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7-29
红夷大炮,明代称之为红毛夷所制。因首次见于荷兰船上的火炮,故得名“红夷大炮”。然而,有学者认为这种炮实为16世纪英国制造,而明人误认为是荷兰制品。《明史》记载:“万历年间,通判华光大上奏其父所制神异火器,命下兵部。其后,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这表明红夷大炮是一种威力巨大的重型火炮,是明朝后期向西方学习火器技术的代表。
红夷大炮的传入有三种途径:一是荷兰殖民者在侵华时被明军缴获的火炮;二是来华传教士的介绍;三是明政府在徐光启等人的推动下,向澳门葡方购买红夷大炮并进行仿制。尽管明人在万历中晚期已接触到红夷大炮,并在利玛窦来华后向教友传播相关知识,但正式引进是在明天启初年。这次引进不仅购买火炮,还聘请外籍传教士传授火器知识,训练炮手,帮助仿制,从而使西洋火器与先进铸炮技术传入中国。
积极引进红夷大炮的是徐光启、李之藻、张煮、孙元化等人,他们致力于研究西学,并鉴于当时明与后金的战事危急,试图以此挽救明朝。红夷大炮是一种铁或铜制的大型火炮,铳身渐细,有照门照星,铳身铸双炮耳,炮弹为石、铁、铅制的实心球形弹丸,属于前装滑膛炮。其威力巨大,据宋应星描述:“红夷炮铸铁为之,身长丈许,用以守城。中藏铁弹并火药数斗,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其射程远超明朝原有火器,徐光启解释为其物料真、制作巧、药性猛、法度精。
红夷大炮的成功应用可见于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袁崇焕采用徐光启的策略,用红夷大炮守卫宁远城,成功抵挡后金军的攻击。此战后,明朝更加重视红夷大炮,并于当年三月封其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四月礼部差官祭宁远退奴西洋大炮,崇祯三年更赐其名为“神威大将军”。
除了红夷大炮,明朝还引进了斑鸡铳等铳。西洋铳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的火器技术,还有新的火器理论,促进了明代火器技术的革新和军事变革。在西洋火器的刺激下,中国传统火器技术逐渐走向与西洋火器技术相结合的道路。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