致我们终将逝去的中年:愿人间的“姜子牙”,永远保持心灵美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4



个人觉得, 电影《姜子牙》给人的最大冲击力,就是让我们这些一直保持着童心和少年心的中年人不断反思。

很羡慕动画片中的姜子牙,像苏武一样,立于北海那么多年,最终熬成中年人,依然不改初衷。

虽然我知道,在许多人眼里, 姜子牙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冥顽不化、固执己见。

但我还是赞赏他的坚守初心。

当然,我也并不反对有些中年人的变通求惠——毕竟,我们都曾经是操行美好、理想怀远的青年。



1


我想起了自己。

尽管比不上七岁就读故事会、现在飞往美国指甲店当网红员工的凤姐 (凤姐其实文笔并不太差,可惜走了网红的甬道,一去不能回头,也不能左右摇头) ,甚至当年考上中师的我,连第一学历都比不上凤姐的本科学历。

但我还是可以自豪地说,八岁就读了故事会。十八岁那年,我也曾经说,非女人不娶。

——比凤姐提出非名校博士、身高不到一米八、外貌比不上刘德华不嫁的择偶理想,至少提前了整整十八年。单纯从凤姐和我的年龄上来说,我也比二十四岁才提出这一观点的她,整整提前了六年。

更关键的是,我读了故事会后,就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不是因为我天生是诗人,而是因为我听借我故事会的老师说,写作,可以挣稿费,吃饱饭。

——从这点上说,我的这种观点又比莫言老师落后了好几十年。因为他参军当兵,勤奋写作,就是为了吃饱白面大馒头,远远赶不上刘绍棠老师当年说的,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存几万块钱的写作理想。

然后,我真的因为贫穷,为了挣稿费,我喜欢上了写作。



十七岁中师毕业,教过小学、初中和高中,成了省作家协会会员。

然后,我在行政和国企部门转来转去,混来混去,自己以为智商不够,其实是情商不多,最后又回到了教育部门,只是可以美其名曰提升了学生档次,我教的是大专,即使是所谓的开放大学。

有人说,你要是早点学会圆滑,肯定会混得更好。

有人说,你就是太书生意气了。

对于后者,我点头诺诺,嘴上却说:

人生百年,初心不改,正是美好。

而对于前者,我并不客气,直接怼了回去:

扯淡,你没看过《姜子牙》啊。

我觉得,我在对牛弹琴。因为对于这种圆滑的“好心人”来说,他肯定只听得懂“扯淡”两个字。

对于姜子牙,他不懂。对于电影《姜子牙》,他肯定更不懂。

他会一脸奇怪地反问我:

姜子牙是谁?谁是姜子牙?

或者更幽默:

姜子牙又不是我朋友,他又没有生病,我又不知道他是不是处厅部级,住在哪家医院哪间 VIP 病房,我怎么去看他?

这不是我的脱口秀。



这是真实的人间写照。

其实,这种世俗之风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流淌人间。

那时,我还非常年轻,蓄着长发,头发歪分,穿着西装,却脚上套一双解放牌胶鞋,却听见一位在华南一所中专学校任教的长辈、画家孟丘周老师讲过他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在校门口,那位对学校师生真的很好的校长(从下面的谈话,可以看出他真的是位好校长),看见他带着学生出去写生,便问:

孟老师,去春游啊?

孟长辈回答:

画素描。

校长一脸不解,便说:

孟老师,要为孩子们着想,干吗去画树苗?怎么不去画大树?

又好心地说:

孟老师,你是大有作为的年轻人,即使当一名老师,也要有大视野。

这也不是人间虚构。


2


年轻时,姜子牙立志追随师傅昆仑、拯救苍生;

中年时,面对“斩的是善不是恶”的天命,对坚定的信仰产生困惑怀疑;

但是,他最终自我顿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

这是电影《姜子牙》的主题思想。

回顾一下电影里姜子牙的故事。

在电影中,因为他灵光一现地手下仁慈,在斩妖台上,没有对坏人赶尽杀绝,误了师傅的大事,又拒不认错,便被罚到了北海。

在师傅惩罚他时,许多曾经的同事都袖手旁观,或者劝他服软认错,甚至谴责他不顾全大局。

一下子,因为师傅的态度,他就成了众矢之的,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这是不是和我们中年人所处的环境非常相似?

