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何小萍,你活的那么不容易,还好最后有人拥抱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文 | 叶伊嘉

这是一代人的芳华,这是一代人的青春。

这个我只能通过历史记载和前人的口耳相传才能了解的时代,在《芳华》这部电影里,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结束,只感觉胸口压抑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我无法与父辈们感同身受,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和眼泪里,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留给他们的印记。

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何小萍,活的太不容易了。

时代背景下,她不得已和亲生父亲划清界限,跟随母亲改嫁,随继父改了姓。

母亲还是原来的母亲,家已不是原来的家。

她想要逃离那个把她当成累赘鄙视她的家庭,能够入伍当兵,她是兴奋的。

刘峰带她走进文工团那天,听到他说不会告诉别人她出身的那一刻,何小萍眼神里一闪而过的光芒我还不懂。

她以为脱离了原来的家,就可以受到尊重,然而随之而来的一切,就像萧穗子所说:从她(何小萍)走进这个集体的那一天起,她就成为了这个集体的一个笑话。

走进文工团的第一天,她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看家本领,哪怕平转时不小心摔了跤,站起来的第一句话却是老师我还能做空翻。

她太渴望融入到这个集体里,太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了 。

然而在一次又一次被当众冷嘲热讽中,她的生活还是与大家格格不入。

当她悄无声息拿走战友的军装去拍军装照,被发现又死不承认时,我不理解。

被当众搜行李,被战友咄咄逼人的质问……一次又一次的难堪,却不选择离开,我不理解。

战友的父亲被平反,何小萍手持手电筒趴在蚊帐里给劳改场的父亲写信,泪水随着写下的文字汩汩而流。

某种程度上,我有些理解何小萍了。

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光芒,是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的向往,别人的刁难中,那倔强的眼神里,是想融入集体的强烈渴望。

她想要在文工团开始新的生活,可是一切和她想象的都不一样,唯有还在劳改场的父亲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她想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让父亲引以为傲,可是她没有等来父亲,等来的是父亲离世的消息。

唯一的寄托也没了,这个六岁就与父亲分别的姑娘,孤独地坐在排练室黯然垂泪,真让人心疼。

还好,身边有刘峰。

这个带她来文工团的人,这个当别人都不愿意做她何小萍的舞伴,她深陷难堪,却勇敢站出来的人,让她的生活重燃希望。

然而善良的人总是多磨难,刘峰是时代的楷模,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可是因为他压抑不住内心的欢喜,抑制不了想要拥抱深爱的人的冲动,被冠以流氓的罪名。

最怕的是凡人被捧上神坛,被剥夺了人性,如果换做别人,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可是他是刘峰啊,他不能!

刘峰被调到了伐木连。

这个让何小萍倍感温暖的人,就这样走向了命运的另一条路。

当所有人都怀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情,何小萍收下了刘峰带不走的物品,还不忘当着那些落井下石的人的面说:“刘峰,明天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

难掩的高傲与倔强。

她没有食言,刘峰离开那天,何小萍果然在门口等他。

你接我过来,我目送你离开,何小萍长久的敬礼,复杂的眼神,无不透露着她在做着某个艰难的决定。

当受伤的卓玛不能登台演出,何小萍被要求上台时,她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予以拒绝。

刘峰离开以后,她对这个集体就已经不再抱有希望,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更能识别善良,也更能珍惜善良,她云淡风轻的回答仿佛演出和自己早没了关系,该有多死心才有这般淡定?

她的不配合,是她为刘峰的事作出的反抗。

她的那点小伎俩早已被识破,政委帮她圆了场,事后却将她调到野战医院。

因为喜欢的人,刘峰的人生被改变,也因为喜欢的人,何小萍的人生被改变。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时常被打击又渴望被认同的何小萍,在被冠以英雄的名义之后,居然进了精神病院。

真是造化弄人。

当刘峰用仅有的一只手紧握何小萍的手,却让人有种无法言说的痛,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他们又是不平凡的人。

我好害怕,何小萍要这样在精神病院里待一辈子。

文工团解散前的最后一场演出,何小萍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

熟悉的旋律响起,战友在台上翩翩起舞,台下的何小萍,手指随之跳动,直到夺步而出。

月光下的独舞,动作娴熟,这一切她早已了然于心,像一朵高傲绽放的花。

在残酷的现实里,残存着心中当初的寄托,何小萍还是原来的何小萍。

多年以后,她和刘峰再次相遇。

长椅,脸上带着沧桑的何小萍和独臂的刘峰,并肩而坐。

她终于说出了那句话,他一把将她揽入怀中。

这个拥抱也了了观众的心愿。

很多人说,如果何小萍换了一种身份,可能就是另外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而这正是残酷之处。

她和刘峰都没有结婚,也都没有孩子,但是都把彼此看成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

执手红颜老,芳华已逝,那个复杂的时代,不能左右的青春,何小萍经历过的苦与累,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又有多少人身上都带着何小萍的影子?

何小萍的有苦难言,在于家庭的不完整,集体的不接受,喜欢的人的不知道,然而一个在自卑与超越中挣扎而活的人,自带光彩。

每个人都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有多少人可以坦然面对,又有多少人是难以启齿?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的活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