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国军俘虏说解放军三招最可怕:近迫作业、阵前喊话、飞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4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是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是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歼灭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的战役有个共同点:就是解放军在运动战中堵截包围住敌人,然后进入了两军对垒的阵地战。

国军这两个兵团兵力都在十万以上,虽然被压缩包围在狭小的范围内,但他们凭借着优势的火力和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等待救援。解放军猛攻猛打的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会造成很大的伤亡,战果反而并不理想。

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的初期,华野和中野就吃了这样的亏。各部指战员对敌人的防御力量估计不足,一上来就是一顿猛攻,结果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全歼黄百韬兵团,粟裕采用了近迫土工作业的方式,将战壕挖到了敌人的防御阵地前沿,再突然发起进攻。而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中野在包围压缩的前两天,猛烈攻击带来不小伤亡后,也立刻调整战术: 利用近迫作业和步炮协同的方式稳扎稳打,压缩进攻。

1948年12月26日,黄维兵团10万余人被中野团团围在了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不足20公里、南北10公里左右的七个小村庄中,被全歼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中野打破“围三阙一”的常规,而是采用“围师不阙”的方法,将敌人围困在狭小的范围内困饿之。

12月26日开始,黄维见援军无望,组织部队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采用成师、成团的集团冲锋,妄图冲破解放军的包围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部队构筑大纵深工事,顶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27日,黄维集中十八军、第十军和第八十五军的四个主力师,向中野六纵的阵地进行轮番攻击。由于事先得到第八十五军110师师长廖运周的报信,六纵早有准备,给突围的国民党军造成了迎头痛击,再一次粉碎了黄维的突围计划。

中野采取稳打稳扎、逐步压缩,利用炮击最后歼灭的战术。黄维兵团虽然装备精良,但大炮总不能当饭吃。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工兵营的一个军官在11月28日写了这样一篇日记:

被包围的国民党军的狼狈之状可见一斑。

为了应付国民党军强大的火力,在刘伯承的倡导下,中野战士们以“地平线下前进”的近迫作业,构筑纵横十几里的战壕,迫近双堆集中心据点几十米处,形成对敌攻防的有利阵地。

让国民党士兵惧怕的还有飞雷。飞雷是第四纵指战员们,根据民间爆竹的古老技术而发明的一种炸药抛射器,用迫击炮或汽油桶做装具,用于近距离摧毁敌人的碉堡和工事。

淮海战役前夕,刘伯承曾到四纵参观飞雷的试验,这极大的鼓舞了制作人员的信心。结果就是,淮海战场上,飞雷成了国民党士兵的心里阴影。

还有一招就是攻心。黄维兵团被围困数日,粮食基本吃完了;再加上数次突围不成,士气低迷。解放军在阵前喊话,对于瓦解被饥饿和惶恐折磨的国军士兵的斗志和军心,比大炮还要管用。

试想一下,饥肠辘辘的国军士兵听到外面喊着:国军兄弟们,出来投降吧,香喷喷的肉和米饭早就备好了,快来吃吧!这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战后,许多国民党俘虏仍然心有余悸的说,解放军有三招让我们最害怕:一是近迫作业,往往一夜之间,新挖的战壕就逼近了我们的阵地。二是阵前喊话,从相隔几十米远的交通沟里进行政治攻势,搅的人心难安。三是飞雷,在发起攻击前,像个大西瓜一般的东西落在阵地上,把工事和死尸一起抛上了天,实在可怕。

12月6日16时30分,中野对黄维兵团发起了总攻,历时9天,全歼黄维兵团10万余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