如果你无意间得罪了单位上的一把手,许多同事都会迅速站在领导的队伍上,让你孤零零、意惶惶,不知所措。虽然,你并没有什么过错,也没有得罪这些平时和你称兄道弟的同事。

因为这些人都深深知道,人到中年,如果还像年轻人那样意气行事,敢于得罪领导,肯定今生不再有什么前途。

因此, 师傅或领导的态度就是照妖镜,必须照出人模样背后的狗样模。

这就是中年人才能看懂的人间真实。



于是,得罪了师傅、始终不认错的姜子牙来到了北海。

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在中国 历史 上,因为苏武和几十只牧羊而异常出名。

动画中的北海,不知道是不是 历史 上的北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北方边疆,是荒凉边陲之地,类似于清代流放犯人的宁古塔。

当然,说所有同事都谴责姜子牙,是不准确的。因为他的师弟申公豹,主动跟着他来到北海,陪着他,期望他能改变态度,向师傅认个错,低个头。

可是, 姜子牙就像一个四川话中的“犟拐拐”“闷德性”,始终不改初衷,因为自己根本没错。

与其故弄玄虚地为了未来救天下苍生,而去杀害当前一个无辜的生命,这和他的求仙修道价值观不符合。

何况这人还是一个妙龄少女,对父母十分孝顺。

何况这人只是被一只可恨的狐妖占据了身体。

与其去救未来的许多人,不如先救当前无辜者。这是姜子牙认定的死理,也是他的人格精神所在。

于是,他决定陪同狐族小九去寻找真相。

在寻找真相过程中,失去法力的他和狐妖战斗,付出了许多,最终失去了两个忠实的朋友,即申公豹和宠物四不相。

最终,姜子牙终于揭穿了师傅的阴谋,在师傅的师傅的正义主持下,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

可是,他只是似乎修成了正果。因为始作俑者的师傅并没受到惩罚,即使是他一个人制造了这场让万民流离失所的人间悲剧。


3


很早很久以前,我就曾读过祖籍巫山的重庆老乡谌容老师的《人到中年》。

里面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刘家尧眯起眼,似醉非醉地说:

“谁都说中年是骨干,可他们的甘苦有谁知道?他们外有业务重担,家有家务重担。上要供养父母,下要抚养儿女。他们所以能发挥骨干作用,不仅在于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才干,还在于他们忍受着生活的煎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包括他们的爱人和孩子们也忍受了痛苦,作出了牺牲。”

当年我只是少年,对这段话似懂非懂。只有到了中年,才能真正明白这段话的含义。

其实,到了今天,我们才知道,刘家尧说的只是中年人心里很苦的表面现象。当今中年人更深层次的苦痛内容,除了上有老迈父母,下有成长儿女,还有许多许多。

比如中年一事无成后,一切世俗化的众人对你的冷淡与鄙视。

——有一句流行的俗语“欺老不欺小”,说的就是这个。



16岁那年,我们中师班上男生因为调皮,晚上悄悄集体逃睡,跑出去偷了附近公社种植园的西瓜和苹果。

恩师是班主任,知道后,让我们罚站了一个上午。

他不吃早饭,陪着我们,在操场上转来转去地阐述他的一个观点:

年轻人,要想立于世,必须有“权财貌才拳”本钱。排位很明确,意思很简单:

第一位,必须有亲戚从政;

第二位,必须有万贯家财;

第三位,必须长得好看,因为如果男的长得帅或女的长得美,极有可能娶嫁入豪门显要;

第四位,才是有才华,因为如果年轻人有才,那么外人也会敬你,因为他敬畏你今后成长为领导或有钱者;

如果前面四样都不能占,那么,你必须学会第五位,即必须是有拳头,即孔武有力,不要太善良,要用拳头去砸碎所有对你不公平的坏人。

恩师说,如果你这五样骄傲的资本都没有,那么,必须接受在 社会 和工作中受气的心理准备。

记得当天上午,恩师起码讲了十多遍这个道理。

现在想来,恩师当时哪里是在批评惩罚我们啊,他是在恨铁不成钢,希望我们提前了解这个世俗的 社会 ,不要因为考上中师、有了铁饭碗就太过于得意忘形。



参加工作后,我才知道,恩师的话太有道理了,简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除了第四位,我有一点点写作才华,其余四种,我一样也没有。

没有亲戚从政,唯一和政界有联系的,就是任大队支书的二舅,他当过兵,战友是县教育局的一位干事,我曾受益分配到家乡所在的小学(二舅专门进城去找了他),没有被分配到条件更艰苦的地方——但只受益这一次。

万贯家财更是没有,读书全是借的债务,以至于参加工作后我必须按月还款。

我也长得只是一般,并不好看,无法娶到一位豪门千金;后来,有两次差一点可以分别娶上一位有权和一位有财的,可我情商又太低,最终都不了了之。

更关键的是,我过于善良,也没有拳头,虽然童年少年时爱好过武术,但父母从小教育我们不要与外人争执,要和睦相处,因此从来没有和外人打过架,最多只有过几次口舌之争。

于是,人到中年后,如果你还没有提升到某个身边人仰望的级别位置(包括职位和学术级别),或积累一定财富成为小圈子内的大款,外人对你的态度是会发生巨大转变的,有的甚至会由对你的尊敬变为不屑,几乎是转了一百八十度的视角大弯。

一事无成,青春已老。

那些少年志气的人,如今只能自嘲自己“志大才疏”。

这就是事实,也是中年人的苦。


4



其实,中年人的苦还有许多。

比如越来越下降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

我有一个很优秀的朋友,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压力山大,身体下降,心理压力也不小,于是便有些身心疲惫,去医院检查,却又没有什么大毛病,只是人自动变得慵懒些,工作自然便没有以前做得好。

