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10天(165—194页)第一部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绪论“关于儿童文学的新分类”结束了,今天开始阅读第六章“韵语儿童文学”,分两个部分:

第一节儿童

    一、儿歌的定义及分类

儿歌就是指民间流传的或文人拟作的供儿童吟唱的歌谣。儿歌的最简洁的定义是“儿童歌谣”。从吟唱着的角度划分,儿歌则有“母歌”和“儿戏”两类。从作者的角度划分,分为民间儿歌和创作儿歌两类。

民间儿歌,就是流传于民间儿童的口头上的歌谣。民间儿歌从发生来讲,也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它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这些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创作儿歌是成人作家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儿歌,从发生的时间上来看,创作儿歌远远晚于民间儿歌。

与民间儿歌相比,创作儿歌主要有两点不同:

第一,与民间儿歌因集体创作而形成的类型化不同,创作儿歌是个人的创作,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内容和形式都折射着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趣味;第二,民间儿歌往往流传年代久远,所反映的生活有的已经成为历史,而创作儿歌因为是新的创作,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所表现的生活更为儿童锁熟悉。

    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进化的道路,作品的新旧不能成为判断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

二、儿歌的价值

认识儿歌的价值需要具有真正的艺术眼光。儿歌其实是沉甸甸的,看似浅显的儿歌其实蕴含着厚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儿歌在幼儿的精神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歌的韵语也有着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价值。

幼儿一开始是用耳朵而不是用头脑来学习语言的,凭借声音了解语言的含义,声音对他的作用远远大于语言意义对他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大人的儿语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儿歌韵语就是儿语发展到极致的一个结果,在幼儿阶段,儿歌的这种韵语对他们的语言学习非常重要。经过儿歌韵语的浇灌,幼儿心里的语言的幼芽会飞速的破土成长。

作为民间文学,儿歌还具有记载、保存民俗的功能和价值。

三、儿歌的艺术特质

1.趣味性

从产生来看,儿歌是人类感受到生命和谐和愉悦时所发出的心声;从接受来看,儿童吟唱儿歌,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趣味性必然成为儿歌的重要特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内容上的趣味性和语言形式上的趣味性

2.浅易性

从幼儿的接受形式上看,不管是传统儿歌还是创作儿歌,那是口头文学。儿歌是供儿童吟唱的,而不是供儿童阅读的。因此,它在内容上必须是浅显的,适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和语言程度。

儿歌所表现的问题都明确而单一,一首儿歌一般只说明一个意思,不宜表达多重意思,让儿童抓不住中心。

儿歌的浅显性还表现在易记易唱上。

3.音乐性

音乐性是儿歌的生命,儿歌的音乐性体现在语言所具有的优美节奏上。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节奏是对比因素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结果。儿歌的语音的时间长度也就是诗律学上所说的音尺。在儿歌中,音尺必须对应整齐,否则不能产生完美和谐的节奏。儿歌更是讲究音尺的排列变化。

儿歌的音乐性还体现在押韵上。

四、儿歌的十种特殊形式

1.摇篮曲2.游戏歌3.数数歌4.绕口令5.连锁调

6.问答调7.谜语歌8.颠倒歌9.时序歌10.字头歌

第二节儿童诗

一、儿童诗的成立

探讨儿童诗的成立需要建立一个历史的维度。儿童诗的创作是从教育的目的开始的。

艾塞克·瓦茨博士是第一个儿童诗的诗人,他创作的《圣歌》非常受欢迎;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之歌》是儿童诗的先驱。之后又影响力的诗人是安·泰勒和珍·泰勒姐妹。

18世纪的儿童文学的教训主义色彩也涂抹在儿童诗的创作之上。到了19世纪,两个奇异的天才——爱德华·科尔和刘易斯·卡洛尔的荒诞诗出现,彻底颠覆了儿童诗的教训性,给孩子们带来了笑声和解放。

19世纪以来的儿童诗创作的主要两个立场,即歌咏儿童的立场和抒发儿童心声的立场。

属于外源型、后发的中国儿童文学与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存在着时间上的错位,在儿童诗的创作方面,当中国还处于歌咏儿童这一阶段时,西方的儿童诗创作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进入了抒发儿童心声的阶段。

