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小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被讨厌的勇气》

主题一的共读小结: 背景: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目光,而且无法衷心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你现在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嘛,还是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曾经有过这种感受,不能随喜别人,反而会妒忌羡慕别人,也会有自卑感,例如:较熟的一个朋友,收到她老公的礼物,对她很体贴,表现爱她时,自己也渴望得到,但自己得不到,体验不到不种幸福,就无法衷心祝福别人,会暗自神伤,甚至躲开这种尶介场面。

1、阿德勒的心理学的特点(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①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与目标(如何理解人性,也是我们的课题)。

 ②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阿德勒心理学的前提,如果没法认同,后面就很难继续,你的观点是什么?你认同阿德勒的说法嘛?)。

认同阿德勒的说法,因为这样想会有好处。我们现在所有的行为都是由自己内在动机所驱使的,不管行为好坏,从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来追根溯源潜服在内心未被发现的欲望,就更能理解自己。比如:我有时不愿与别人连接,或者说,我切断连接,其目的在于,掩饰/不想暴露自己的无知,原来自己是恐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怕给人坏印象。

③人不是机器,考虑人的潜能,承认人可以改变,那么自我担责(改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改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至于改变的困难是另一个层面需要讨论的。你觉得你可以改变嘛?)

我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就从大的方面来说,世界没有一样东西不在变化中,变才是世界永恒定律。变化有时很慢,有时不知不觉的,有时是下意识,有时强迫自己,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其实都在变化,你能承受多大的变化,现实可能就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当潜意识显化为意识时,变化就更容易,所以,平时多写写自己,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让自己更清晰。

 ④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看清内在需求的真相。(改变的关键,没有对自己动机的理解,一切都是浮在表面,随风吹过。)

⑤外在的资源与环境的差异(被给予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被给予的东西上,重新做出自己的选择。(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思考自己真实的想法。)

我认同这个看法,以前我觉得我老公是个很糟糕的人,还会埋怨老天不公,要我遇到这样一个渣渣人。但接触心理学开始自我成长后,尽管对他的看未能完全改观,但至少不那么讨厌了,有时将自己放在一生的大背景下思考,我反而要感谢他,是他推动我走上自我探索之路,是他让我有机会接触心理学,是他拓宽我的生命,因为他的情绪丰富,冲突大,在我们的互动中会很多的机会让我作为对境去体验和思考。所以被给予的东西是你拥有的,去珍惜它,去看到好的一面。以前我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被给予的东西上,是因为自己仍未能意识到摆在你面前的东西,对你有何意义。不管是好事坏事,被你遇到就是你生命中需要的,它一定是来帮助你来完成自己的天命。老子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⑥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不是电脑上的软件程序,更不植入芯片的机器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参考电影《西部世界》)。

 ⑦是勇气心理学(内部归因),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也不是个人能力不足,而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追求幸福的勇气。(不得不面对改变的困难,也是自我的挑战。理论都知道,落地还是要看自己。)

促使一个人做出改变,有其痛苦原因,如果你现在很痛苦但仍不能改变,那说明这个痛苦还未到极至,还处于你能忍受的范围里,即你还没有受够(这个受够的情度因人而异),还需要在痛苦里熬一下。但你熬不住,痛不欲生时,想改变时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2、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 理解的前提,决定论: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的。即:所谓过去决定现在、原因支配结果。(你认同嘛?或者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生活中,你是如何做的呢?)

部份认同,过去不一定全是现在结果的原因,但现在的结果多少与过去原因有关。认识这个理论后会从以前重过去轻现在,转变为重现在轻过去,会更着重觉察自己现在的目的,而不过度沉溺于过去的原因里。比喻:我不再去埋怨自己以前没眼光,选择了现在的老公,而是会多想想,我现在能做什么可以改善家庭氛围,可以怎样调整与他相处的方式等。

所以得出:我们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极端的说法,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表现是如何的呢?)

如果我一直淹沫在责怪自己的错识选择里,我会整日自责,心情很差,人活得很累。

 ①立足原因论,会认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所以错不在你。” 典型的原因论:心理创伤学说。认为目前的不幸的罪魁祸首是过去手的伤害。(你认同嘛?或者说有多少认同呢?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如何解释自己的不幸、挫败与困境的呢?

部份认同,心理创伤是存在的但也可以转化和消溶的,是否发生创伤,有时是自己无从选择,成人后的自己能对它做的事就是勇敢面对,留在身上的记忆就当成一个辉章,证明你经历过并且勇敢过。

立足目的论,会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赞同嘛?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对赋予经历的意义,你是怎么做的呢?

赞同,赋意很重要,过去发生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读,事情已经发生不接纳他就会为障碍,  解读成对自已有营养养份其实有时也并不容易,但也值得去做,一旦事情想通了对自己是很有力量的,创伤越大力量也越大。

 ②立足于原因论,个人在遇到挫折时的角色是“受害者”的角色。 立足于目的论,个人在遇到挫折时是“承担者”的角色。

③立足原因论,个人发泄情绪作为理所应当,在自然不过的事情,没有给自己机会去觉察发生了什么?而是将所有不舒服的、难受的情绪排除出去,让难受的感觉远离自己。 立足目的论,个人是情绪的思考者,拥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去看看发生了什么?我在做什么?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大的情绪,谁该为此负责?

是的,目的论提供大量的可想空间给我们去思考自已身上发生了什么,在做什么,我们的动机是什么。

3、过去遭遇的大的灾害或是幼年受到的创伤(如虐待等)对你的人格有影响吗?或有什么影响呢(如对日后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有影响?会有什 么固化的信念嘛? 对自己面对失败与挫折时,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感觉呢?)自己是如何使用这些“创伤”的呢?

创伤应该是有的,但不算太大,就是有几件印象深刻的事:

1. 我向妈妈要零钱要不到我大哭,但妈妈忙着做事,尽管我哭得很伤心她都没有安慰我也没有给我零钱,还责怪我不懂事。

给我的观念是:我不值得被爱。

2. 爸爸打了妈妈,然后妈妈晕倒地上。

给我的观念是:男人会家暴女人。

2020-8-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