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精讲九知识要点复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一)选择题

1.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1965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次年发表处女作《考验》。

小说集《顿河故事》(内收《看瓜田的人》、《胎记》和《死敌》等)出版,这些小说把复杂的社会斗争浓缩到家庭或个人关系间展开。

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28 年发表第一和第二部,全书于 1940 年完成。)

1932 年,完成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第二部完成于 1960 年)。小说中达维多夫和梅谭尼可夫等形象鲜明生动。

卫国战争时期,以记者的身份上过前线,写了短篇小说《学会仇恨》等作品。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描写了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所表现出而坚韧品格。其中,英雄品格凡人化是作品的重要特征。

1969 年,完成《他们为祖国而战》第一部。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肖洛霍夫的笔始终与顿河哥萨克的命运相连。

他的作品反映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变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开创了独特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

2.《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

3.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一生创作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传记等大量作品,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名。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马来狂人》《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 24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和《看不见的收藏》,长篇小说《焦躁的心》,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和回忆录《昨日的世 界》等。

茨威格的作品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小说构思匠心独运,性格刻画细腻,文字隽永流畅,极具艺术魅力。

4.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欧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框架,运用意识流手法,记录了三个主人公一天里的意识流动以及琐碎的生活片段。

乔伊斯对 20 世纪的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5.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德语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奥匈帝国】

创作:一生写下了被称为“孤独三部曲”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以及中短篇小说《判决》《在流放地》《地洞》《变形记》等。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塑造了深感孤独与悲哀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格里高尔这一形象。

卡夫卡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现代西方人的异化感和孤独感。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6.《骑桶煤的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主人公骑着空煤桶飞上天空

的荒诞故事,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遭受异化的穷苦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

(二)主观题

1、《静静的顿河》的人物形象【葛利高里】

【总述】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性和人格魅力有机交织。

(1)葛利高里的悲剧首先和历史因袭的重负相联系。

在他身上既有哥萨克优秀青年勇敢、刚毅、纯朴、善良的一面(如本选文中他割草时误伤小野鸭的场景),但又有盲目的优越感等哥萨克落后的传统观念。

(2)勤于探索,感觉敏锐、内心世界丰富,但探索缺乏深刻的思辨性,疾恶如仇。

他的每一次摇摆都是艰难的抉择和精神的探求。但缺乏深刻的思想探索,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的抉择,其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作品描写了苏维埃政权中的某些人对哥萨克采取的过火政策,也是导致他左右摇摆、走向悲剧的一个外因。本选文描写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回归。

2、《静静的顿河》的艺术特点

(1)结构宏大,气势雄浑,格调悲壮,具有史诗的风格。

作家的目光并非仅仅停留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上,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小说中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个人命运与社会冲突相互映衬,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2)叙事方式上,没有刻意制造的悲剧效果,却将读者引向更为深远和开阔的精神境界。

(3)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哥萨克民风民情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上,极具特色。

(4)笔调清新,语言幽默,充满顿河乡土气息。

  3、《世界上最美的坟墓》的思想内容【茨威格震撼的原因】

(1)令茨威格感到震撼的是托尔斯泰墓地的简朴。

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等伟人的墓地,都是奢华装饰的大理石的墓地,但是托尔斯泰的无人守护的异常简朴的无名基地却比所有精心打理的奢华墓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

(2)人格的力量才是令茨威格感到震撼的深层次的原因。

托尔斯泰一生致力于人生真谛的探索,他的人生与他的作品一样富有独特的色彩。

小绿棒是托尔斯泰人生理想的象征。

这个无名墓冢如茨威格所说的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4、《伊芙琳》思想内容【包含人物形象】

《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名篇。塑造了一位不满于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强大的生活惯性和思维惯性的作用下,没有勇气冲破束缚的少女形象,揭示了都柏林作为爱尔兰“瘫痪的中心”的社会现实。

(1)以伊芙琳为代表的都柏林人生活沉闷、精神麻痹。

(2)揭示了都柏林人贫乏生活和贫困精神状态的成因:

①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剥削 ②天主教会势力对人们精神的桎梏。 ③家庭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

(3)都柏林女性比男性更悲惨的命运。

5、《伊芙琳》艺术特点

《伊芙琳》通过简单的人物结构和对日常琐事的叙述,展现人物内心深层的意识活动,揭示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写作特点。

(1)跳跃、无序的自由联想。

眼前黄昏窗外的行人,行人脚步踏着她儿时玩耍的空地,玩伴沃特一家回英格兰去了,现在她也要离乡背井了,眼前家中的一切,离家的行动会引起的种种 反应和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

存在于不同时空的生活片断,是伊芙琳的感观对客观的再现,勾勒出她完整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

(2)间接、隐蔽的内心独白和强烈对比。

文中对伊芙琳内心的所思所感,几乎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表达的。

“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平在林前道上。”“这样做明智吗?”“逃走!她一定得逃走!”“她也有得到幸福的权利。”

这种表达突显了伊芙琳静静伫立的外表和波澜起伏的内心之间强烈的对比。

(3)丰富、深刻的寓意象征。

伊芙琳和她的父亲、母亲、弟弟,共同构成都柏林男人、女人和青年麻痹人生的真实写照。主人公伊芙琳的名字 Eveline 与 evening(傍晚)谐音,傍晚、灰尘、黄色、黑色等,都表现了青春迟暮的辛酸与绝望。

圣女和神甫的画像寓意着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弗兰克带伊芙琳去剧院看的《波希米亚女郎》,象征伊芙琳生活中所没有的自由和浪漫。

黑色的大船象征伊芙琳对未来的恐惧。

6、《骑煤桶的人》的思想主题

(1)揭示了奥匈帝国战争期间最寒冷的冬天里穷苦人痛苦的生存状态。

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主人公“所有的媒都用光了;煤桶空了;炉子没有用了;炉子散发着凉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

小说以颇为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面临的生活困境。

(2)揭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客观环境是令人无处逃避的寒冷,“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它所引起的是主人公强烈的无助感,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它求救的人。

(3)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和关系的“异化”。

“我”骑着空煤桶去借煤,始终没能近距离面对面地提出自己的乞求,“我”与煤贩子夫妇的交流一直是用“喊”的方式。“我急切地喊,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便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混浊。”在“我”表明现在不能付钱时,妇人说“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根源在于人的自私和对他人的漠不关心, 耳朵、眼睛和心灵都自然屏蔽了对他人困境和需要的感知。

7、《骑煤桶的人》的艺术特点【体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荒诞,以荒诞的情节比拟荒诞的世界。

人骑着空煤桶飞起来的情节本身是荒诞的。

这种荒诞的描写,揭示了世界荒诞的本质,表现了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孤独和悲哀,从而深刻地表现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2)悖谬。

《骑煤桶的人》中的“我”,如同《城堡》中的 K 一样,越是急切地靠近,越是无法真正地触及,直到生命的终结,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悖谬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呈现出充满恐惧、色调晦暗、悲哀绝望的精神氛围。

(3)象征。

轻得可以飞起来的煤桶,“具有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

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走。”世界上没有轻到如此程度的煤桶,却有在充满冷漠和不公平的社会里轻贱到如此程度的人,他们像骑乘动物一样,任人驱遣,却无力反抗,无力改变现状,最终只能“让自己永远消失”。

【总】 这三种艺术特征整体上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有力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三)配套练习题

1.《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变成了( 大甲虫)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描写了一个哥萨克青年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动荡命运,这 部作品的主人公是 (葛利高里



3.传记《三位大师》的作者是(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