英国小说家、诗人斯蒂文森的《一个孩子的诗园》是19世纪最为重要的儿童诗集。

英国作家A.A.米尔恩为20世纪留下两本畅销的儿童诗的经典《我们小的时候》和《我们六岁了》。

儿童诗的创作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汤森在评价20世纪后半叶的儿童诗创作时说:“近年来的一般趋势是由‘诗意’走向通俗,由花园走向街头,且诗人不再以成人对儿童说话的口吻写作,而是直接以孩童的口气对他们说话。”

二、儿童诗的艺术特质

儿童诗不是成人诗的边角料、半成品,儿童诗首先是一首好诗,然后才能成为一首儿童诗。

1.儿童诗的“独白”

儿童诗是自由诗的一种,虽然很多儿童诗依然讲究节奏、有韵律、会押韵,但是与儿歌相比,儿童诗的音乐性明显减弱。从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来说,自由诗是从“歌”向“散文”进行过渡的一种中间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韵律性在弱化,但是,思维性和意义性在强化。

儿童这种口头言语是代表“对话”,但儿童诗这种书面言语是代表“独白”。独白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可以从容不迫地和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精心组织。独白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加复杂的形式,而且属于晚些时候的历史复杂产物。

作为“独白”的儿童诗的言语则有很多说不出的东西,意义常常含于言外。“诗言志歌咏言”儿童诗不像儿歌是即兴的吟唱,而是深思的结果。由于儿童的“独白”的性质,它既可以朗诵,也适宜于默读。

2.儿童诗的“意象”

儿童的形象是生动的,同时又是直接而具体的,儿歌的形象常常是对印象的白描,是一种客观的形象或情景。

儿童诗却可以“意在象外”,儿童诗的形象往往是一种意象。

3.儿童诗的“个我”

儿童诗和儿歌的读者的年龄阶段不同,儿歌的读者是学龄前的儿童,儿童诗的读者为小学和初中的少年儿童。作为观照儿童精神世界、帮助儿童心灵成长的文学,儿童诗必然要参与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建构。儿童诗所应对的年龄,还包含着寻找、建设“自我”的时期,儿童诗自然会以表现“个我”为己任。

4.儿童诗的修辞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情欲信   词欲巧”一说,意大利的薄伽丘也说,不管诗的冲动多么深入地激荡了诗人的心灵,如果缺乏表达思想所必需的某些手段,如语法和修辞的一些规则,那么还是很难完成值得赞赏的作品。

儿童诗是诗,所以四喜对于儿童诗也是必需的手段。不过,儿童诗所使用的修辞当与成人诗歌有所区别。比如,象征、通感、矛盾修饰等修辞手法在儿童诗中很少用。儿童诗运用的修辞是比喻和拟人。儿童诗中也有图像诗着一类别。

儿童诗如果为修辞而修辞,就沦为技术主义。对诗歌的表现力来说,自然的想象、自然的感情是最为根本性的东西。而儿童诗恰恰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情世界,有了独特的理解生活的方式,才使自己的修辞成为诗歌王国独具价值的存在。

5.儿童诗的童趣

儿童文学本身就是充满童趣的艺术。在而同时这里,童趣表现的尤为集中和突出。这是儿童诗区别于成人诗的重要一点,是儿童诗十分核心的艺术质地。

童趣是儿童诗的重要美学特质。

儿童诗的童趣有两个层面的因素:第一个层面是诗人所表现的儿童生活中特有的情趣,第二个层面是诗人的富于童趣的看取生活的眼光和富于童趣的诗歌表现。

童趣常常蕴藏在孩子们特有的感受事物的方式之中。

三、儿童诗的种类

儿童诗的分类与成人诗歌对比,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

在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一般都是儿童自己,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将自己化身为儿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儿童的眼睛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尤其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给儿童的抒情诗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就是朗诵诗。由于是专门为儿童朗诵之用而创作,其音韵和节奏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叙事诗是表现一定的事件、情节的诗歌。与抒情诗比,叙事诗在感情的宣泄方面,是低调和内敛的。

给儿童的叙事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一种是童话诗。它是诗和童话相融合的产物;一种是寓言诗,也是两种文体相结合的产物。儿童诗还可以分为图像诗、文字诗、荒诞诗和讽刺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