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应该算是哲学或语言学或逻辑学的问题,翻译如何可能?

比如,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是如何成为可能的?怎么知道,老外说的话,比如logic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而老外说的话的含义又是怎么从汉语中表达出来的呢?
而从汉语到英语,从日语到法语,等等一个通常的普遍的翻译过程是如何可能的?如何保证翻译的结果能翻译出愿意?如果能确切的表达出愿意,是为什么?如果不能,又是为什么?

解释得让我满意了,采纳为最佳答案之前我会先提高悬赏分。
“翻译何以可能”问的是有些含糊了,但是我的意思恐怕难以表达清楚。这似乎也是个“翻译”的问题?怎么把我的思想翻译成别人能理解的汉语?而且确保别人所理解的意思恰好是我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应该是在问,确保翻译合理有效的基础或前提或逻辑是什么,具体是如何确保的?或者翻译如何表达出本意,如果能确保表达的就是本意,是为什么原理原因逻辑本质何在?如果不能,原理原因逻辑本质何在?

对这个我可能还表述的不够清楚的问题,我有一些还不太确切的思考。但是更想看看高人们的见解。
来吧,接受一下挑战!

第1个回答  2013-12-11

附表:语言坐标与逻辑结构的配合


【问】:

翻译如何可能?

【答】:只说可能的话,还是容易些。

翻译,有一些条件的。举例来说,存在对应关系。

汉语:这是一个苹果。

英语:This is an apple.

上面的苹果与 apple 就是一种对应关系。


翻译,有时候是采用音译的,例如无法找到合适的对应关系。

举例来说,印度佛教中的佛,其实就是一种音译。


再从理论上来说,所谓的翻译,其实是一种【语形】转换到另一种【语形】,在保持【语义】不变的情况下。

在实现这个过程中,需要【积累】很多工作的,例如对应关系等

追问

何以可能问的是有些含糊了,但是我的意思恐怕难以表达清楚。这似乎也是个“翻译”的问题?怎么把我的思想翻译成你能理解的汉语?而且确保你所理解的意思恰好是我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应该是在问,确保翻译合理有效的基础或前提或逻辑是什么?
抱歉看不懂你的图。
一个具体的问题是,如果翻译能确切的表达出原意,是为什么?如果不能,又是为什么?

追答

【问】:确保翻译合理有效的基础或前提或逻辑是什么?
【答】:
用学术上的术语来说,表达含义与【语形】无关的,即用哪种语言来表达无关。
表达的含义,只与【语义】有关
当然这是针对大多数的普通情况。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没有对应词,例如印度佛教的佛,通常是采用音译法,再加上解释

追问

表达含义与【语形】无关的,这个结论的最根本的原因或说它的逻辑基础是什么呢?

很接近我所想问的根本的问题了啊。

追答

语言学,也是有很多分支的。
参见上面的“语言坐标与逻辑结构的配合”附表
【语形】:是语言学的【抽象】方面的,其功能就是这样安排的
【语义】:是语言学的【具体】方面的,其功能就是这样安排的

【问】:这个结论的最根本的原因或说它的逻辑基础是什么呢?
【答】:理论体系中有一项叫“独立性independency”
即语言学的分支之间,独立
这样设计的理论体系,有很多优点的

追问

有点意思。
不过2点:
1 其功能就是这样安排的是一个无效的解释。它的逻辑是之所以是这样,因为就是这样。那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而不进行另一种安排?
2 所谓的很多优点,其实是实用主义的解释,但是从理论或逻辑上,独立性是怎么确保的,有什么逻辑基础或者说,能产生独立性的最本质最根本的原因何在?

追答

可以网络上找一下我写的《一个理论体系》,其中提到三条标准

【问】:能产生独立性的最本质最根本的原因何在?

【答】:提供思维上全面、可靠、简洁等等要求的一种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思维上没问题!!!

