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管理》之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这本书是朋友静雅推荐,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丹尼尔平克。曾经读过他的两本书:《驱动力》(在管理学界大名鼎鼎的书籍)和《全新思维》。《时机管理》是他在2018年的第四本著作。作者通过对时机的分析和科学论证,提出了时机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目的在于帮助所有人,由内而外的更智慧地工作和更美好地生活。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时机管理,基于人的管理”,主要描述时间的类型,任务类型,以及与个人特质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实际管理必须关注的三个点,分别是起点效应,半途效应以及峰终效应;第三部分是,群体时机,也就是个人与他人及团队的协作原则和方法指导。

作者开篇通过康奈尔大学的社会学家,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人们在非睡眠时间里的情绪,表现了遵循一种非常固定的模式,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哪个大洲或者哪个时区,人们每天的情绪都像潮汐一样规律变化,从高峰到低谷,再返回高峰。也就是积极情绪在清晨最活跃,下午下降,晚上再次上升。

在人们思维和推理的过程中,同样受到时机的显著影响。理性评估所依赖的思维敏锐性在早晨更高,而导致人们偏见的思维惰性以及错误认知,则随着当天的时间线而递增。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大脑在早上的警觉性更高,通常我们的大脑在早晨处于警惕模式,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的信息,大脑可以有效排除它们的干扰。但大脑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感觉疲倦,所以警觉性和大脑的能量在早晨处于爬升状态,在中午时达到顶峰,而在下午会直线下降。

但对于某些“洞察力问题”,也就是面对不需要太多分析或者逻辑推理的问题时,如果当人们的大脑能量水平不在最优状态时,此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反而是最丰盛的。

也就是说,人脑遵循一种双重能力模式,早晨在脑力高峰期间,大多数人都擅长解决分析性的工作,因为这类工作需要敏锐,警觉和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天中的晚些时候,在情绪回升期,大多数人会更加善于解决需要较少专注的“洞察力问题”或者创新问题。

时间类型指的是决定人们身心昼夜节律的个人模式。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一个人的时间类型,想想你在不需要固定时间起床的周末的行为,然后回答三个问题:你通常几点睡觉?你通常几点醒来?两个时间的中间点是几点,也就是说你的睡眠中间点是几点?例如,如果你通常在晚上11:30入睡,在早上7:30醒来,那么你的睡眠中间点是凌晨3:30。睡眠中间点在凌晨零点到凌晨3点之间的,称为云雀,占人群的14%。中间点在凌晨3点半到早上5点半之间的,称为第三种鸟,占人群的65%。中间点在早晨6点至晚上12点,称为猫头鹰,占人群的21%。现在想想你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鸟?

这一节描述的主要是关于“休息”的内容,分为警觉性休息和恢复性休息。

所谓警觉性休息,即高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暂停行动,检查所有指令,防止出错。因为不管人们的时间类型如何,下午时间段都会影响我们的专业判断和道德判断,而警觉休息可以放松低谷期对我们行为的控制,正如密歇根大学的医生们的案例所证明的,在工作中实行定时的强制性警觉休息,有助于我们重拾新恢复所需的专注,以完成必须在下午完成的挑战性工作。

所谓恢复性休息,就是帮助我们轻松绕开低谷危险期的休息。很多书中都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2011年社会学家利用以色列司法委员会的数据来研究司法决策,他们发现一般来说,相对于下午,法官们更有可能在上午给出善意的裁决,同意囚犯的假释。在一天中的早些时候,法官会做出有利于囚犯的裁决,但随着早晨的过去,比例开始下降,到了上午晚些时候,他们做出善意的裁决几乎为零。也就是在上午9点接受聆讯的囚犯,很可能会获得假释,而在上午11:45开庭的囚犯,不管他的案件事实如何,根本没有机会获得假释。但是在第一次午餐休息之后,法官们变得更加宽容,更愿意做出与默认裁决不同的判断。这种现象无论如何解释,一个本来与司法决策无关的外部因素,也就是法官是否能够以及何时可以休息一下,成了决定囚犯是否获得假释自由的关键。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恢复性休息呢?本书提供了五个指导原则。

