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兴造记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 信州兴造记 译文

晋陵张公管理信州这个地方的第二年,是皇佑二年,奸邪者服帖,强横者顺从,隐逸者得到启用,冤屈的人得到舒展,既而政策得以施行,百姓得以安宁。

农历六月十九,发大水。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各种差役警戒,不恭顺的就得到规定的惩罚。

半夜,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把百姓包围在了茅草屋上。张公赶到谯楼上,坐在谯楼下派官吏用小木筏收容百姓,老无所靠手足不便的人和迁徙的囚徒,都得以不死。

农历六月二十,水位下降。张公和幕宾左使巡行考察计算,在县城发文调派有钱人和没有被水淹的人出劳力和金钱,一共七百八十六户,收集建佛寺的木材一千一百三十二方。

还不够,就让之前张公命令出钱的富民出粮食来周济二十三个贫困的人,自言自语说:有新的粮食了,能停止了,希望输送和粮食等同价值的金钱来补充材料的费用。农历七月初九,招募工人从水进城的地方修筑城墙,修补郡府的围墙,落成监军的屋子,建立司理参军的牢房。

在州郡西北高爽的废墟扎营,用来给驻扎的军队居住,拆除旧的营房,用来平日教军士刺杀攻打防守的办法, 成立一个叫饶阳的驿站,建起一座叫回车的宅院,在南门外修筑了两座亭子,左边的亭子叫做仁,右边的亭子叫做智,依傍在山水边上。有四十二根横梁像船一样停在两庭之间,用来给车马行人通行。

在州门的左边修筑一座亭子,叫做宴,农历每月初一就在这里劝宾客饮酒。一共修建了一道梁,修筑了城墙九千尺,建起了八间房屋,用列为单位来数,共有五百五十二列。

从七月九日九月七日位置,用了五十二日民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人。中等家庭以下的百姓,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清楚材料出自什么地方,见工人们聚集解散,却不见官吏找到自己。

凡是原来有的一定具备,原来没有的,现在也有了。因此这笔经费没有出自官府的供给。

张公用来救灾修补残败事务的政策正是这样,远远的贤明于以往的官吏。如今州县的灾害一个接着一个,但是人民却没有指责灾害,并且还有治理灾害的政策在那里出现。

一味的放松施舍百姓是不适合的,一味的聚集百姓百姓就会不忠,巨奸世豪张牙舞爪的欺凌百姓,百姓就会开始埋怨。埋怨多了,官吏开始高傲自喜,百姓相互诽谤嘲笑他,官吏却不清楚。

当官却不清楚为政之道的,他加重困扰百姓多数都是像这样的。这就是我为何替百姓悲哀,忧伤官吏不学习的原因了。

因此这样说,是张公的子民,不幸的遭到了灾害,他们也多少乎没有遗憾了。十月二十日,临川王某记。

2. 求翻译 文言文

这两句话出自曾巩《瀛州兴造记》,以下是译文,后附《瀛州兴造记》全文及其详细注释和译文,均为原创,供你参考。

【原句】1、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2、公开示便宜 使有攸处 遂行仓库 经营盖障。

【译文】1、(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有不修缮的,都恢复旧貌(原先的样子)。2、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

【注释】详见后附部分的详细注释。附录:瀛州兴造记曾巩【原文】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

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

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

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

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

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

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

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注释】1、《瀛州兴造记》:曾巩,生于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英宗时为实录检讨官。神宗二年(1069)出为越州通判,转知齐州、沧州等地。

元丰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为史馆修撰。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其古文理论主张先道而后之,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但讲究法度。

曾巩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风格古雅平正,章法严谨,长于说明。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代表作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

《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

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点”。曾巩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与其文似。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曾巩所作《瀛州兴造记》记述了古瀛州熙宁六年七月大地震后的修建情况,其文叙而严谨,朴实无华,是研究河间历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巩曾巩任沧州知州。此前曾巩先后在齐、襄、洪、福等许多地方任知州,颇有政声。

曾巩在来沧州任职之前就对河北,特别是沧州一带的百姓给予了殷切的关注。那是在熙宁元年(1068)的时候,河北数十州连续发生地震,楼宇、民居大多倒塌,死伤的人很多。

受灾最严重的是瀛州(今河间)一带。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发生了水灾。

当时还在京都的曾巩作《救灾议》,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规大力扶持灾民生产自救的建议。当时,曾巩的一位堂兄在瀛州任职,曾巩通过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灾的情况,写了《瀛州兴造记》,记述了瀛州知州李肃之在大地震时的救灾表现。

当时,瀛州发生地震,谣言四起,民众惊恐欲逃。知州李肃之派人到各处安抚劝解,制止了传言。

他命令军队加强警备,维持治安。结果,全城“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地震之后,又下起了大雨,粮食物资暴露在外面。李肃之亲自指挥查看,使粮食物资得到妥善处理。

曾巩的文中说,李肃之“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由于曾巩的推介,李肃之受到了朝廷嘉奖。

读曾巩的《瀛州兴造记》,我们看到了李肃之这样恪尽职守的官员形象,也看到了河间人民在灾难到来时,由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的理智守法的表现,看到了这个诗书传承之地,百姓们的文明素质。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河北连续发生了严重的地震,河南开封、广东。

3. 急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登上阅江楼眺望的时候,可以见到各种景物纷然罗列,似乎千载奥秘一下子全部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天造地设,等待那一统天下的君王,而展现出千秋万代的奇伟壮观的景色吗?

