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新区的建设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伴随着以国家新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新城建设正在快马加鞭。
广州南沙,拥有339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不过现有常住人口仅26万人且甚至出现向老城区倒流的现象。尽管不少老城区的负担已然很重,但其聚集的人气却让南沙望尘莫及。
远离广州城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较弱、人文积淀不足……这些都是南沙人气不足的原因,也成为制约南沙发展的短板。
南沙可以借鉴安徽合肥开发新区的经验。合肥将最好的三所高校和医院先后落户到新区,对人气的带动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段险峰介绍说,南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将带动四五千名高科技人才进驻,再加上这些人员的家属,总共可以带动一万人左右进驻南沙。
新城需要给人自豪感。如今西方很多成功的新城都做到了让居民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聚集人气的关键。
南沙要发展,首先要聚人气,没有人气一切都是空谈。 南沙占尽天时地利,却存在着人气不高的问题。不过但跻身国家新区之后,未来会不会涌入太多的人口,走上“拥挤城市”的老路,造成巨大的城市灾难?
曾有人提出今后十年广州至少新增500万人口,在中心城区已呈人口饱和的状态下,新增人口多数只能向周边地区分流,南沙大约要增加2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这相当于南沙每年要涌入20万人口,南沙是否承受得住?
大量人口的涌入对未来不一定是件好事。当年,深圳依靠大量的福利政策,吸引了众多移民,但人口爆炸式的增长,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的负担与隐患,从某种角度看,实在得不偿失。
从宜居的角度来看,广州的人口承载力是1100万人,南沙最多只能承载86万人口。如果南沙人口保持在80万到100万,会是一种理想状态。如果南沙环境宜居,有较好的发展机会,在10年内吸引来200万人口也并非不可能,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南沙人口要实现超强发展。
十年引进200万人口不仅可行而且必要。他说,200万人口所需的合理土地面积为200平方公里,广州老城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早已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而南沙的面积绰绰有余。作为国家级新区,没有人口,生产性的服务业,需要大量人口,没有一定的人口基数,是完全带不动的。 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作为广东的三大新区,它们共同构成了珠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金三角”。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无论是对广东乃至泛珠三角经济圈都是福音。三足鼎立的态势会否造成三地恶性竞争?投资和政策上的重复会否造成资源浪费?
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因为三大新区的定位各有重点,地理特点也迥异,横琴占地100多平方公里,南沙陆海总面积将近700平方公里,而前海仅有15平方公里。
三区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是一个理想的模式,但这个理想状态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政府还需要花很多心思很多时间去培育市场,以形成产业集聚。
南沙、横琴、前海三区如果形成良性联动自然最好,但三区的状态却是各自发展,如果要形成真正的金三角,就一定要调整利益基础,有了共同的利益,才能有共同的行动”
南沙的发展必然会对横琴和前海造成一定的压力并形成竞争。但南沙有自己的定位,在发展的问题上,不是给了谁优惠政策谁就会发达,具体要看怎么做。南沙要和人家比的是设施和服务,而不是比优惠政策。 南沙新区的发展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这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也要及时跟上。另一方面,城乡也要统筹发展。
南沙新区可以学习欧洲的小城市,城市不大,没有太多高楼,人们生活悠闲,生活质量很高。把南沙打造成新型城市化的示范区,打造成一座优雅之都。”
传统的城市化道路是粗放的工业化道路,依靠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快速扩张,这个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污都很厉害,南沙应当避免重蹈覆辙,新型城市应该走的是可持续的、产业集约发展的高质量道路。
南沙要发展低碳经济,把南沙建设成智慧城市,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广州。 如今的南沙地广人稀,在南沙进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历史包袱较少,原有的体制惯性也小。已经有多位专家学者强调,对于国家级新区而言,除了政策和项目的倾斜,更重要的是机制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从容发展,是南沙开发之魂。
除了政策和项目的倾斜,更重要的是体制创新,创造经济社会管理制度规范化、法制化的环境,南沙新区应当多借鉴香港、澳门以及别的先进城市的经验,真正建设一个示范性新城。在医疗、养老、教育、保险以及行政体制各个方面,南沙都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南沙可以充分发挥离港澳两地的近距离优势,作为体制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南沙可以走“营商环境学香港,社会管理学新加坡”的路子。 南沙定位模糊,应该规划先行,最迫切的是形成一整套改革的蓝图和设想,把广州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社会管理经验系统化、标准化,在南沙先行先试。
南沙还在宏观规划阶段,要尽快落实具体的人口政策和产业政策以“集聚人气”,包括户籍政策、居住政策、税收优惠等。要。”
南沙在与粤港澳口岸出入境方面已经确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包括设立免税区、通关便利区、通关合作区等。他还告诉记者,南沙不会获得太多税收优惠,但是将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推出比较有力的试点政策,包括引进港澳地区的社工经验、外籍人士的管理创新等。
基础设施、迎商环境、服务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将使得未来的南沙不仅是“经济的新区”,还将成为“城市的新区”。 下一步应当特别重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规划引领指导。在发展规划统领下,抓紧编制相关的专项规划,进一步制定《规划》具体实施意见,细化操作措施,按照既定发展目标和节点要求有序推进广州南沙新区建设。
(二)细化落实支持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细则,推动《规划》已经明确的金融、土地、海洋管理、与港澳往来便利化、社会管理等支持政策尽快落地实施。同时,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制定支持广州南沙新区发展的财税优惠等方面政策。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要求,抓紧建立由各方面参与的协调机制,并完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权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
(五)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加强与广州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展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空间,促进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带动内地更广大区域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六)突出加强与港澳合作。加快共建优质生活圈、强化基础设施衔接、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推进公共服务合作、加强营商环境对接,形成粤港澳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