第2个回答  2014-01-16
这个问题当你有了孩子你会很快明白过来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来模拟理顺一个过程吧:
孩子出生到能够发声,我们假定家庭语言基础为普通话。
几乎所有孩子先学会的是妈妈这个词(先从具体的开始,简单的词开始,模仿发音)这样孩子就开始在意识里形成一个映射,妈妈,眼前这个女人(愉快的心情,因为可以满足孩子的本能欲望)。同样在学习需要阶段要认词,并且结合任何可以具体指认的实物,便于建立具体联系和映射。
然后我们假定该小孩子学会了所有中文名词,可以叫出指认任何实物名称。代词(你我它等)一同掌握。关键同时掌握发音。
然后就开始学习任意类型词性词汇和句子构成。当然抽象的词是比较难教会的,就可以感同身受。举个例子:爱。也许妈妈某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同时母性的关怀和体贴第一作用在孩子身上(拥抱),孩子心里很温暖,天性的爱着妈妈,此时形成爱为母亲的某种对孩子的积极情感。
这些抽象词都是借助相互形容表达来完善的。同样经过学习(我们刨除学校,可以是生活中成年人的交流等),孩子基本掌握了各种语言内涵和意义,逐渐熟练与形成思维模式。
这样我们就简单认为它学会了一门语言。
既然你学得会一门语言,且从0基础,那么你完全可以学会另一种语言。
之所以要学会另一种需要,就是进行同一词汇的匹配。比如楼上们特别喜欢的苹果…汉语中为苹果,映射实物…英语为apple,这样就知道了苹果是apple了。抽象词一样的方法。比如疼痛,一样可以匹配这种感受。当然匹配的词越多,互译便越准确和丰富。相当于用汉语理解汉语词典,英语理解英英辞典。这可以认为是一种推广。
语言是长期积累的,自然是很多代人长期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而完成的。需要通译应该是源于商贸和殖民吧。
相信读到这,你应该理解了吧。具体你问的,自己从以上提炼抽象吧,我这手机党了,不容易啊。追问

漂亮!你很清楚的描绘了学习的一般过程。
不过,你没有清晰地回答我的提问:这个过程的逻辑基础或前提是什么?

追答

我个人觉得你的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一种联系的建立,可以用数学的一个词来解释,映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一种神经突触的建立(本人的生物学就这么点水平了)。
对于这种逻辑过程,你问得本质我就不是很理解了。如果你能问得更具体点或许我能回答下我的想法。

第3个回答  2013-12-12
你问了好多的问题,就不一一解答。你说的就是翻译如何可能?
我想指明的是翻译是现实存在,不是可能,而是存在。只是你不理解何以存在?
你上面说的话,为什么大家能理解呢?我不是你,怎么理解的?这实际上和翻译如何可能是一个意思。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是桥梁,是一个中介。每一句话,第一个词,为什么大家理解一致呢?这是因为语言的所指一致。如简单的一个苹果,小的时候,大人告诉你叫苹果,别人也是这样,所说你说苹果,别人就知道你所指。同样,咖啡也是这样。举一个抽象一点的,如红色。大人告诉你说,这个颜色是红色,只要你不色盲,能区分颜色,实际上,你看到的红是不是和我眼中看到的红一样,或者你眼里看到的就是我眼里看到的绿色,但没关系,只要这个对象存在,我们都看见了,我们都会说这是红色。同样,翻译也是一样的道理,指的对象是同一个,这样就可以了。
当然,英文与中文的词不是对等,但只要在特定的语境中所指一样,就可以了。追问

1你说的苹果例子很贴切,有点说出了翻译的本质。我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其实这里面大有问题可言。
2对象是同一个就可以了么?

怎么知道确实就是同一个?如果你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就无法翻译,而无法翻译就说明你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这像是一个无穷倒退问题。

追答

当然是同一个。人学外语都是从同一个学起的,不然,你怎么知道,好就是OK。其实,在实践中,有时候不懂,通过手比划,通过场景都能明白其意思,特别是特定的环境中,更能明白其意思。你去看看,长城边上做生意的中国人不懂外语,但如何跟不懂中国话的外国人做生意的。你再看看,有的外国人在中国一两年怎么学会说汉语的,尽管不会写。逻辑上不懂的,看看现实就明白的。

追问

你明白了么?
存在是一回事,怎么存在是一回事,为什么存在又是另一回事。
你说的这些对于我思考这个问题毫无帮助。不过,还是谢谢回答了。

追答

对一个存在,你可讲出一千个理由,但对不对呢?还是要以存在为准,用马哲的话就是以实践为准。所以,如只唯逻辑,不如无逻辑。
翻译主要意思一致,但意思一致指的是特定情形中的意思一致。所以,包括我们说的话,你不能说人家不理解你的意思,而是你的表达不精准。你的意思必须用一般人的理解为准的词来表达。如果一句话不能表达,就用一段话来表达,甚至一本书来表达。

