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周考月考,我怎样知道孩子学得怎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我在公众号上讨论教育部有关考试的文件要求时,有家长就担心:“不考试,怎么知道平时学的怎样?若学校没有月考,家长该怎么做?”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学-考”就是教育必须的流程。学习从未有过不考试的情况发生,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一直存在,过去有,将来一定还会有。

教育部的要求就是为了减少过多的考试,减轻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但并不是取消考试。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学校打着提高教学质量的旗号,频繁举行考试,除了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还有月考、周考、单元考,且美其名曰“周周清”“单元清”。在此过程中,考试的功能也被异化,曲解了考试的功能,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给学生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增加了学生考试压力。

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准确把握考试功能、大幅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业质量监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等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通知》还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作为家长,考试次数减少了,如何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和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一是期中、期末考试。这是“法定”允许考试的。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学生,甚至我们家长都要依据考试成绩对教和学进行客观分析,正确处理教与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此外,学生还要对所有学科进行分析,还要对每个学科的每一个题型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分析不仅仅分析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发展水平等,家长还要要从考试成绩背后隐含的表象,发现孩子内在的问题,要从学习态度、学习自律性、主动性进行分析,甚至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非智力因素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改进。

二是从单元诊断测试中发现问题。章节或单元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这就是单元检测。单元检测现在的要求是不能出现分数,要等级制。但是要知道等级也是分数换算成的,每一个小题都有分数,然后算出总分,根据总分,老师在总评上写上“优良中差”。初中阶段,优秀的是指在得分率80%以上,良好为70%,及格为60%。我们一定能够从这里知道孩子的基本学习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其独立完成单元知识回顾、知识网络构建和解题方法归纳,学生根据考试等级发现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找老师解疑释惑,或自我查漏补缺。

三是从作业中发现问题。作业其实就是课后学情诊断,减少考试次数后,学生作业就成了诊断学情的有“显示器”。如果学生课后在自主复习之后,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没有边写边查看课本或网络,而且从老师的批改中发现学生正确率高,这一定是掌握的很好。如果作业拖拖拉拉,一会儿翻书一会儿上网查题,而且老师批改后的错误较多,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都不知,或者告诉家长长时间没有作业,这就是有问题了,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

四是从课堂诊断中发现问题。课堂诊断也就是课堂学习状态、效果,表现在学生的听课、回答问题、小组学习讨论情况等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情况,特别是要了解是否独立完成当堂训练题。这个我们家长可以看看学生的课堂笔记是否清晰,课本是否有标注,课堂练习本做的是否正确,课堂检测题(一些学科老师用统一订购的《配套练习册》)的准确率。如果孩子课本上洁白无瑕、练习册成了废物摆设,一定是课堂没有听讲学习。

四是从预习中发现问题。预习其实就是课前诊断。教师一般会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据此设计预习,甚至布置预习训练题,以做到“先学后教”。如果学生不注重预习,课堂无法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当然除了与孩子在家时的言语交流和行为观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至少一个月要跟老师通过电话微信,甚至到校等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即使没有频繁的考试,也不会影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有了上面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家长善于观察,就能掌握学情,并以此为依据,对症下药,及时跟孩子沟通,一定会达成教育目的。

教育要用心。不论政策怎么变化,我们只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思路出发,教育一定朝向未来幸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