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一砖厂,自筹资金20万元,尚缺10万元起动资金,我能贷款助我起动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29
巡场镇乡镇企业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1971年底,三合公社党委副书记罗显江等人受江浙一带农村办“五小工业”来补充农村经济的启示,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经公社党委研究同意,在新林村的观音岩开办了巡场镇第一个社办企业“珙县三合公社综合厂”。开力时一无资金二无厂房,仅靠二锤八个,钢杆24根,向三合信用社贷款2400元起家。主要开采石灰石烧石灰,为当地提供建筑材料,并销往高县沙河、月江、宜宾、内江糖厂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半年后从业人员达120人,工作和管理人员的报酬以评工记分加补助的办法。其工人分红利返还回生产小队结算,补助归个人享受。开办后的1972年创产值近10万元,纯利润超过万元。使三合公社的领导者们第一次尝到了“副业”创收带来的甜头。随后1974年4月,又在金龙五队的卖半沟开办了巡场镇第一个小煤矿,资金由三合公社综合厂承担一部分,其余向附城公社借款7000元。投产后以井下一把尖子的产煤作该生产队的社员烧煤(作投资补偿),投产后仅18个月就还清了全部投资,并盈利3万多元。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三合公社社办企业已发展有煤厂、酒厂、精制茶厂、石灰厂、农机站等,年总产值达131万元,创税利近20万元。在三合公社办企业的带动下,白皎公社、麻岭公社的社、队、小队也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纷纷地办起了小煤窑、砖厂、石灰厂、红炉房、面粉加工房等。这个时期的开办形式主要以社办(公社)为主,大队(村)、小队(社)辅之,其作用补充农村经济的不足。尽管1975的“三分之一”教育运动,割“资本主义尾巴”,挫伤了农村农民办社队企业的积极性,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春天,使社队企业得到较快地恢复和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春天。由于党的农村政策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新兴的乡镇企已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补充,而逐步形成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队企业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矿山开采,建筑建材,三洛运输,食品加工,商业贸易,铸造修理办产业,如鱼得水,“五个轮子”同时转的盛况突飞猛进,“有水快流”,形成了企业兴旺景象。巡场镇仅大小煤矿开采企业高峰时就达100多个,年产原煤100多万吨,创产值近2000万元(当时价格),从业人员近万人,开办形式以乡镇办、村办、社办、联办、户办并存。同时街道为解决劳动就业也鼓励集体企业。巡场镇印刷厂、建筑工程队、水泥预制厂也相继办起。 为解决矿产品的运销渠道,三个3社(即白皎3社、三合3社、麻岭3社)又分别成立矿业公司,煤销公司。(后1984年政企合一的人民3社撤销,设置乡镇人民政府,原白皎3社、三合3社、麻岭3社、巡场镇人民3社分别成为白皎乡人民政府,芙蓉乡人民政府(原三合3社)、麻岭乡人民政府、巡场镇人民政府。)煤炭远销宜宾、自贡、内江、成都的工业企业和民用。在国家能源紧缺时乡镇矿起到补充和缓解的作用。 巡场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较突出的鞍子村座落在芙蓉山下,煤炭资源丰富,村支部,村委重视企业的发展,企管委认定胡德龙是一个有经济头脑的能人,在任的几年内,村办,联办煤矿就达10个,年产煤10多万吨,年产值200多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800多人。早在1984年利用开采煤炭所得利润和向农行贷款40万元,修通了通往鞍子村各煤矿的乡村公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同时还开办了铸造厂、餐旅馆、商店等,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另外,芙蓉矿业公司也是煤炭运销企较为突出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一个煤销组发展开始,到年发运煤炭近10万吨,并拥有站坝贷场,自备车(大东风)、汽车运输、餐饮住宿,最高时年产值达500万元,税利近100万的珙县重点乡镇企业。仅1990年芙蓉乡企业总收入达4219万元,其中乡办1393万元,村办1000万元,组联户办1826万元。利润达338.27万元,其中乡办194.59万元,村办34.47万元。但联户办109.21万元。原煤产量达31.34万吨,产值3299万元,其中,乡办784万元,村办955万元,但联户办1560万元。乡镇企业和从业人员为877个和6963人,其中乡办11个,2697人;村办45个,1348人;但联办38个,709人;户办783个,2209人。应该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巡场乡镇企业发最快的一个时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巡场镇撤区并乡扩镇后,随城镇建设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巡场乡镇企业也步入了一个逐步调整、完善、提高的一个过程。国家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开始浓厚,特别邓小平提出了计划经济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属于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巡场镇企业改制工作在全县率先起动。1994年初,镇属企业芙蓉矿业公司着改制试点。芙蓉矿业公司是巡场镇属骨干企业,年产值近500万,利税100多万元,改制前拥有镇境内的桂花煤矿、境外陈胜乡的沙湾煤矿,年产煤3万吨,火车年发运煤量达5-6万吨。有发运的专用货场及自备大车皮10辆,形成煤炭行业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第三产业有一座可供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饭店,有从业人员近200人,是当时全县乡镇规模、管理、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巡场镇党委、政府在当人们对企业转制认识未清晰的情况下,思想解放,大胆试点,让利企业和职工,由县体改办,通过资产评估核资,为428.6万元,其中将历年减免所得税132万元及评估升值95.6万元作企业资本工积金,用于企业发展,所余资金201万元,按巡场镇政府占25%,芙蓉矿业公司职工占75%股份的外个人入股的三种股份形式组成了珙县芙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完成了镇属第一个改制企业,改制后的芙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产权明晰,人、财、物管理的自理。由于企业自主权明确,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到1996年企业的产值达1000万元,税利近200万元。后来企业又相继收购了珙县乡镇企业局所属陈胜乡的国家煤矿,陈胜煤矿。与自贡、内江铁路部门联办了芙铁代工原料厂。继建芙蓉宾馆(现僰都大酒店),固定资产倍增,到2002年,固定资产已增到1000万元,在原改制的基础上增长千倍多。(后来因主要经营者,经营理念发生偏差,在几年间将大量资产变卖后只剩下僰都大酒店的300多万股仅及芙铁代工原料厂近100万股权,到2008年该公司已完全歇业状况,有关企业职工原始股的处置正在进行中。一个发展二十多年,曾经在珙县、巡场乡镇企业中辉煌的骨干企业是什么原因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值得让人们去深思的。 在镇属企业芙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顺利转制后,相继对巡场矿业公司、芙蓉煤炭公司、麻岭矿业公司、天星桥煤矿、麻岭砂砖厂、金沙饮料厂、镇四联办煤矿、巡场印刷厂、翔龙公司等镇属企业分别以转让、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转制。将转制收回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的基础投入,为新的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到2008年,镇属企业又转制完成,除兴太村及少部份村还保留个别项目经营外,村属企业已95%的转制。巡场镇已将乡镇企业完全推向了市场。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转制,企业加大了投入改造,增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活动。巡场镇乡镇企业由过去单一的煤炭,石灰石的矿山产业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以煤炭、建筑建材、化工原料、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1997年后在东南亚金融风波的波及下,尽管煤炭行业受其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特别是2001年、2002年在国家村煤矿实行关井压产政策的影响下,巡场的煤矿由原来的100多个,压到当年的40个,在这样一个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巡场镇由于前几年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度,大力发展地面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乡镇1997年后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财政税收仍然保持了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 (巡场镇党政办)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