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类经典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1. 谁能推荐几篇政论古文

《古文观止》系列全套 以轻松闲逸的方式,在欣赏历代名家名画的同时学习,中国历代经典名篇,领略中国数千年文学宝藏。

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等中国古代历史的精彩画面一一全景展现,全面阐释古文中名家名作的恒久价值。 观赏:尘封乍现、史迹斑斑的青铜国宝珍影层迭嶂、曲水流觞的山水名作,呼之欲出、惟妙惟肖的古代人物画像,纤毫华现、婀娜多姿的翎毛花卉集锦。

学习:历代文学经典的永恒艺术魅力,汉语语言艺术宝藏中的璀璨明珠,流传千古、风流蕴藉的名家名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历代语言文学艺术华夏子孙代代传诵的至理名言。 发现:中国古代名人百折不挠的毅力与勇气,历代古圣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维系中国社会数千年的伦理道德准则,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智慧与精神。

本书共分十二卷,所选文章上自先秦,下至明末,共计二百二十篇。文章以古代散文为主,故称“古文”,实际上也兼收骈文。

“观止”二字语出《左传》。据《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矣。”

作为书名,意谓所选俱为古代文章中的上乘精品,古文佳已俱见于此。本书按年代先后,分作者排列,不仅便于读者查找,而且能使读者从中看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

为使这一震烁古今的文学精粹变得更加大众化、普及化,我们组织了多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严格按照原书体例,经过精心遴选,出版了这套《古文观止》(图文版),共分上、中、下三卷,令历久弥香的文学经典与美不胜收的中国历代名画交相辉映,通过原文、注释、译文、导读的完备体例,将一篇篇旷世名作生动、丰富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全面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崇高的艺术成就。 《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鄢 /play_audio?id=928 《古文观止》-周郑交质 /play_audio?id=929 《古文观止》-石碏谏宠州吁 /play_audio?id=930 《古文观止》-臧僖伯谏观鱼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6373930 /play_audio?id=931 《古文观止》-郑庄公戒饬守臣 /play_audio?id=932 《古文观止》-臧哀伯谏纳郜鼎 /play_audio?id=933 《古文观止》-季梁谏追楚师 /play_audio?id=934 《古文观止》-曹刿论战 /play_audio?id=935 《古文观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play_audio?id=936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play_audio?id=937 《古文观止》-齐桓下拜受胙 /play_audio?id=938 《古文观止》-阴饴甥对秦伯 /play_audio?id=939。

2. 谁能推荐几篇政论古文

《古文观止》系列全套

以轻松闲逸的方式,在欣赏历代名家名画的同时学习,中国历代经典名篇,领略中国数千年文学宝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等中国古代历史的精彩画面一一全景展现,全面阐释古文中名家名作的恒久价值。

观赏:尘封乍现、史迹斑斑的青铜国宝珍影层迭嶂、曲水流觞的山水名作,呼之欲出、惟妙惟肖的古代人物画像,纤毫华现、婀娜多姿的翎毛花卉集锦。

学习:历代文学经典的永恒艺术魅力,汉语语言艺术宝藏中的璀璨明珠,流传千古、风流蕴藉的名家名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历代语言文学艺术华夏子孙代代传诵的至理名言。

发现:中国古代名人百折不挠的毅力与勇气,历代古圣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维系中国社会数千年的伦理道德准则,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智慧与精神。

本书共分十二卷,所选文章上自先秦,下至明末,共计二百二十篇。文章以古代散文为主,故称“古文”,实际上也兼收骈文。“观止”二字语出《左传》。据《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矣。”作为书名,意谓所选俱为古代文章中的上乘精品,古文佳已俱见于此。本书按年代先后,分作者排列,不仅便于读者查找,而且能使读者从中看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为使这一震烁古今的文学精粹变得更加大众化、普及化,我们组织了多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严格按照原书体例,经过精心遴选,出版了这套《古文观止》(图文版),共分上、中、下三卷,令历久弥香的文学经典与美不胜收的中国历代名画交相辉映,通过原文、注释、译文、导读的完备体例,将一篇篇旷世名作生动、丰富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全面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崇高的艺术成就。

《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鄢

/play_audio?id=928

《古文观止》-周郑交质

/play_audio?id=929

《古文观止》-石碏谏宠州吁

/play_audio?id=930

《古文观止》-臧僖伯谏观鱼

/play_audio?id=931

《古文观止》-郑庄公戒饬守臣

/play_audio?id=932

《古文观止》-臧哀伯谏纳郜鼎

/play_audio?id=933

《古文观止》-季梁谏追楚师

/play_audio?id=934

《古文观止》-曹刿论战

/play_audio?id=935

《古文观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play_audio?id=936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play_audio?id=937

