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中的叠字呈现什么艺术特点?

如题,速度!!!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3
  叠字的运用,一是强调,二是形象。历历 物体或景物一个个清晰可见,或者是排列成行。
  强调树木排列整齐,强调芳草的繁茂形状。又突出体现了天气晴好,树木挺拔修长,芳草繁盛,极目无氛垢的旷野美景。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重叠组成的字叫叠字,叠字的作用有:摹声、状貌、绘景、传情、渲染气氛和调整音节等。
  一、 摹声。
  如:“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海底世界》
  句子中的叠字摹拟了蜜蜂、小鸟、小狗的声音,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并不宁静,各种声音此起彼落,热闹异常。
  二、绘景。
  如:“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黄河象》
  “弯弯”的小河,“缓缓”的河水,一“簇簇”鲜花,多美的景致!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又如一支悠扬的小曲。
  三、状貌。
  如:“战士们都笑着,用两小手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的端详着,轻轻的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彩色的翅膀》
  句子中选用四个叠字,惟妙惟肖的描写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形容状貌,反映了战士们爱岛如家的深厚感情。
  四、传情。
  如:“白桦树‘哗哗’地在杨科头上不住的号叫。”《小音乐家杨科》
  “哗哗”号叫的声音,如泣如诉,寄托了对杨科死的悲哀,对不平的社会制度的愤恨。
  五、渲染气氛。
  如:“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扑哧扑哧”密集的子弹呼啸,其声可闻;点点冒起的尘土,其形可见。有声有色,渲染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
  六、调节音节。
  如“在住院的那些天里,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眼前;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洪亮的声音,响在我身边。”《高大的背影》
  叠字两两相对,节奏感强,铿锵悦耳,琅琅上口,可读性很强。
第2个回答  2010-05-07
网络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给人带来的的确是有非常大的益处的,比如在经济、军事、工作和学习中,都有着无法替代的好处。但是由于他的功能和用处的如此巨大,使的他又有着非常可怕的一面,那就是利用高科技犯罪或者因此而产生的其他犯罪。
近几年中,黑客多次攻击国内网站和国外的网站,使得人们谈“黑”色变;
经济犯罪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大量国家资金和个人基金严重流失,使得人们越来越害怕接触到网络,这样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受到冲击;
网吧的犯罪更是逐年增加,有很多的事例和血的事件在网吧发生,本来网吧是休闲和娱乐的地方,可是却变成了犯罪和经济犯罪的孳生地了。
现在的网络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和重视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27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