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道的婚嫁民俗

关于婚嫁礼仪的民风民俗。最好是湖南的。谢啦

第1个回答  2021-03-26

民俗 结婚 嫁娶 寓意 洞房,“结婚滚床”?这种传统婚嫁民俗,其中蕴含的意义和讲究。

第2个回答  2010-05-27
  礼仪习俗—订婚男女婚嫁的重要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媒人穿梭于男女双方家庭进行说媒。如果女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同意,即发红庚八字(上书女子出生年、月、日、时),然后由男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将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一并送算命先生测算,俗称“合八字”。合则同意这门亲事,并留下女方八字,不合则退回女方八字。八字合好后,媒人立即向女方报喜,只要女方无异议,这门亲事即基本定下。随后,男方带彩礼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则向男方回赠鞋帽,以示联姻,谓之订婚。1949年后,封建性的说媒的媒人逐渐消失,央媒作伐和合八字等陋习也逐渐消失。男女双方婚姻之确定,一般由自行认识和他人介绍相识,然后相互了解,构建爱情,确定关系。他人介绍只起桥梁作用,联姻与否,双方自主,不许第三者(含父母)包办或干涉。

  礼仪习俗—彩礼男女订婚和结婚,男家要给女家送去猪肉、鸡、鸭、烟、酒、茶,富豪人家送珍珠、玛瑙、宝石戒子、镯子项链等彩礼,是湖南省境婚俗中一种传统而古老的礼俗。彩礼多少随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此俗沿袭至今,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男方向女方送的彩礼日多。50~60年代,男方送女方彩礼一般是4~8套衣服以及办酒席的肉类;70年代,则送缝纫机、单车、手表、收音机,谓之“三转一响”,80年代后,则送彩电、收录机、冰箱、沙发及现金,价值少则上千元,多则数万元。不过,男方所送彩礼,除办酒席的菜肴外,一般均作女方陪嫁物品带到男方。

  礼仪习俗—结婚 又名嫁娶。男方择定成亲吉日后,于成亲前几个月或更早时间由媒人持贴告知女方,以便女方准备嫁妆。嫁妆多寡随男方送彩礼的多少和女方家庭贫富而定。贫困者,仅一、二床被和少量的家具;富豪者,则备金漆大床、桌椅箱柜,或备奁田、媵婢女、赠牛马。男家迎娶,由男方备花轿、伴乐队由媒人导至女家,女家则设香案方盘于大门,俟花轿至,撒米压煞,名曰“接轿”。随后,设宴款待接亲队伍。是晚,女家备办酒席,宴客厅堂,母上坐,女旁坐,择福泽老妇导饮,名曰“离娘酒”。酒三巡,携女归房,邀请姑姐妹唱歌,每歌一阙,媒人索花箱钱,谓之“打花箱”。次日早,择时转轿,新娘胸前佩戴一大铜镜(作避邪),头戴凤冠或乌龙帕,或戴绣球帕,行告别祖宗礼。然后,由福泽妇背女人轿。新娘上轿后,锁上轿门,由小舅或其他亲戚小孩管钥匙,轿行亦撒米压煞,乐队盈路,奁物先行,女叔、兄弟和男性亲戚多人相送至男家。花轿出发,途中如遇官轿,花轿走大道(左边),官轿走小边(右边)。因为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俗称“小登科”,做官的也要相让。若花轿与花轿相遇,则新娘要互相交换剪刀。凡过山、过桥,新娘要赠给轿夫红包,表示慰劳及暗示多加小心。头铺抬至男家,进入堂屋大门时,由福择妇用秤象征性地称一称,说“重千斤”,寓意婚后福大命大八字大。花轿及至男家,婿要到村外迎接,接下送亲客人的伞等物。同时设香案接轿,择福泽妇为侍娘,启轿由侍娘导新妇入祠堂,同婿拜祖先,拜天地,次拜高堂,夫妻互拜,然后拜翁姑、伯叔,与众宾依次相见,名曰“拜堂”,然后由侍娘引入洞房。当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青年前往闹洞房,令新郎新娘捧姜茶饮客。婚期前一日款媒,婚期后一日散客。1949年后,婚礼并无定规。但因结婚乃一生喜庆之事,人们均好约集亲友同庆,客家送礼祝贺,主家备酒席酬谢。在农村则仍有沿袭旧婚俗者。1957~1979年,婚事新办,婚礼从简,有参加集体婚礼的,也有旅游结婚的。80年代后,结婚讲排场、摆阔气日盛一日,铺张浪费之风严重。