第4个回答  2014-01-17
首先、我们能够认识和运用事物,脑中必定有相关的概念(概念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 抽象性的思维产物)。比如:手机,如果你尚未形成手机的相关概念,你是无法“知道”和运用手机的。你能够思及的东西都必定有它的相关概念(如,关于上帝你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所以说一切的思考和交流都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然后、概念的形成:一、通过对事物的实际指称 我们叫做“实指定义”。二、把已有的概念(实指定义)以各种方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抽象的)。(有且仅有这两种方式)当然起先的概念是实指而成的。如,火 水 光 爸爸 妈妈等等

这样我们再来谈谈语言的翻译、对于一个名词(个体词)的翻译,是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对实物所形成的概念是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基本相同呢?因为对客观存在物的“内涵”每个人都不相同。它所具有的“特征”是相同的(是正方形一米长等 这些都具有严格的定义)但不能说“完全”相同。(如 “a=b” 现在还存在争论 弗雷格对此有论述 可以去看看)一米=one meter,为何等价?因为两者指称的是一个东西,但两者在中外国人的概念并非完全相同。所以说学英语你要学会外国人的思维方式。
再谈非名词和句子的翻译、抽象性的词在我看来是比较难翻译的(音译我就不说了),像定冠词The 就无法翻译。life的概念在中文看来有生命生活等意思,外国人直接运用其概念,但中文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一般放在句子中翻译,句子它定有描述着什么东西,Do you love me?我和你有着什么关系?有love吗?爱 由生活中亲密等现象抽象出爱这个概念。这方面我不清楚。
这的确是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追问

给力!将概念的作用分析的很到位。
这几乎戳中了我所提问的要害。
如 “a=b” 现在还存在争论 弗雷格对此有论述 可以去看看来个参考文献吧谢谢。
学习的本质真是让人费解。理念论真是阴魂不散如蛆附骨

追答

我觉得我没有说清楚,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用语言去说明解释语言本身,用概念去说明概念本身,这将无限循环下去…也许正因为 无法说清楚,这恰恰却“说明”着什么呢!
文献嘛 弗雷格的那几篇论文,如、涵义与指称
每个人所形成的每个概念都是不相同的。就有了常说的 字面意思 深层意思,我们总是通过概念通过涵义把握事物以及语言的,所以说哲学家智者的话我们是比较难理解的。因为他们是把自己所得到的所形成的(思考追问等)一些概念或涵义“翻译”成有结构规律的语句 的。所以、就算我们把字面意思翻译得完全准确,如果你没有该国家该地区该人的 思维方式,你就不会有“理解”该国该地区该人所说语言的可能性。附:初学英文者是完全不懂英文的,他们做的只是纯粹的对应罢了!当我们开始学习理解一个“句子”时,我们可以说懂了一丁点……

第5个回答  2013-12-11
对同一件事情,看到同一现象,不同的人理解是不一样的。我想翻译也一样。

只能从表面去理解,达成一致就可以了。

这也是为啥法律文书,都要加上谁谁谁有解释权。追问

如果他们的理解不一样,根本即不可能达成一致。

追答

如果有一个组织,或通过组织的规则来达成一致;或分道扬镳。
如果是个人,或求同存异;或通过游戏规则(如 法院)来解决;或分道扬镳。

追问

对规则的理解就能一致了么?

追答

对规则理解都不一致,那为什么规则能发布、执行呢?
以某部门的解释为准嘛,呵呵。

追问

你我的语境不同。你说的是社会学或政治问题。那你的逻辑说翻译以谁为准对一个概念比如佛陀三位一体的理解以谁为准

追答

公认的专家。
如果有许多专家,那就展开辩论。
如 唐三藏在那烂陀与许多高手辩论佛经,结果胜出。 但还得有组织权威来鉴别,看央视电视,国王定夺的。

追问

辩论本身就是一个没有达成共识的表现。即使公认了权威还是会有人怀疑。而且毫无疑问时代的进步证明了公认的权威总是错的或不够准确的。

追答

你想干什么呢?

追问

辩论使人明理。仅为此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