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 无家别》(杜甫)译文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杜甫诗选 无家别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无家别

【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1!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2,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3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4!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5?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6。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7。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8。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9!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十。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注释】 1天宝后:指安禄山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2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3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4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5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6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7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8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9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十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译文】 天宝之后,农村荒凉衰败,田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故乡原有百余户人家,因世道混乱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任何消息,死了的早已化为尘土。因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看见一道道空巷,日色无光,到处是萧条凄惨的景象。我只能面对着一只只野鼠狐狸,它们都竖起毛来向我怒号。四邻还有什么人呢?只剩下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恋着本枝,我同样也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呢?就在此地栖宿吧。正值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干活,到了傍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服役。虽在本州服役,但家中也没什么可带的。到近处去,只有我孤身一人;到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然什么都没有了,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想起我那长年生病的母亲,我的内心悲痛万分,可怜她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照料,母子二人终生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啊?

【赏析】 《无家别》通过主人公入伍之前的自述,表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全诗由三部分组成。从开篇到「一二老寡妻」是第一部分,写主人公征战结束以后,回到家乡见到的情景;第二部分共四句话,「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描写的是老兵回乡后的生活状况;其余为最后一部分,写老兵再次服役、无家可别的感叹。 第一部分,从总体和细节两个角度对家乡面貌进行了刻画。前六句是主人公对家乡景象的追忆,这种回忆由现实景象而引起。那现实是怎样的呢?「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诗人通过「寂寞」二字,把乡村荒凉、萧条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主人公因此感伤,心情悲凉,这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之所在。以下八句写的是主人公进村后所见到的景象。「贱子」两句起过渡作用。「久行」充分说明了村庄已然面目全非。「日瘦气惨凄」,通过拟人手法,真实地写出了老兵凄惨的心境——他一路寻访,只有「一二老寡妻」还在! 「宿鸟」四句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回到家乡后的生活状况。诗歌借宿鸟对筑窝的树枝的依恋来表达主人公对故土的留恋之情。纵使家乡异常穷苦,自己也不愿离去。所以老兵又开始了辛苦的农耕生活,白天垦地,傍晚浇灌菜园。 最后一部分再写别离,但主人公并无家可别。事情因「县吏知我至」而起,「虽从本州役」到「远近理亦齐」六句话从细节入手,层层深入,描写了主人公在接到命令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孤独远征已让人感到十分凄凉,生死不可预测更让人难过。「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家乡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再无牵挂,那么是「近行」还是「远去」都已经无足轻重,没有差别了。「内顾无所携」的原因在最后六句话中得到解释:自己没有妻儿,所以处处可 以安身。老母早已因战乱离自己而去,不但活着的时候未能得到自己的侍奉,死后更落得个「委沟溪」的结局。这样的家破人亡之痛,让主人公在最后发出诘问:人都无家可别了,还靠什么来做百姓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