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佬话的历史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博白县志·礼俗篇》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洲话自闽省来。”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出版的《陆川县志》记载:“县北语音近广东高州,谓之地老话,县南语音近广东翁源,谓之新民话”。
1960年8月编辑的《广西汉语方言概要》,将博白地老话划属于粤方言——桂南系次方言。
2004年编纂出版的《广西大百科全科·文化篇》将“博白地佬话”列属为“邕浔片粤语”;不过目前更多的观点是将其归入汉藏语系-汉语群-粤语支-勾漏片。
博白藉的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母语为“地佬话”,其在巴黎留学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研究的对象就是地老话。
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就县志方音条来信曾云:“据我所知,现在博白没有漳州话。清道光时代博白是否有漳州话,不得而知。博邑土音者有三,似乎可信。但它说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不可靠。我认为,新民话应该就是客家话,多自福建汀州来,或者从广东嘉应州来。”

现诸多书籍或媒体错误的认为新民话在“元明间多自江浙来”,其实是错误的,历史清朝道光十二年《博白县志》曾记载,“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一字之差,而不加以修正,往往误导广大读者。
秦汉以来,中原汉人逐步南迁至博白。汉人进入博白后,一方面由于山川阻隔,与中原汉语越来越疏远,逐步脱离北方汉语发展的轨道,但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成分。另一方面,南移入博白的汉人,或聚群而居,或分散杂处,跟当地土著言语不通,风俗不同,但日久天长,互相往来,引起语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最后通过民族融合、互相吸收,既继承和发展了古汉语,又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本方言——地佬话。客家人南迁至博白后,地老话又受到客家话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