原则一,休息比不休息有效。下午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坚持一项任务太长时间,就会忘了当初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个过程称为习惯化,用通俗语言说,就是我们走的太久,而忘了为什么出发。短暂的中途休息,可以防止习惯化,帮助我们保持专注,重新激活我们对目标的决心,所以经常性的短暂休息,比偶尔的短暂休息更为有效。

原则二,动起来比坐着有效。在工作场所进行短暂的步行休息,也可以增加人们的主动性,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创造力。

原则三,社交比独处有效,独处也有助于恢复精力,特别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但是有关恢复性休息的大部分研究都显示出与他人在一起时的巨大能量,特别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与谁在一起的时候。在工作场所做的研究表明,社交休息,比如与同事谈论除工作以外的事情,会比一些认知休息例如回复电子邮件,或营养休息也就是吃零食,更能够有效的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

原则四,户外散步比呆在室内有效。接近大自然的休息方法能够使我们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户外散步的人会更快的恢复情绪,比在室内走路的人精力更加充沛。

原则五,彻底放空比思绪万千有效。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多任务并行处理的能力,例如看微信或朋友圈,或者同事讨论工作,这是一种错误的休息。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都说户外跑步,或者冥想哪怕只有5分钟,都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之一。

除了恢复性休息和警觉休息,另外两种休息方式也非常值得考虑。

最有帮助的午餐休息有两个关键要素:自主和脱离。自主:也就是对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谁来做,有一定的控制权,这对于高业绩,尤其是复杂任务至关重要。脱离:在心理和身体上,在午餐期间全然摆脱工作也很关键。在午餐休息时,如果仍然集中精力工作,或者用手机玩社交网络,很可能还会加剧疲劳感。

午睡。午睡有两个关键的益处:能够改善认知表现,并且促进身心的健康。午睡不仅可以提高大脑的警觉性,而且可以提高大脑的学习。有效率的理想的小睡时间,通常在10到20分钟,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5分钟的小睡几乎没有减轻疲劳,增加活力的作用,但是十几分钟的小睡却能产生持续近三个小时的积极效果。但是一旦持续20分钟左右,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就要开始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称为睡眠惯性,就是我们在醒来时那种迷糊和混乱的感觉。这种昏昏沉沉的感觉,将影响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因此,较长时间的小睡会让人走进睡眠惯性,但短短的10到20分钟的小睡,反而会让人的大脑认知功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综上,时间科学已经肯定了古老的智慧:我们应该让自己休息一下。休息不是懒惰的象征,而是力量的标志。

起点在整个事情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一直影响到终点。尽管我们不能总是确定什么时候开始,但我们可以对其点施加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不良的结果的影响。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充分利用起点的力量,力争有一个好的开始。如果失败了,可以尝试重新开始,如果开始是自己无法控制的,我们可以让其他人加入进来,一起努力,这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三个原则:正确开始;重新开始;一起开始。

1、正确开始,何时很重要。从美国部分学校3万名学生的调查显示,从推迟上课时间的实践来看,对于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都有好处。他们在课堂上以及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更好,推迟上课时间,可以强化学习动力,改善心理健康,并减少抑郁和冲动行为。

2、重新开始,使用时间地标。一年中的第一天,社会学家称之为“时间地标”,正如人类依靠地理地标在空间找到方向,人们用时间地标在时间中导航。例如在美国,“节食”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总是在新年的1月1号这一天飙升,比平常多出80%左右。而大学生健身房出勤率增长的时间,在新学期开始时也增长了47%;在新的一周开始时,增长了33%。人们通常使用两类时间地标,帮助人们实现一个新的开始,一类是社会时间地标,例如每周一、每月一号,或者新年的1月1号;另一类是个人时间地标,例如生日当天、毕业后第一天,或者新入学第一天。我们看到行为背后所依赖的心理机制,起点效应,让我们能够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在每一天去运用这种技巧。

