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攀比的工具,每一句比较,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7


很多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的 “敌人” ,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孩子们表现不好、犯错时,他就会出现,爸爸妈妈恨铁不成钢:

有时在孩子表现好时,他们也会出现,爸爸妈妈会说:


父母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这是我们中国式父母惯用的比较式教育,希望激励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别人家孩子一样出色。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有比较就有伤害


《少年说》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个小女孩登上天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

台下的妈妈回应道:

女孩委屈地说:

她的妈妈常拿女儿和“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闺蜜做对比,并拿“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还会和你做朋友”类似的话语来打击她。

这个妈妈嘴里的“别人家孩子”哪哪都好,十项全能,处处都能让人满意。……最后,女孩被妈妈说得泪崩,哭着跑下了台。

妈妈想用别人的优秀来激励孩子更加努力进步,结果很明显,带给孩子更多的是满心的委屈与苦楚。

我们能发现,大多数家长用别人家孩子和自家娃作比较,“比”上了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别人家的孩子没能起到模范作用。

这种表面的激励,实则是对孩子进行了内心的打击,在自家孩子心中留下的只有极度自卑:不管我怎么努力,父母看到的永远是我的不足之处,无论再怎么变优秀,还是比不上人家。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有的孩子变得叛逆,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也会习惯于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不能真诚地看待朋友的成就,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难以活出真正的自我。


有比较就有焦虑



比较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焦虑。

大多数父母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孩子的问题感到焦虑,而且这种焦虑大多数都来自外界。

有的孩子在全校名列前茅,有的孩子参加钢琴比赛拿名次了,有的孩子小小年纪能和外国人自由对话......

她参加完同学会回家,看到那个躺沙发看动画片笑得天真无邪的孩子,莫名来气:“天天就知道看电视!”

这样的场景,我相信很多家长都能感同身受。

我们总是不自觉用别人家孩子的节奏来规划自己孩子的成长。

小的时候,比谁认字多,比谁才艺多、比成绩、长大了又比谁挣得多、比房子、比车、比谁家孩子嫁得好娶得好......

好像只有赢过了别人,自己才能有信心,才能安心。

但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在与他人比较中,备受竞争的压力,越来越焦虑,孩子也痛苦不堪。


接纳与欣赏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个生命发展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速度,大可不必苛求每个孩子走同样的路,能同样的优秀。

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不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总是因为有限的视角让我们只能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而又因为内心的焦虑和对自家孩子的期待,只看到自家孩子的缺点。

有段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的眼里。”

你怎么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不是其他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呢?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会拿孩子去和别人作比较,而是更看重孩子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去发掘孩子身上的优势和潜能,更愿意看到孩子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肯定和欣赏孩子,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我们曾经也都是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更应该懂得——不比较,不损伤!优秀的孩子不是从天而降的,每一个“别人家孩子”都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的综合结果。

希望我们都能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用爱的行动去尊重和鼓励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会绽放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光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