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今天上午终于把《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这本书看完了。

看完之后,关于这本书,意外发现它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疫情期间在家的时候,2个多月的时间都在使用 ,没有看过纸质书,所以这本书是我最近看完的 第一本纸质书

现在的社会节奏快,人们总觉得时间宝贵,很多人喜欢使用电子书来进行快速阅读,从而来获取信息和知识。自己本身也看过很多的电子书。但是不得不承认, 纸质书捧在手中的那种味道是任何电子书无法替代的

抛去那些所谓的情怀、读书装B等无效理由,我们的大脑为什么那么钟情于纸质书呢?

一本纸质书至少也得几十块钱,有的甚至成百上千。根据心理学上的 效应,当我们对某种东西付出的越多,为了保持我们的认知协调性,我们就会更加地重视它们

电子书随便收藏就是多少 G , 然后就没有然后 ,读的人寥寥无几,看的书也是寥寥无几。或许这类人不是爱读书,他们只是爱好收藏书而已。

当我们在读电子书的时候,不管是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看,难免会被各种介质所打扰:微信消息、 QQ 、邮件、广告等。

但是,当我们在阅读纸质书的时候,别无选择,只能是双手捧书,快速融入并且沉浸在书中的世界。

每本纸质书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装帧、重量和排版印刷,甚至是墨香都不尽相同。当我们来回在翻动书页的时候,其实是在增强我们大脑对书中知识的情景记忆。

疫情期间在家的时候看过一本关于阅读的书籍,叫做《 如何阅读一本书 》。里面有提到各种 做笔记 的方法。

虽然,电子书上面也可以随时做笔记,但是不如纸质书那般可以随意翻页、勾画,而且做笔记的方式也是更加地多样化

电子书应该是种趋势,但是纸质书肯定不会消失

第二个特点就是: 在这本书上面我是随时有做笔记

以前自己在看纸质书的时候,很少做笔记。边看书边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疫情期间坚持使用 养成的。同时还能看其他读者朋友的笔记,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思想上发生了碰撞。曾经看的《人间值得》部分笔记。

整个四月份几乎都在看这本书《 杨绛-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看的时候,边看边做笔记。

不管笔记的内容和字数,只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书写✍️在文字旁边。手写笔记和用手机打字的感觉简直大相径庭。以后自己肯定也会将这种习惯保持下去。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杨绛这个人,但是钱钟书的大名肯定是知道的。

杨绛就是钱钟书的老婆 😊这样的介绍好像贬低了杨绛的身份,似乎她沾了钱钟书的光。

其实,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和文学翻译家,通晓 。名著《堂吉诃德》的第一个译本就是她翻译完成的。

杨绛原名是杨季康,笔名叫杨绛

这本书以杨绛为依托,讲述了很多她的人生故事、成长经历、家庭爱情,以及丈夫和女儿相继离开之后,她独自坚强地继续活下去。

花了 20 多天在看完这本书。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太多太多抒情的话语。

整本书可以理解成:作者借用杨绛先生的名义来写了一篇美文,里面有很多的鸡汤语句,全部是对杨绛先生的赞美(事实上杨绛先生本人的确很优秀),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激励效果。

杨绛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 。生在北京,长在江苏无锡。出生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父亲杨荫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先后分别在早稻田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多年的留学经历让其父亲对西方的社会有了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他精通法律,担任过上海《申报》的编辑,也担任过江苏省、浙江省的高等审判厅厅长。

母亲唐须荌,曾经在上海务本女中上学,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典型的南方女子,性格温顺,做事情不急不躁,稳稳当当。

有一年,杨绛和几个同学到 燕京大学 参加入学考试。结束之后,杨绛和同学孙令衔约好同去清华看望亲友。

后来孙带着自己的表兄钱钟书过来,介绍给了杨绛认识。 我也不信一见钟情 😄

后来钱钟书每天写一封信给杨绛,久而久之,两人渐生情愫,自然地恋爱了。

后来,双方的家长父母知道了这对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亲事也就随之而来。两方家庭在苏州的一家饭馆里宴请了双方的至亲好友,完成了定亲仪式。

从清华毕业之后,钱钟书对于自己的出路有了新的想法。他通过了庚子赔款留学的考试,即将前往英国留学。

为了支持丈夫出锅留学,杨绛选择同钱钟书一起远赴英国

英国留学期间,二人刚开始住在当地房东“老金”家里。那个时候,杨绛发现钱钟书在生活上很笨拙:不会用筷子,不会打蝴蝶结,鞋子不会穿。 这些真的令人诧异 !😲所以不得不照顾好钱钟书

但是,杨绛认为:

杨绛虽然是一位自费的旁听生,但是她却充分地利用了这段留学经历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中度过。因为牛津大学的书不外借,所以杨绛只能呆在图书管里学习。

可以说,其学习热情和态度并不输给丈夫钱钟书

在提升自己写作技术的同时,还自学了法语、德语等多门外语,这段留学经历为她后来的翻译和其在中国文坛上的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绛在英国是自费的,让父亲的经济十分吃力,她不想再向父亲索取更多。而且,在老家的生活也有种种的不方便,饭菜也是越来越差。

于是,杨绛产生了单独租房的想法 。圣诞节之后,他们就搬进了学校附近的一间房子。至此,两个以前在国内衣食无忧的年轻人开始过上了生活自理的日子。

在牛津期间,一件大事就是女儿 的出生。

女儿的到来,给身在异国的他们带来了最甜蜜的喜悦和收获,升华了夫妻的感情,更灵动了夫妻二人的生活,因为女儿使得他们的关系更加地牢固。

在《我们仨》中,女儿圆圆成了主角,在简单而朴素的文字间,回忆着他们一家三口聚与散的日子。书中的我们仨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个结合。

人多人会羡慕这样的一家三口,但是也为他们的“失散”而惋惜,就连杨绛自己也感慨到

杨绛先生,1911-2016年,活了105岁不到。在这百年的生活中,经历了种种:优越的家庭条件、家庭的衰落、独自到远方求学的孤独、亲人的离去、学潮被困、身患心脏病、下放干校、丈夫和女儿的相继离去、文革期间被批斗、作品被毁坏……

但是,种种困境都没有将先生打倒,从容地面对困境,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爱情、工作,真正做到了: 最贤惠的妻,最才的女

岁月静好,心安如初 。怎样的人生经历才会有如此的感悟?

书中有很多优美(鸡汤类)的文字,摘录部分于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