  礼仪习俗—哭嫁 哭嫁是湖南省部分地区,尤其是郴州、永州、衡阳等地区婚嫁习俗中的重要一项婚俗。哭嫁,不仅是出嫁姑娘个人哭,而且母女同哭,伴嫁姑娘同哭、对哭。你哭一声,我哭一句,满面泪流哭成一团。哭的内容繁杂且多,如哭父母、哭舅爷舅娘、哭姐妹、哭拜别祖宗、哭八字不好命苦家穷、哭没有上学读书不认识字等等,也有把出嫁前夕的礼仪、开脸、梳头、管花、祭祖等各项仪典,作为哭嫁内容的。出嫁晚上,哭嫁达到高潮。出嫁姑娘与伴嫁姑娘一道,按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几乎哭个通宵。哭嫁,是表达倾吐心肠的方式,也与传说哭了才会家道兴盛,哭了娘家郎家才红火的信念有关。哭嫁的语句寓意情深,如母亲边哭边劝道女儿的:“娘劝女,出门去,孝顺爷娘天地知,夫妻和顺百年好,叔伯兄弟要和气”。女儿边哭边敬劝母亲的:“女劝娘,多保重,福大命大天地知,父母和顺百年好,子孙万代家兴旺。”女儿边哭边索嫁衣的:“好马无鞍无人骑,好人无衣有人欺,阿爷阿妈请开恩,给我多添几套衣。”哭嫁的哭法与往常的哭法不同,即非号哭,又非低位,而是一种演奏式的哭唱,从慢到快地重复着“嗯——嗯啊——嗯啊——啊啊啊”。会哭,人誉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以往在伴嫁中训练的结果。1949年后,哭嫁的婚俗逐渐消失。

  礼仪习俗—闹洞房 又名吵新娘。这是新郎新娘结婚的当夜,众客人和邻舍青年戏弄新娘的一种习俗。吃完喜酒后,众客人和邻舍青年向新郎要求“看新娘”。于是,新郎就陪同大家进入洞房。在进入洞房时,众人往往要念四句祝词,如:“茶盘金盘,茶匝深深,夫妻相亲,早抱儿孙”之类的话。闹洞房开始,由侍娘或宾客中推一人把放在床帐里的红枣灯点上,叫做“添丁”。添丁后,侍娘扶新娘同新郎站立房中,宾客环坐周围。假如洞房容纳不下宾客,就在正厅吵新娘。当新娘把喜糖和甜茶的茶匝敬给主客时,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让给隔坐的人,隔坐的人同样再让给他的隔坐。这样,新娘尽管在房内踱来踱去,大家还是不理她,于是,吵新娘就开始了。随后,叫新娘唱歌、跳舞,或要新娘新郎拥抱,有的出些难题让新娘、新郎回答,有的恶作剧,将新娘和新郎的床铺弄湿或放蚂蚁,使当晚难以入睡。总之,闹洞房的节目和方式多种多样,诙谐浪谑,无所禁忌。“闹洞房”、“吵新娘”,是为祝福新娘和新郎而做的,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大闹一顿。对于新郎和新娘,当然是很大的麻烦,不过也不得不接受这种“庆贺”。时至今日,闹洞房的习俗虽有很大改变,且文明得多,而富时代特点,但此俗仍然沿袭下来。

  礼仪习俗—招郎瑶、苗、侗、汉族婚姻形式的一种。流行于全省多地区,以江华瑶族和城步苗族最盛。大山区瑶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没有女儿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称为“招郎”、“入赘”或“倒插门”。“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以避“外姓人”之嫌。上门郎在女家享有财产支配权和继承权。“招郎”有“两不辟宗”和“男从女姓”之分。“两不辟宗”又称“两边走”、“半招郎”。即婚后男女双方家庭的生产和生活都要照顾。生下孩子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余类推。“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后,生产、生活于女家,改随女姓,所生子女,全随母姓。汉族“招郎”婚姻,男子“招郎”或“入赘”女家后,改不改成女姓,所生子女随不随母姓,不甚严格。有改随女姓,子女随母姓的,也有不改随女姓,子女不随母姓的。

  礼仪习俗—贺生这是湖南省境对婴儿出生后的一种寿诞礼俗。孩子生下地后,全家人喜悦无比。女婿立即到岳父家报生,也叫报喜。孩子满三朝,尤其是第一胎孩子满三朝,外婆要请人挑去大米、糯米、酒、甜酒、鸡、鸭、蛋、猪肉、猪腿等食品,送去婴儿的衣、裤、鞋袜、帽等服饰,带去新摇窝和摇窝中的棉被垫、小棉被、背带、花盖裙等物,前往贺生,看望外甥和月婆。其他亲友则送“长命富贵”的耳坠或项链锁,祝贺孩子吉祥诞生,主人则设佳宴招待,谓之“做姜酒”,并给孩子洗三朝。此后,小孩满百天、周岁,亦多设宴邀客喜庆。此习沿袭至今,且宴席规格日高,花费日大。