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我知道这个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振奋精神的。由不同的事物而产生各种的感慨,无不寄寓着使天下大治的想法,哪里仅仅是为了赏阅长江呢!

4. 宋濂的阅江楼记,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三、(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阅江楼记明·宋濂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

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

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

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厄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

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

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

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

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臣不敏,奉旨撰记。

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

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我皇帝定鼎于兹 逮:等到B.声教所暨,罔间朔南 间:间隔C.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极:尽头D.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 宵旰:勤于政务11.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明太祖朱元璋登阅江楼可能看到的景象的一组是 ( )①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②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③风日清美,法驾幸临④城池之高深,关阢之严固⑤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⑥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磕之勤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金陵为帝王之州,只有真正一统天下的皇帝才能配得上这里的王气。

B.作者认为,修建阅江楼不只是用来欣赏长江美景的,更重要的是让皇帝在这里兴发治国感想的。C.作者用临春阁、结绮阁、齐云楼、落星楼华美高大的楼阁转瞬之间引发人的无穷感慨的例子,讽谏朱元璋不可贪图享乐,要处处想着国家社稷人民。

D.作者认为,六朝时国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所以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4分)(2)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

(3分)(3)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3分)10.答案:B。

间:区分。11.答案:D。

②“千载之秘”不属于“景象”;③“法驾幸临”是指朱元璋自己。12.答案:D。

“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指的是明朝。13.(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翻译: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知识点:“以” 、“诏建楼于巅”倒装句式、“同游观”、”锡嘉名”。)

(2)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 翻译:四方遥远的边陲(的人民),更想到要设法来安抚它们。

(知识点:“陲”、“四陲之远”定语后置句式、“有以”、“柔之”。)(3)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翻译: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知识点:判断句式、“拔诸”、“衽席”。)

5. 沧浪亭记 文言文翻译

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6. 《史记. 补三皇本纪》的内容

《三皇本纪》,作者是唐朝的司马贞。

由于《史记》没有关于三皇的记载,所以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记载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帝王的历史。但是现今出版的《史记》大部分都没有收录。

原文 序:小司马氏云:太史公作史记,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辟,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今阙三皇,而以五帝为首者,正以《大戴礼》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叙自黄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纪为首。

其实三皇已还,载籍罕备。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古史,不合全阙。

近代皇甫谧作帝王代纪,徐整作三五历,皆论三皇以来事。斯亦近古之一证,今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纪。

虽复浅近,聊补阙云。 太�庖牺氏,风姓。

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

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

【1】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2】养牺牲以庖厨。

故曰庖牺。有龙瑞。

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

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

是也。【3】都于陈。

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4】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 女娲氏亦风姓。

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

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

无革造。惟作笙簧。

【5】故《易》不载。不承五运。

一曰。亦木德王。

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

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

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

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

崩。天柱折,地维缺。

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6】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女娲氏没,神农氏作。【7】炎帝神农氏,姜姓。

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

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因以为姓。【8】火德王。

故曰炎帝。以火名官。

�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

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

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

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为六十四爻。

初都陈,后居曲阜。【9】立一百二十年崩。

葬长沙。神农本起烈山。

故左氏称,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厉山氏。

礼曰。厉山氏之有天下。

是也。【10】 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

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

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11】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

并为诸侯。或分掌四岳。

当周室,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

霸于中国。盖圣人德泽广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长云。

一说,三皇谓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既是开辟之初。

君臣之始。图纬所载,不可全弃。

故兼序之。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

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

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

立各一万八千岁。【12】地皇十一头。

火德王。姓十一人。

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

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

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

合四万五千六百年。【13】 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14】燧人氏,【15】大庭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斯盖三皇已来有天下者之号,【16】但载籍不纪,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处。

而韩诗以为自古封太山禅梁甫者,万有余家。仲尼观之,不能尽识。

管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

夷吾所识十有二焉。首有无怀氏。

然则无怀之前,天皇已后,年纪悠邈,皇王何升而告。但古书亡矣。

不可备论。岂得谓无帝王耶。

故春秋纬称自开辟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凡世七万六百年。

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

三曰慑提纪。四曰合雒纪。

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

七曰�飞纪。八曰回提纪。

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

盖流讫当黄帝时,制九纪之间。是以录于此补纪之也。

注文: 【1】索隐曰:按伏牺风姓,出《国语》。其华胥已下,出《帝王世纪》。

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

【2】索隐曰:按谯周《古史考》,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也。结网罟以教佃渔。

故曰宓牺氏。按事出《汉书・历志》。

宓,音伏。 【3】索隐曰: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

�,明也。 【4】索隐曰: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5】索隐曰:按礼明堂位及系本,皆云,女娲作笙簧。 【6】索隐曰:按其事出《淮南子》也。

【7】索隐曰:按三皇说者不同,谯周以燧人为皇,宋均以祝融为皇,而郑玄依春秋纬,以女娲为皇,承伏牺,皇甫谧亦同,今依之为说也。 【8】索隐曰:按《国语》,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

据诸子及《古史考》,炎帝之后,�八代,五百作年,轩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