《古文观止》-齐桓下拜受胙

/play_audio?id=938

《古文观止》-阴饴甥对秦伯

/play_audio?id=939

3. 关于尊师重教的文言文,

关于尊师重教的文言文有:《学记》第十四章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

大凡国家统治者要进行更新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师,才能够尊重知识。只有尊重知识了,才能够严肃的认真学习。所以,统治者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

一是当下属在祭礼中担任祭主的时候,那么就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

二是当下属在自己学习时担任教师的时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在统治者面前给统治者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属的礼节的。统治者在听讲学习时,忘记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认真学习,那就是尊敬老师了。

扩展资料

1、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就啥也没有。——柏杨

2、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就是最佳的遗产。——英国:司各特

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译文:大家都遵从师道的话,学风自然就好了。

4、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

译文:国家将要兴盛,必然要尊师重教,尊师重教,国家的法度就得到了保存。

5、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译文:学习最主要的是尊重老师。

6、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

——前苏联:加里宁

7、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类的命运决定于教育。——前苏联:别林斯基

4. 有关于古代先哲智慧故事的古文

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

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

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还是个小MM的时候就相当了得。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

不要小看这一赞,谢安何等样人,不说他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气度,也不说他权谋机变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归隐的澹泊心态,只说后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眼高于顶,有着天子呼来不上来的狂气,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这个东山不出的谢安石。其时天下号称名士的何止千万,能得谢安一赞几乎可以藉此荣耀终身。

另一则故事就更经典了,一次冬日谢氏家族聚会,正赶上大雪鹅毛般片片落下,谢安于温酒赏雪之余,雅兴大发,问在座的谢氏后辈,飘飘大雪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哥谢明接口:“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位老兄空中撒盐何故,难道想人工降雪?:))。

谢道韫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简单一句,谢道韫的诗情才气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谢安大声称善,夸奖道韫敏慧过人。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

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

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

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

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

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

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

——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

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

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

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

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

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历史上的王戎是个很难下定义的人物,简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症状。

《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条款还有许多,摘列一二,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1,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王戎在其侄子结婚时送过一件单衣,后来数次讨还) 2,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王戎作司徒的时候富了起来,一到天黑就和老婆关起门来数钱) 3,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家的李子树品种优良,卖的时候怕别人引进,先把核钻破) 4,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

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

5. 感谢老师的古文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以上是出国留学网的感恩老师古代名言

6. 求古文翻译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个是在没弄明白】

给你留个这个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代诗人、翻译家卞之琳,走完九十载人生历程终于安详地走了。

从30年代他同郑振铎一起编《新诗》月刊开始,他为了我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以及吸收和研究西方不断变化的文学,可谓殚精竭虑,硕果累累。除了介绍洋诗,他还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位开拓者,而所有这些,自然都离不开翻译。

早就听说卞之琳不赞成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但未闻其详。1991年我在北京举办“穆旦学术研讨会”,会前我上卞家向卞老汇报开会的事,谈话间少不了要提到有关翻译的事。他说,

良铮(即穆旦)译诗很有想象力,既有洋味又不洋化,不拘泥对应,但求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只有诗人译者才会有这种诗化的手笔。

我唐突地问道:“这么说,译诗可以不遵循信达雅了?”他笑答,搞翻译可不要被“信达雅”这个教条束缚住。翻译有多种多样,有诗歌、小说、政论、法律、科技等等,能都用信达雅一个标准吗?尤其是诗歌,单从文字来讲,外国诗歌是不可能翻译的。只能凭译者的理解,

去刻意追求形式的近似,而要达到这种近似,就必须使译者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那种 *** 。接着他以一桩往事为例。80年代初,上海一位资深英语教授,写了一篇批评卞译“莎剧”的文章,指出多处误译,而且用词很严厉。当我就此文征询卞老看法时,他不但没怒,反而乐呵呵地说,我同他是老相识、老对头了。他教英语,只知道凭字典、对语法来看翻译,要知道莎士比亚的台词是诗,而诗是要用心、用灵感、用 *** 来表达的。看了“莎剧”不动情的人就别想去翻译。

他只挑我文字上的不对应,而我讲究的是情通和形似。有些诗如何押韵,光讲对应行不通。后来我把他的这个观点同诗人毕朔望谈过,毕对我说,人们可以不同意卞之琳的译论,但卞之琳的翻译风格,会在中国译坛永久被人们怀念的。

我在想,卞之琳会被人们永久怀念的,不仅仅是他的翻译风格,还有他的治学精神,他的为人品格,他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