  婚嫁礼俗繁多,大致有问名、纳吉、纳采、纳微、请期、迎亲等程序,旧称“六礼”,此俗依存。

  提亲即古礼中的“问名”,也叫“讨口风”,即某个男子看中某个姑娘,先要请媒人上姑娘家中向姑娘父母提亲,征求姑娘父母意见,是为“讨口风”。通常媒人要往姑娘家跑3—5趟,反复撮合,如果姑娘父母留媒人在家吃饭,并收入媒人的所送礼品,则表示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得知女方同意亲事后,要备办酒肉送到女方家里,由女方用这些物品宴请伯父、舅父,向他们通报情况,俗称吃“放口酒”。

  提亲后,姑娘父母若同意媒人介绍的婚姻,为了对男方的人品,家产做更多的了解,允许姑娘在其姑嫂或姨婶的陪同下,到男方家里去实地观察调查,俗称“看屋场”。女方来看屋场,男方要备红包礼相赠,如果姑娘对男方人品见识及家庭皆满意,同意嫁到这个家中来,就收下红包,否则就婉言谢绝。

  看罢屋场后,就要写八字。写八字即古礼中的“纳吉”,俗称“装香”。女方父母及本人以及其他族人都同意婚事后,男方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安写在庚贴上,连同送给女方的酒肉、衣物、首饰等,一同交与媒人,请媒人送到女方家里。女方收下庚贴,将男方的八字与女方的八字相对照,看有无相克的地方,如果双方八字相克,女方则拒绝这门姻缘,请媒人将礼物原样带回,如果八字不相克,则收下礼物,并将女方八字写于庚帖背面,请媒人交回男方。到此,就算定了婚,男女双方从今以后,均不得轻意悔婚,如果男方悔婚,以往所送礼物,不论价值多少,皆不得向女方索回,若是女方悔婚,则要如数退回男方的一切物品。

  婚姻定下后,男方经过一段时间准备,或修缮了住房,或饲养了肥猪,觉得已经有财力成婚了,于是要提前通知女方,征求女方意见,这时,男方父母就要备办礼物到女方家中去,俗称“送年信”,女方收下,即为“纳采”。

  古礼中的“请期”,现在叫报日,意为向女方请求具体办喜事的日期。男方父母在送年信后,女方无大的意见,便可择选吉日成婚,将择选的日期写于贴子上,连同彩礼一起,再次和媒人送往女方家中。女方接到结婚日期后,就抓紧缝制嫁衣,置办嫁妆。过去,嫁妆多寡,由女方经济情况而定,嫁妆越多,姑娘嫁到夫家后的家庭地位也越高。现在女方嫁妆,虽还由女方置办,但经济压力却多转嫁于男方,购置嫁妆的钱由男方支出,而且资金数量,全由女方父母开价,男方无讨价还价余地。农村妇女出嫁前,有哭嫁的习俗。即在出嫁前几天,待嫁女子每天晚上在村寨中未婚姐妹陪同下,一面忙着做此出嫁的最后准备,一面哭诉姐妹情深。正式出嫁的前一天晚上,族中亲戚都聚于姑娘家中,新嫁娘要依序挨个哭别,即用哭腔来唱叙自己对族人的依恋之情,感谢长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凡被哭到的人都要赠红包礼金给新嫁娘,俗称“打发钱”。迎娶新娘,多在早晨出发,路途远的,也有午夜即上路的,到了女方家门,不能直接进入,女方家门紧紧关闭,或用一张八仙桌挡住大门,要迎亲的人行“拦门礼”,双方礼官相互敬酒诘难,讲道理,经过一番周折,男方礼官道理讲赢了,女方礼官才避让一旁,让出大门,请迎亲的人进屋请茶。待新郎官行完叩拜礼,女方则正式发亲,新娘子由其兄弟背负出门送入花娇,脚不能挨地,否则便认为会将家中财运带走。若无花娇,路途较近,新娘被背出后则在伴娘挽扶下自己步行,这时要打一把花伞,为新娘遮住天光,俗称“遮羞”。

  新娘到了夫家,公婆要回避不能在新娘进门时迎接,认为犯了这种习俗,日后公婆和媳妇会不和睦。新娘到了正厅后,有人送上洗脸水,让新娘洗“和气脸”,这时公婆便可以出来与新娘相见。新郎新娘在圆亲公婆的扶持下合卺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爹娘,夫妻对拜后被引入洞房。夫妻进入洞房后,境内有抢床的习俗,认为谁抢先坐上婚床,日后谁在家庭中的威望就高。然后,回到客厅见过长辈,给参加婚礼的人敬茶、散烟、筛酒。女方送亲人员饮宴后,除伴娘外,都在当天回归。晚上,男方村寨男女青年,要邀聚到新房打趣嘻闹,开新娘的玩笑,俗称“闹洞房”。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备办礼品及几桌酒菜(视娘家当天参加宴会的人数而定)挑到娘家去拜望女方家人。吃完宴席后,夫妇当天要回到婆家去,不能在娘家留宿过夜,因为境内习俗是“三天不空房”。三天后,再去娘家就可以留宿,回门之后,婚嫁过程才完全结束,新婚夫妻开始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