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秦始将连横》、《郭隗说燕昭王求士》为例,谈谈《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2
《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史书,杂记了我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军政大事及历史事实。其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少数为秦汉间人,后来由刘向编校整理而成。该书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苏秦始将连横》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篇。
下面以此文为例,简要分析《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一、风姿卓然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中描写的人物,大抵是一群个性鲜明、风姿卓然的纵横家。通过对他们的言论、活动的描述,使战国时期各个阶级、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跃然纸上。他们在政治方面崇尚计策、推举贤才;思想上却也追名逐利、谋求显达。《苏秦始将连横》开篇即记载谋士苏秦以气势充沛、词锋逼人的“连横”之计来说服秦惠王发动战争,各个击破,以成霸业。“约纵连横,兵革不藏。”“今欲并天下,凌万乘,绌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但却因“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而被家人所排挤,后来“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之后使“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后衣锦还乡,家人却各个恭敬无比,继而发出“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的感慨。
二、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战国时代,多昏庸暴君,谋士说客多以比喻及引用寓言、历史事件等手段循序渐进、铺张扬厉的说辞来陈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政治目的。因此,《战国策》的文辞之妙,历来备受推崇。《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以秦国地出之便来游说秦王“吞天下,称帝而治”,亲王则“以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伐,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的比喻来表明自己拒绝的态度。苏秦进而以“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人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引用一连串历史事实来表明战争的必要性,又以排比整句来揭示当今帝王的无知昏聩,再次强调战争的重要性。此文将苏秦犀利的言辞和卓越的思辨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战国策》文辞艺术的风采。
三、源远流长的叙述文体。
在中国文学史上,《战国策》占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时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它不但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加以革新创造,在文体、文风、文采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成为战国时代集大成的历史杰作,而且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秦始将连横》是就集论说和记叙为一体的优秀代表篇目。本文前半部分着力描写了苏秦说服秦惠王,铺陈了大量古史先例,运用了气势纵横的对仗句式,论说乱世的道理与治世的方法,如“辩言伟服,战功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今欲并天下,凌万乘,绌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后半部分与游说之辞一样,也长于铺张渲染。如苏秦上书不成,倾尽家财,继而“羸縢覆玦,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一段就是对后来故事发展所作的前期铺垫,以和后来“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形成对比,从而揭示“士”这一阶层追名逐利的思想根源。
四、独树一帜的寓言文学。
《战国策》还引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逸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有人统计去掉重复使用的四则,《战国策》中引用了70则寓言故事,其中以《秦策》最多。寓言的巧妙使用,是《战国策》文学成就的又一主要标志。而这一部分也是策士们用心最苦、用力最勤的部分。策士们面对如此残暴而愚昧的游说对象,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迂回进言,巧妙讽喻。其情节生动、形象感人、通俗易懂而又寓意深刻,这些都为《战国策》打上了鲜明的纵横家的思想烙印。
总之,《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谵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宋代李文叔称颂它:“文辞璟竟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