3、一起开始,个人问题可让集体解决。经济学家卡恩发现,人们开始第一份工作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之后的方向和成就,在经济不景气时进入就业市场的人,比在经济强劲时开始工作的人赚得少,而且这种劣势并不会消失,它会伴随人们长达20年之久。因为如果经济不景气,人们通过换工作来增加薪水就很困难,企业也没有招聘或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在经济低迷时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往往会在与自己技能不匹配的工作上停留更久。这个例子说明,在任何动态的系统中,初始条件对该系统内的成员之后的经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部分由于牵涉到社会,组织,或团队的影响和力量,所以不作过多介绍。

半途效应,指的是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我们的生活,很少遵循一条清晰的直线式路径发展,我们很多时候记得清晰的开头和结尾的片段,但是中间的印象总是模糊的。但是时机科学显示,中间点,对于我们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有时我们卡在一个项目或一件事的中间点上,这件事情会浇灭我们的兴趣,拖延我们的进度,磨灭我们的动机,而有时中间点则会激励和刺激我们,重新唤醒我们的动力,推动我们加足马力继续前进。

1、作者首先对“中年危机”这个概念进行了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等领域的大量研究中都提出了相同的结论:人们的幸福感从童年开始快速上升,直到三四十岁开始下降,50岁左右陷入低谷,但是人们在此后会从幸福感的衰退中快速恢复过来,晚年的幸福常常超过青少年时期。为什么这个中间点会让人泄气呢?一种解释是可能因为没有实现理想的失望,人们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信心,之后,被现实一连串的打击慢慢磨灭了斗志。另一种很有趣的解释是,从研究人员对黑猩猩的实验中发现,“中年低潮”有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生物学,而非社会学现象,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们对环境的可选择性的反应。

作者同时提出了“U型模式”的概念,也就是在中间点的松懈。在中间阶段,我们放松了对自己的标准,也许是因为别人同时也放松了对我们自己要求,在中间点上处于某些不太确凿但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开始走捷径,开始偷工减料。如果中年低潮或者中间点的低潮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仅仅知道它的存在,也可以减轻一些我们心理上的不适。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我们的标准或行为可能会在中间点松懈,就可能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以减轻这种懈怠造成的后果。

2、在我们到达某个中间点时,有时我们会消沉,有时我们也会振奋,这时我们头脑中好像有一个警铃在提醒我们正在浪费时间,这种新的紧迫感、健康的压力感会激活团队成员的动力,也会改变我们行动的策略。它会让我们加速前进,点燃我们新希望的火花。所以中间点,既是生活中的客观事实,也有可能是自然的力量。要将失败转化为火花和前进的动力有三个步骤:

首先,要意识到中间点的存在,看到它;第二,利用中间点提醒自己,而不是放弃,让自己重新紧张起来,紧迫起来,而不是泄气;第三,站在中间点上,想想自己落后的地方,但是不能陷入想太多,这会激发我们的动力,也许会帮我们达到最后的目标,赢得成功。

终点在悄悄地引导我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实际上各种人生经历、工作项目,以及人生阶段的结局,都以四种可以预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激活,编码,编辑和升华。

1、激活:我们开始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主要受进展程度所激励,但当我们接近终点的时候,则是依靠努力缩小余下的差距来增强活力。在终点的激活力量下,截止日期成了一个有效的手段,激励我们采取更紧迫的行动。作者通过对马拉松参赛人员的分析,可以看到29岁的人跑马拉松的可能性,比28岁或者30岁的人要高出两倍;有截止日期的谈判人员比没有截止日期的谈判人员,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大部分敲定协议的时间,都是在马上就要到截止日期的时候。

