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梵希离世,比起他和赫本的神秘情感,我们更该记住这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文 | 义琳

这是一个不装逼,不卖货,偶尔分享时尚干货,偶尔讲解品位文化,偶尔科普美妆护肤技巧,偶尔聊聊吃喝玩乐的公众号,男士和女士的都有,各类内容分享频率不定。

Givenchy创始人Hubert de Givenchy(于贝尔·德·纪梵希)3月10日在睡梦中去世,享年91岁。

听到这个消息的一瞬,不禁叹了一句:「巨匠时代落幕了。」

随着Christian Dior,Coco Chanel,Yves Saint Laurent,Cristobal Balenciaga一位又一位曾经定义高级时装黄金时代的大师轰然逝去,品牌跌入资本运营的魔咒,泯灭了高贵的光芒。

在这个「得屌丝者得天下」的时代,亚文化先锋将潮牌推上T台,对物欲的追逐压倒了对品位的崇尚,解构甚至复刻经典比寻找灵感雕琢细节更容易催生「爆款」。

品牌不再维护「匠心」与高级感。抛弃了初心的品牌,在追逐销量与爆款的高速路上狂飙,像极冯巩老师口中飞得太低的奥拓,「历久弥新」变成了最大笑话。

这边嚷着穿得要「舒服」,要「自由」,肆意把自己装成「FUGLY」(Fashion-ugly),其实不过是给管不住的嘴巴,无法控制的体重,以及膨胀到任性找个理由。

这边宣称要「做自己」,那边又追随社交网络上的hashtag剁手打call,

好像有了这些tag,自己也是Hypebeast 、Fuccboi 了,其实不过是深陷在GPS无法找到的自我定位,和照了几十万次镜子依然看不清自己是谁的迷雾中。

我们一边嚷着「做自己」,又有谁真正成为了「自己」?

有人叹息,Hubert de Givenchy 离世,随之逝去的,还有他曾经定义过的那个「优雅」的时代。

有人感概,直到 Givenchy 离世,才发现自己误解了这个爆款迭出的品牌,和一生「行止优雅」的时代巨匠。

虽然我们都知道Givenchy 先生和Christian Dior 都有着法国贵族血统,从小展现出艺术天分;

曾与Christian Dior 是同门师兄弟,与巴黎世家创始人Cristobal Balenciaga互相欣赏与启发。

还有尽人皆知的,他与奥黛丽·赫本四十年间创造的传奇。

今天义琳想带大家走进那个时代,更近一点,去看看那个属于Givenchy和「诸神」的黄金时代。

Phantom Thread,直译为针脚间的幽灵。相传这是一个来自维多利亚时期东伦敦纺织女工的术语。她们每天做着漫长、重复性的手工劳动,下班后手指还会无意识颤动、手指紧扣,好像在缝制「幽冥的丝线」。

第90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获奖电影《魅影缝匠》(Phantom Thread)复刻了上世纪50年代当红高定时装屋的故事。

男主角Reynolds Woodcock 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 Lewis)饰,神似Givenchy先生,有着宛如雕塑般的面容,优雅的风度,一丝不苟的严谨。

Woodcock Fashion House(伍德科克时装屋)的基督教装饰风格让人想起 Cristobal Balenciaga;

Reynolds 的天才、敏感、脆弱,仿佛Yves Saint Laurent再世;

他那些古怪行为和要求又让人不由得联想起老佛爷 Karl Lagerfeld;

工作狂的节奏,以及对设计作品奇强的占有欲映出了 Charles James 的影子。

银幕拉开,微光颤动,昏黄的光影,约克郡的冬夜、主人公的刚愎自用,女人焚身的爱欲,含笑饮鹫酒的博弈,抵死缠绵的虐恋。

爱情,是往返的幻觉,定制,是针脚间的情书,只是,时人不再懂。

那个时代的资讯远不如今日发达,不是每个做衣服的人都能执掌一间时装屋,也不是每个时装屋都能开在名流云集的蒙田大道。

设计师能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Fashion House,还能吸引来品位与你相当的客人,让其痴心不改地追随你,除了精熟的手艺,更要让访客在第一眼就死心塌地地认可你就是传说中那个「可以托付的人」,甚至在心底涌起未名的暗流。

每天早上,开门前,Reynolds必定要一丝不苟地整理自己的形象,

只有自己的形象经得住客人近距离的打量与探究,才能让客人相信你也会以同样的考究和严谨对待一针一线,每一寸针脚。

想做上流社会人的生意,你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体面。

在那个纯手工的时代,车马太慢,手工太慢,每一件新衣都是一封写给自己,也写给未来的情书。

标签藏在裙裾一隅,上面署着自己的名字,每一针都载满诱惑与悸动,

一个好的时装设计师,缝出来的衣服必定满是情感与希冀。

女主角Alma觉得脖子过细,肩膀和胯骨过宽,没有胸。自己说起来都有些羞耻,但在Reynolds眼中,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身材。

