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打虎与武松打虎的异同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8

一、同样是杀虎的情节,从中表现出来的武松的性格和李逵的性格不一样。

写武松打虎是精细,写李逵杀虎是大胆。武松虽然神勇,却没有李逵那样不要命,而是先惊出一身冷汗,待到将老虎打死之后,看到草丛中又有老虎时,他没想到这是人所扮装,他哀叹“我今番罢了”,完全失了英雄视死如归的本色。

李逵则有勇无谋,不过也难怪他刚失去老母,恶从胆边生,生死不顾,才敢一头钻进老虎洞中。倘若当时不是雄雌老虎都已外出,而是都在洞中,则李逵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劫数了,李逵杀虎是杀得侥幸。同是灭虎的情节,表现的是不一样的性格。

二、小说对二人在打虎的具体写法上不同。

第43回,写武松景阳同打虎,武松见老虎跳出,拿哨棒闪在青石边,大虫从半空中撺下来,武松心凉,酒做冷汗出,闪在大虫背后;然后武松“躲”“闪”“劈”“跳”,之后武松却退出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

一按按将下来,那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最后用拳头把大虫打死。

再看李逵的杀虎情节。李逵看到老娘被老虎吃了,心头火起,杀死一只幼虎,又一头钻进洞中追杀另外一只幼虎。正往外走,母老虎回洞,李逵一刀捅入其粪门,母老虎逃跑,正要追赶,一只吊睛白额雄虎袭来,李逵手起刀落,正中大虫颌下,伤了气管,死在岩下。

三、两人打虎时所用的武器不同。

武松打虎之前随身带了一根哨棒,因误劈在树枝上没有派上用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兽。李逵杀死四只吊睛白额兽,是先用腰刀再用朴刀。武松打虎既艰难又危险,正因为这些,方显英雄本色。李逵杀四虎轻而易举,难以展示出他的神勇。

四、两人打虎之后的表现不同。

二、武松打虎之后,从百姓到县官,都为他喝彩,广泛宣扬,他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人物。武松以后又接连做了几件震动江湖的事,而且敢做敢当。他和人较量时常说,若是怎样,景阳冈上的大虫便是榜样,或者在杀人之后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留下“杀人者武松也”的字样就可以表明杀人的是他武松,可他总是不忘记加上“打虎”二字。打虎成了他的标志。李逵打虎是在官府追捕的情况下做的一件事。他自己隐姓埋名,不敢声张。打了虎之后,当地百姓问他姓甚名谁,他也不敢报真姓实名,更是不敢替自己宣传。

扩展资料:

李逵杀虎不及武松打虎都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情节,李逵杀虎不及武松打虎后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刻,还与小说对二人在打虎的具体写法上不同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施耐庵在写作武松打虎时,从三碗不过冈写起,层层铺垫,笔笔造势,读者随小说情节的展开时而紧张、担心,时而轻松、赞叹。

小说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使主人公武松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还特别通过环境的描写来渲染打虎前的紧张的、令人恐惧的气氛,“(武松)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金圣叹对此句有十分精彩的评说“骇人之景。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武松初见吊睛白额大虫来,“啊呀”叫了一声,这越是人之常情“反越显出武松神威”(金圣叹语)。此时读者的一颗心也随之提了起来。此后的人虎搏杀更是惊心动魄。

写李逵杀四虎,虽然也写了他因娘被虎吃而悲伤,但是他在杀虎的过程中却是轻松爽快,如同儿戏一般,远不及武松打虎来得吸引读者眼球。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武松打虎

参考资料2:百度百科-李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