但是,因为他做事做少了,同事的事就做得多了,领导不满意的时候也多了。

领导和同事就始终认为,这个朋友既然年轻时那么努力,那么能干,必须像年轻时一样努力做事。

否则就是态度消极,不支持领导工作,不配合单位集体进步。

如果只是一种误解,倒还无所谓。

关键是他偏偏遇到了一个心理比较奇特的领导:

“某同志,去年您配合前任领导就做得很好,每晚加班,周末加班,工作完成很好,公文写得质量很高,为单位赢得了不少荣誉。

可是,我来了你就不支持工作了。这才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啊。何况你根本查不出什么病?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

这么一想,领导就说:

“既然你不能写公文了,我就照顾你,做点轻松的不动脑筋的事,那就到办公室做点杂务吧。”

于是,从早到晚,这位朋友就成了勤务员,由脑力劳动转成了体力劳动,每天早上八点前到岗,别人下班后,还得做一个小时的清洁卫生才能下班。

最后,朋友没法,只好找到原来的领导,调到老领导的单位,这才将日子恢复到了理想状态。

不过,即使是调动,也是很费周折的。 新领导会说,某同志是我们单位的业务骨干,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调走后我们单位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只有“破产”。

直到老领导生气了,对新领导说:“你们单位,找不到一个中年人做杂务吗?”

这就是中年人面对的职场江湖。

如果你年轻时很优秀,做事能力很强,做的事很多,那么,即使你老了,到了中年,身心远远赶不上以前,但你也得努力地优秀,多做点事。

就像一匹千里马一样,你必须始终保持“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除非倒下。

否则,没人理解你作为中年人的苦痛,只有许多人对你的不理解。



而相反,如果你一直不优秀,一直都很平庸,在单位做不来事,只能做点杂务,那么,即使你永远一事无成,但到了中年和老年,你即使偷懒,也没人会对你不理解,有的只是很理解。

这就是当今 社会 也许并不普遍存在的一点怪相。

但是,这种对中年人的误解与伤痛,肯定存在。

这绝不是天方夜谭。


5


或许正是如此,因为自己和身边朋友、熟人的许多经历,我这个中年人,才在电影《姜子牙》看后,产生了深深共鸣。

不仅是一个人的青春,终将离去。

还有,一个人的中年,也终将离去。

《姜子牙》,就是动画版的《致我们终将离去的中年》。


面对即将离去的中年,我们应该从电影中的姜子牙身上学到什么呢?

和所有始终坚持初心的朋友不同,在此,我想表达的观点是:

我赞赏电影中姜子牙的态度,愿人间的“姜子牙”始终坚持内心深处的美好,不改初衷。

但我也理解那些为了改变命运、让家人过得更好,而选择在中年时期改变初心的“姜子牙”的同龄人。

——只要他们必须保持一点美好的底线,就行。

我只鄙夷那些为了一点利益就不择手段、完全没有一点底线的功利主义者。
我不希望坚守半生美好的中年朋友们,一下子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因此,电影《姜子牙》给了我们中年人两条正确的道路:

一是,始终坚守内心的美好,永远不改初衷。

这是君子行为,是人生百态中的一种美好,就像万海波涛中的一座岛屿,也可以说是万里瀚海中的一点绿洲。

二是,因为曾经坚守过内心的美好,现在突然想明白了,却依然坚守内心的一点美好,转身去做更加务实且实惠的事,却告诫自己不可伤害他人。

我认为也是君子,因为我们每个人,只要不伤害善良无辜的他人,就是好人。

而好人,也应算是君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一直不太喜欢那些将道德准则强加于别人身上的伪君子。这些人,自己躲在君子的形象背后,拼命地追求实惠和世俗,却要求别人当一个完美的君子,这无疑是卑鄙的。

我希望,所有受过生活磨难的中年人们,或者像姜子牙一样,始终不改初心的美好,继续前行。

或者学会适当转变,为了家人和朋友,去追求适当美好的生活——只是必须把握一个真君子的最低标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取之有节。”

——由这个“财”推到其他方面,也是适用的。

无论是中年人,还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请一定记住:

君子爱物,取之有道、有度、有节。

这是电影《姜子牙》给我们中年人的启迪。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中年:

愿人间的“姜子牙”,永远保持心灵美好!



我会尽量让我的文章不单单只是一个中年人的岁月回忆,还能给少年和青年带来一些人生成长的启迪,让他们少走一点弯路。他们和我十八岁的儿子一样,都是我们中年人必须努力呵护的美好未来!

愿我深爱着的少年和青年们出走一生,归来仍是一个美好的少年!

愿所有作为家长的中年人,从今天开始,都放下尘世俗事,放下庸俗社交,集中精力为少年和青年的成长与旅途付出自己的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