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生命的清欢》:听名家细语,感受生命的苦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谈及孤独,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都在创造连接,孤独意味着被忽视,没有人愿意陷入其中。

作为群居动物,我们希望融入 社会 ,得到认可,并找到归宿。然而孤独是生命的常态,没有人能相伴自己一生;纵然居于人海,只要还是思想独立的个体,我们依然难逃孤独。

这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余光中、二月河、张晓风等众多作家的散文作品。打开书册,细细品读,宛如作家们就在耳畔,轻声诉说着各自的经历和感悟。

这些作家的风格各有千秋,读罢之后,犹如品尝了一桌应有尽有的盛宴,令人心满意足。

记忆里,孤独是记忆中溜过的清风,总是在不经意间,触景生情,那些难忘的人和事浮现眼前;

生活中,孤独是常伴身侧的密友,纵使家人常伴,有些事还是必须一个人面对,有些感受只有自己能体会;

旅途中,孤独犹如自己的影子,为了收拾心情,我们乘兴出发,在山水之间徜徉,可不管到哪里,我们都会遇到自己。

“在清晨,孤独是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束光;在深夜,孤独是黑暗给予的最深情的拥抱……孤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依存。”

孤独之际,父亲的熟悉的背影、母亲的一声叮咛,犹如一盏灯,刺穿我们内心的阴霾;听一朵花开的时光、品尝人间美味,不禁感叹,纵使生活不易、孤独常伴,人间依然值得。

散文集分为六章,通过多种场景的呈现,读者与作家的文字相遇,犹如身临其境,令人欲罢不能。

“只有经历孤独,才足以活出人生的清欢。”

书中收录的都是有关孤独的散文精品,无所谓高低。笔者试着从中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感受他们的体悟,与读者分享。

作者谭雪梅,女,代表作《暧の闺房》。

这是一个故事,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叙述,情节婉转的同时,对话精炼,和旁白的配合相得益彰,几个小标题更是有画面感、引人遐想。

一个平平无奇、身世悲惨的矮女人,有幸被好心人收容,总算生活有了改善;好心人去世,她买下了一个孤儿,长成美丽的少女。

养女是她爱心的传递,也是梦想的传承人。身为父母,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她必须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能满足我毒辣的好奇心。然而,我哪能就此罢休?”对人性到位的刻画,好奇心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让作者的所作所为具有天然合理性。

“我要她成为我理想的化身!”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由女主说出,令人恍然大悟。

作者柏杨,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异域》等。

这篇散文是说理文,不过没有用他一贯沉重犀利的笔法,而转为温和,循循善诱;讲的关于亲情的道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年轻人,听听柏老的话,早点树立一些符合现代 社会 观念的家庭观,对于身心 健康 乃至 社会 和谐,有很多好处。

作者建议“初为人父母的青年,最好把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预期心理,连根拔除”,对于老龄化积重难返、养老压力空前加大的中国,可谓十分透彻。

“把亲情摆在适当位置,双方都不致失落。”

家为什么会伤人,家庭为何充满矛盾,一方面是界限不清,过度干涉;另一方面就是柏老说的,赋予亲情太多严肃的意义,给予家人过高的期待。

珍惜眼前欢,要尊重人性,不用爱绑架子女。这样我们可以及时行乐,并对未来有合理的预期,让家庭关系变得清爽宜人。

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代表作品有《乡愁》《听听那冷雨》《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分水岭上》等。

本文被收录进语文教材,是本书不得不提的一篇;主题很简单,余光中先生讲述了他和一行人前往黄河时的见闻感受,抒发了对母亲河的深深情怀。

大量的环境描写,真实的呈现,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就算没有去过黄河,也能感受到母亲河的历经沧桑、源远流长。

文中直接刻画心理的句子不多,这种惜字如金,这种简单而真挚,实属难得。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余光中作为一名台湾作家,对母亲河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最后,作者把鞋底的湿泥带回去,珍藏起来;这份对黄河、对大陆母亲的情怀,让人想起他的名作《乡愁》,令人动容。

斯人已逝,他的这份情怀却早已为世人称颂和铭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