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悲剧人生也要活出尊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三国演义》卷首的一阙词,作者是明朝的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1488年出生于一个科举官宦世家。杨家有“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之称。1559年卒于云南。终年七十二岁。

一,少年有才。杨慎很小的时候就才气逼人,很受当时的文坛盟主、大学士李东阳的欣赏。24岁那年,他一举考中状元,名满天下。

四川有句民谚:“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这是四川人认为历史上最牛的四个本土文化人,把他们排在一起了。

人一红,就容易惹来是非。当时有人说杨慎是“关节状元”,靠老师李东阳、父亲杨廷和的关系才点中状元。

杨慎任职翰林院后,表现出让人叹为观止的博学,以及无与伦比的记忆力。流言这才不攻自破。

然后,又有了新的谣言,说他利用职务之便,窃取了内库藏书,才能对别人不知道的冷门知识信手拈来。

总之,这些谣言的产生或因杨慎出身相门,卷入党争;或因他年少高第,引起时人猜测和妒忌,都不足为信。

二,得罪皇帝。但凡公认的才子,总有几分桀骜和孤高。杨慎的问题,还出在他的胆气:敢于劝谏皇帝,批逆鳞。

做官没多久,杨慎看明武宗整天游玩嬉戏、亲近佞臣,心里压抑不住愤怒,于是上书劝谏。武宗没拿他怎么样,但也没有听劝收敛的意思。

杨慎很无奈,干脆弃官回家了。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很有那种辅政贤臣的思想,要是遇到一个有道之君,那就跟着干,遇不到就规劝,劝不动就归隐。很传统的士大夫思想。

武宗临死之前,把他召回来了。这次回来,他遇上了嘉靖为生父争尊号这件明代中期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史称“大礼议”。

这件事放现在看,其实挺无聊的。明代的舆论普遍认为,杨慎他们是对的,而张璁、桂萼是小人,为了博取皇帝信任,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到清代,舆论彻底反转,很多人赞成张璁等人,认为他们才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理学禁锢最早的反叛者。

从权力争斗的角度看,“大礼议”则是皇权与“相权”的一次角力。

明朝废相,到了中后期出现了内阁代相的趋势,内阁无相名而有相权,实际上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参见嘉靖权斗、隆庆权斗)。杨廷和等阁臣反对嘉靖尊封生父的诉求,固然有很多理由,但给新来的皇帝一个下马威是肯定的。

问题是,嘉靖皇帝也是个很有政治天赋的人物。他或许看出了这些旧臣的用意,知道一旦示弱,以后就要彻底受制于阁臣了。所以他硬要把这件事办成,外倚新进,内纵宦官,让他们形成抗衡,自己坐收渔利。

左顺门事件后,嘉靖宣告了他的胜利。终其在位40多年,哪怕20年不上朝,都不会大权旁落,仍然是明代能独揽乾坤的几个皇帝之一。

杨慎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敢于对抗皇权,自然有一身铮铮铁骨,而代价是断送了后半生的前途。

三,永远充军。37岁那年,杨慎拖着半死的身躯,出发前往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嘉靖眼中的极远烟瘴之地。

作为左顺门事件的挑头者之一,作为前内阁首辅的儿子,杨慎受到的惩罚是“永远充军”。在明代官员的惩罚体系里,这是仅次于死刑的处罚。可见,嘉靖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是多么痛恨。

很多人把杨慎的流放,当成是官员的贬谪。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遭贬谪的官员,尽管也把你贬得远远的,但好歹还给你个小官继续当着,比如白居易的江州司马、苏东坡的黄州团练副使,但流放充军不一样。你已经是个罪犯,而不是官员了。杨慎受到的打击,可比历史上许许多多遭贬谪的著名文人大多了。

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嘉靖仍没打算轻饶他。在后来对“大礼议”诸臣的清算中,他的父亲杨廷和也遭波及,被削籍为民,很快郁郁而终。

那几年,嘉靖会时不时地向阁臣打听杨慎的情况。只有阁臣回答杨慎病了、废了,嘉靖才会感到满意。

面对偏执暴戾的皇帝,杨慎不得不伪装自己,傅粉簪花,怀拥歌妓,招摇过市,醉生梦死。

晚清文人谢章铤堪称杨慎的隔代知音,他看出杨慎的这些非正常举动其实是佯狂避祸而已,“胸中实不知有几斗热血,眼中实不知有几升热泪”。

杨慎的人缘算相当不错。尽管他远在万里之外,尽管嘉靖对杨家的恨意举国皆知,但仍然有一些故旧知交愿意替杨慎求情。结果是通通没用。

嘉靖在位期间,每逢喜事都会大赦天下,一共大赦了六七次,每次都把杨慎排除在外。

最最悲催的是,倒霉的杨慎遇上的嘉靖,偏偏是明朝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这意味着,杨慎要熬过嘉靖的任期,等到新帝上位才能有获得平反的机会。

杨慎终究没能熬过嘉靖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死于瘴雨蛮烟之地,享年72岁。

四,活出尊严。一个正直、博学之人,后半生困顿于流放地,岁月蹉跎,前程无望,这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悲剧。

杨慎的伟大,在于他的诗意和尊严。

这两样东西,在正常人中已经够稀缺了,何况一个终生的流放者?从被流放的第一天起,他就在盼归。但他仍然保持了他的硬气,不向皇帝乞饶。

古今许多人,在丢失了名望与地位之后,主动把尊严也让出去了。一脸真诚地扇起自己的嘴巴,就像大粪浇到自己头上还以为在洗热水澡,舒服得不得了。

杨慎是与尊严共生死的人。他没有把自己当成罪犯。云南当地土司叛乱,他不顾自己的身份,带着人就去战斗。完了,还写诗词揭露官吏们在事变时畏畏缩缩的丑态,表达自己怒发冲冠的悲痛之情。当地一些官吏以修工程的名义来剥削民脂民膏,但没有人敢站出来揭露、声讨,又是他,一个“罪犯”,给巡按上书讲出真相。

他的正义感,就是他死死守住的尊严感。一个人可以被剥夺身体的自由,但内心的高贵,没有人可以夺走,只要他愿意守住。

在被放逐的30多年中,他无数次表达他的痛苦感受,但都是通过怀念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的形式,使得他的感受不那么怨怨艾艾,而是有了一种含蓄的诗意。这层诗意,无疑也是他自我保护的涂层。

五,洞穿世事。如果不幸身处黑暗,请永远活出诗意和尊严。杨慎正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最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活成了明代的文化种子,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被誉为“明朝第一博学才子”。

阁臣们都跟嘉靖报告说,杨慎这个人彻底废掉了。没有人想到,一个“废人”在文化的园地上浇灌出了最绚烂的花朵。

他的博学是公认的。《明史》本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杨)慎第一。”陈寅恪也说,杨慎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他擅长的研究领域覆盖了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等,据说平生著作有400余种,存诗约2300首。关键是,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主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

明朝的文化人想过一个脑洞题:如果本朝出一个文化人和其他朝代相比,要能不逊色,至少不被比下去,应该选谁呢?很多人的答案,正是杨慎。

著名的心学大师李贽,把杨慎当作自己的精神偶像之一。他不仅极力称赞杨慎的人品、学问,还说“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意思是,李白、苏轼和杨慎分别是唐、宋、明三朝文化界的扛把子,而这三人恰好都是四川人。四川要么不出人才,一出就出大牛人,此地真奇怪!

杨慎的这首《临江仙》,作于72岁临终之年,他洞穿世事,大彻大悟,给后人留下多种解读,各种启发,因而千古流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