在Reynolds的「包装」下,Alma 成功升级为女神。

服装、发型、妆容对一个人整体形象脱胎换骨式的的影响力,并非过度夸张,在电影《裁缝》(The Dressmaker)中,Kate Winslet 扮演的女主 Tilly Dunnage,就成功为「土肥圆」Trudy 定做了玲珑浮凸的礼服,帮她变成惊艳的灰姑娘,虏获了暗恋已久的高富帅,

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设计师,让整个小镇的姑娘们都脱胎换骨,改变人生。

伯爵夫人看到Reynolds 给她设计的晚礼服,哪怕被勒到喘不上气,也甘之如饴。

在设计师的眼中,你不是会移动的两脚服装展示架,而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partner。

Givenchy的设计理念就是:让所有的女人都穿出自己的风格。

每一次创作,都像是带着镣铐起舞,在释放自己的设计灵感前,要仔细斟酌客人的想法和要求。

在参考了客人的身份背景、穿着场合、购置预算、个人喜好、身材特点、年龄等细节后,再注入时尚潮流元素。

成功的服装设计,能让映照出你灵魂的光彩。

定制人都知道「好的定制,从面料开始」。

选错了面料,再好的设计和制作也无法体现出其真正价值!

设计师拿着布料在你身上比来比去,你和他看的到不同的布料在你身上起着变化各异的化学反应。

有些料子,让你看起来活力悦动,有些让你看起来沉静温婉,而有些却让你老气又倦怠。

即便你不懂得每一块面料中的魔咒,但依然可以通过比对,发现那块质感更上乘。

Kiton 的布料非常有名,,缝制一件超细纤维面料的西装,重量还不足500克!

并且Kiton的定制西服还可以保持持久不变形,即便是经常把西服折叠、揉搓,抖一下衣服,就可以像刚刚熨过一样挺括。

定制讲究的是「人穿衣服」,而非「衣服穿人」。

Givenchy曾说,「裙子必须跟随着女性的身体,而不是让身体去跟随裙子的形状。」

除了面料上的讲究以外,度身定制自然要求每一分都贴合穿着者的身型,只有准确掌握穿着者的身材特点,才能让服装凸显优点,规避缺点。

成功的定制服装就如同你的第二层皮肤,舒适而不造作,又如同你的盔甲,装出你的气势,而不是把你禁锢其中。

1838年创立的Charvet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衬衣品牌之一!

一件定制衬衣是否成功,要准确取得客人的28项数据,还要将客户的生活习惯考虑到衬衫的设计当中!比如扣扣子的习惯,喜欢领结还是领带等等问题。

「伦敦之于男人,正如巴黎之于女人。」位于英国伦敦的萨维尔街,作为全球男装定制的圣地,几乎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渴望去的地方!

一套萨维尔顶级裁缝店手工制作的西装穿在身上,就是身份的象征。老牌的英国定制服装店Anderson & Sheppard就在这条街上。

剧中Reynolds Woodcock的服装全部由由萨维尔街的Anderson & Sheppard定制,

至少27次不同身体部位的量体,至少50个工时的全手工制作,1:1的切片剪裁。

电影中的每一件服装,都是设计师Mark Bridges在Victoria & Albert博物馆亲自研究了大量礼服细节,其中包括了Balenciaga、Balmain、Victor Stiebel甚至皇室御用设计师Norman Hartnel的作品后,按照出镜模特的身材去量身定制的。

拿到新衣的那一刻,恰似寻到了梦中的那个TA,按捺着心底的欢愉,捧在手上轻轻抚摸,生怕下一刻就不见了。

「我感觉我的一生都是为了等待你,直到这一刻,我找到了你」

「那么现在你找到我了,无论你要做什么,都请你小心对待」。

迫不及待地穿上身,和你的partner一起欣赏你们的智慧结晶。

和现在客人单向选择品牌不同,在那个时代,不是你有钱就能成为时装屋的座上宾,能够与设计师品位相当才会受欢迎。

如果布有知觉,它一定很痛。可也只有痛过,才能成为服装。

布匹与布匹的「磨合」,布匹与设计灵感的沟通,服装与穿着者之间的契合,哪一环不像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如果衣服有灵魂,怕是也会和Alma一样说出那句「那件裙子不属于这里」,

然后不等Alma和Reynolds 来「扒」,礼服就会挣脱Barbara Rose的身体,和他们一起疯狂逃亡吧。

虽说今天高级时装走下了神坛,落入凡间,成为成为你我皆可拥有的「时尚单品」,但我们毕竟只有一个身体,经常穿的也不过衣橱一角的几件衣服。

Givenchy先生曾说,女人如若要时髦,「 只需要一件雨衣、两件套装、一条裤子,还有一件羊绒衫。 」

生活原本就是这么简单。

我不否认社交网络和便捷的购买渠道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身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不是也该进行反思了? 

文字 &图片编辑:义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