2、编码:快速完成效应,就是当我们接近终点时,会更努力更拼一些。终点帮助我们编码,就是在大脑内评估和记录整个事件的体验。很多著作当中都提出了“峰终定律”,相信很多朋友也了解过: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只是过程中的高峰时刻与终点时的体验,而过程中好或不好体验的比重或者时间长短,对于这段记忆几乎没有影响。我们淡化了一个事件持续的时间,然后放大了结束时发生的事情。终点的编码能力影响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随后的决定,例如,我们通常不是按照整个过程的体验,而是依据某些时刻,尤其是结束时的感受来评价事物的质量。比如当美国人选举总统时,选举人的依据主要是选举当年的经济形势,也就是本届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的经济形势,而不是被选举人的整体表现;这种做法会导致短视投票,并最终导致短视政策。终点帮助我们编码体验,也就是定义评价和回忆体验,但是这样做会扭曲我们的看法,而看不清全局,在中间影响我们行为的四种方式中,编码是最需要警惕的一种方式。

3、编辑: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了社会情感选择性的理论。我们对于时间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向,也决定了我们追求的目标。当时间充裕看不到终点时,我们面向未来,并追求知识性目标,我们会编织广阔和宽泛的社会网络,希望这个人际网络能帮助我们收集信息,并打造在未来对我们有利的关系。但是在时间变得稀缺有限之后,我们会调整现在,追求不同的目标,比如情感、满足、享受生活、意义感等。这些目标,会让我们在选择社交伙伴时非常挑剔,促使我们系统地打磨自己的人际网络。这时我们会开始编辑社交关系,忽略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人,我们选择将余下的岁月和生命,花在那些和我们关系非常紧密的一小部分人身上,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我们更高需求和期待的人在一起。

4、升华:经常有人会问我们一个问题:我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80%的人都会选择先听坏消息。时机科学发现,人们似乎是对美好的结局有着天然的偏好,我们喜欢时间沿着上升而不是下降的路径发展,我们希望情况不断的改善而不是恶化。但是传统意义上,最好的结局并不总是大团圆,就像我们经常在电影里面看到,主角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却发现这些目标并不是他真正需要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有意义的结局的核心是人类经历的最复杂的情绪,例如辛酸,是一种快乐和悲伤的混合体。比如对于毕业生和所有人来说,最美的结局,让他们感到辛酸,是因为辛酸传达了重要的意义。他们会产生一些,让我们内心更加丰富的东西。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或者一个超越自我的瞬间,以及通过放弃自己最初想要的东西,而最终得到自己所真正需要的。尾声结论和终点揭示了我们存在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最终,我们要寻求的是人生的意义。

我们的生存能力甚至生活能力,都有赖于每时每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描述了群体协作和同步的能力,以及依靠群体同步取得成功,需要遵循的三个群体时机原则。也就是群体必须在三个层面上保持同步:与老板,与团队,与内心。

原则一,外部标准决定速度。节奏感,与老板同步。群体时机管理的第一个原则,是要在团队之上或团队之外,有一个老板或者其他什么人,例如客户来决定团体的速度,维持标准,并让所有人集中精神。

原则二,归属感有利于个人凝聚力。归属感,与群体同步。群体时机管理的第二个原则,是个体除了要与确定工作节奏的老板同步,还必须与团队同步,也就是成员之间彼此同步,归属感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缺乏归属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拥有归属感会带来个人的健康,团队的健康和满足感。

原则三,幸福感提升,即是同步的要求,也是它的结果。意义感,心灵同步--这是群体时机管理的第三个原则,同步感让我们感觉很好,这有助于团队的车轮转动得更加平稳顺畅,与他人同步,会使我们替他人着想,替他人着想,又增强了群体同步。同步扩大了我们对外部人员的开放态度,使我们更有可能参与“亲社会”的行为,也就是同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更好的人,反过来又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同步者。一个共同的使命,可以帮助我们同步并触发另一种良性循环,与他人和谐的工作,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

用丹尼尔平克的原话作为结语,个人觉得特别有共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