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的剪辑和转场原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使用一些剪辑技巧可以使生硬的地方变得流畅,进行镜头转换,甚至可以使那些看起来派不上用场的镜头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特技既包括通常的剪辑技巧也包括非常规的剪辑方法。

下面是一些剪辑和转场原则:

当你想要表现普通的二人对话情景的时候,一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将说话人的声音与他的画面相交叉。这种技巧需要使用反应镜头,即我们听到说话者声音的同时看到的是他对话的另一方。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听到说话者对话内容的同时看到另一方的反应。

有些剪辑师喜欢从整个剪辑过程的一开始就剪两个对白声轨。然而,大多数剪辑师会等到所有的画面都确定了以后才开始将不同的声轨分开。虽然,一开始就剪两个声轨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但这样做,剪辑师可以在剪辑的早期就发现镜头的自然节奏。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对白的组接,甚至是两个人物同时说话,例如像他们互相打断对方,都可以在剪辑的早期就顺利完成。

有时利用镜头中某些运动的相似性来组接镜头时,直切手法会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例如组接人物坐下这个动作时,直切可以使镜头的转换很平滑。甚至一些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和没有时空连续性)的镜头之间,也可以利用镜头间的相似运动因素剪辑在一起而显得不露痕迹。例如,月亮穿过云层的镜头和剃刀割破人的眼球的镜头相匹配剪辑在一起。

切出镜头和反映镜头可以用来掩盖镜头间的不连续性或用来压缩运动。插入镜头也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不要被连续性所牵制。如果在一个片段中你不能为关键的戏剧瞬间找一个恰当的反应镜头,那么就看看在其他部分的镜头中你能不能“偷”一个来。它可能不具有连续性,但是只要它能发挥作用,为什么不用它呢?甚至还可以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中“偷”镜头,只要它是被摄于相似的位置,有相似的布光。如果你在找一个静态的反应镜头。试着从场记板被撤走,导演喊“开始”的瞬间的那些演员特写镜头中寻找。

“叠化”(dissolve)指的是把两个镜头依据戏剧或情感的因素重叠在一起。叠化可以是短的(8到16画格)叫做“软切”(softcuts),也可以是长的(24、32、4864或96画格)叫做淡入淡出”(lap dissolves)。叠化长度在洗印制作中决定。

渐隐“渐隐”(fade)是指一个正常画面逐渐转为黑场。渐隐可以使得镜头间的转换很平缓,并且产生一种时间流逝的幻觉。它可以暗示--个段落结束了,另一个段落开始了。

在剪辑画外对话时要找到最好的台词念白段落进行组接。可以把来自同一台词的不同念白结合在一起,只要它们来自同样的听觉渠道,即背景音是一致的。将小段声音进行位置移动就可以解决一些剪辑问题。

增加新的台词或语段可以使剧本中原本不清楚的意思变得清晰。当演员渐渐出画或完全出画时,台词可以被加在一段语言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例如,假设人物说“在我的生命中,我从没有犯过错误”导演可以增加台词“……除了与你相爱”。如果这个收尾语是由同一个演员录制的,并被用于他背对镜头之时,导演就可以大大地改变场景的意义。

在你锁定画面之前尽可能多地去熟悉各种声音。如果某个特殊的音效将被作为一场中一个重要的张力点使用,转录这个声音,并在剪画面的时候使用它。

一个具体的声音或许会与你当初在录制的时候听上去的不同。可能一个原始的场景在当初设计时并没有一个电话的铃声,而你在编辑机房里突然觉得有必要这么做,这时你完全可以加上这一段声效,哪怕片中的角色没有接电话或甚至没有意识到有电话打来。声音效果可能会改变某一场景甚至整个故事的意义。例如,剪辑师可以通过强调电话铃声来加长镜头,这时观众就会自己问自己,为什么片中角色不接电话?

画外音任何在剧本中提示到或在剪辑过程中需要添加的画外音都需要被录制(哪怕它是一条全新的音轨)。这些画外音在画面剪辑的过程中需要被不断修剪和完善,直到最终音轨的确定。

·问一问自己,这样剪有效果吗?这是你要在画面中保留某一镜头的唯一标准。即使某些镜头运用了小手段来完成也未尝不可。

·动手去剪!镜头不会自己剪出来,你如果不动手,就不会知道到底有没有效果。

·要尽可能地剪得紧凑一些,没有理由让场景过于松弛,拿出来的还可以再放回去,越早发现某一片段的潜力越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