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成语教学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Ⅰ 历史故事成语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Ⅱ 历史故事成语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Ⅲ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4个)

1、望梅止渴

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2、三顾茅庐

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3、四面楚歌

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4、卧薪尝胆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5、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战,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

Ⅳ 《有趣的成语》教案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词语。比如说同学们熟悉的“助人为乐”、“五颜六色”、“拾金不昧”、“守株待兔”、“一望无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词语,它们大都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而且形式固定不变,人们把这样一些词语叫做成语。(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有趣的成语》。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成语有趣在哪儿。
二、学习课文
1. 学生活动。
⑴ 读书观察,这些成语有趣在哪儿?说一说。
⑵ 对照生字表,勾出本课的生字并自学。
⑶ 自由朗读课文。
2.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生字、生词。
⑴ 师生齐读课文。
⑵ 检查自学情况: 读词语卡片,读生字卡片。
可抽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建议各学习小组之间开展竞赛,比一比,哪组小朋友读得整齐,读得准确。获胜的小组奖励一朵小红花。
⑶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生词。
方法: 可请小老师教。
老师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把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如: 教学“一望无际”的“际”,老师可提问:
⑴ 谁能读准这个汉字的读音?教同学们读三遍。(启发积极性,读准字音。)
⑵ 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字呢?(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⑶ 同学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加深印象。)
老师对难点、重点加以强调。
3.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课文。
⑴ 朗读课文。齐读,抽读,开火车读。
⑵ 简单理解一些常用成语的意思,并练习说话。
成语意思的理解方法: 用图示或讲故事(有典故的成语)的形式。
如: 教学“一望无际”,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首先展示图画: 看不到边际的一片田野
老师指图讲解:
⑴ 这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它一直向远处延伸,没有尽头。一望无际就是一眼看不到边,非常辽阔。
⑵ 除了田野一眼望不到边之外,还有什么也是一望无际的?
建议:
“两全其美”、“五彩缤纷”、“六神无主”、“八面玲珑”、“九霄云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几个成语可简单讲解。
“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可用配图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成语的意思。
关于成语意思的理解不求深刻,学生只要大致了解即可,不能理解也不强求,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词条。
4. 课堂游戏。
比一比,看谁说得快。
方法: 老师手持数字卡片(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学生看到一就说一字开头的成语。以小组为单位,一个接一个进行。哪一组接得最快,所用时间最短,哪一组就取胜。
5.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第三题。
三、自主实践,知识迁移。
收集数字开头的成语,告诉小伙伴。
阅读有趣的成语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Ⅳ 语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板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专后都有一个含属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Ⅵ 25,成语历史故事竞教案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内性,不要事无容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Ⅶ 成语故事教案:拔苗助长

一、成语含义:

在古代宋国(今商丘),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xián)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dūn)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象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

二、基本信息

【用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

【结 构】连动式

【感 *** 彩】贬义词

【近义词】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欲速不达

【同义词】揠苗助长

【反义词】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放任自流。

【押韵词】翠尘珠坱、昼思夜想、不赀之赏【灯谜】拔苗助长(打一字)——稿
拔苗助长(打成语一)——欲速则不达

【发源地】宋国(今商丘)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三、成语应用示例

◎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吴万森满怀忧虑地说:“‘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例如“揠苗助长”中的“揠”太古雅,一般的人不容易懂,因此把这个成语改成“拔苗助长”就显得通俗易懂。

◎不少教练员拔苗助长,随意加快运动员的训练步伐,导致运动员伤病缠身。

四、成语出处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五、成语寓言意义:

苗:禾苗; 助:帮助;长:成长。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也做“揠苗助长”。 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六、成语历史故事:

从前,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xián)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dūn)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农民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经干枯,后拔的也叶儿发蔫(niān),耷拉(dāla)下来了。

七、教案设计:

教案一: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情境的变化,大胆想象,积极讲述。

2、通过欣赏动画、同伴间的交流与猜测,初步理解成语故事所阐述的寓意。

3、能倾听他人的谈话,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拔苗助长》的动画和字

活动过程:

1、小朋友,如果你有一颗种子,种下后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为了让它快快长大,你会用什么办法?古时候有个农民他也想让他种的秧苗快快长大,你想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成语故事:“拔苗助长”。出示字样。

2、欣赏故事第一段

提问:①故事中有谁?他在干什么?

②种田的人怎么了,他为什么发愁?如果你是种田的人,你会怎么做?

3、欣赏故事第二段

①提问:现在种田的人又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秧苗为什么会枯死呢?请你猜一猜。

②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再来看一看。

4、欣赏故事第三段

①种田的人是怎样让秧苗长大的?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

②种田的人对他想出的办法满意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能说说他的话吗?他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讲这些话?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5、完整欣赏故事

①种田的人因为拔厄秧苗,使秧苗枯死了,你想对他说什么?

②你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太急了也不行?

教案二:

教学目标: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拔苗助长”的含义,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学认生字“苗”“助”“长”。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识字游戏

孩子们,苹果熟了,我们一起来摘果子吧!

1、出示果树,孩子们来摘果子,然后认认果子上的字。

2、引出新生字“苗”“助”“长”,帮孩子读准字音字形,“长”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

二、谈话活动

你们种过什么植物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植物生长需要什么呢?(阳光 水 肥)。植物的生长有自然规律,可是有一个人却违背了植物的生长规律,结果~~。

三、理解故事

图上画了什么?一个种田人在发愁,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播放录音。

种田人为什么发愁 (他嫌田里的秧苗长的太慢 )。

他是怎么想的(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久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

他是怎么做的(他动手把秧苗一颗一颗的拔高了,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 种田人到家里时对儿子说了什么?(我帮田里的每颗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到田里一看发现了什么(发现秧苗都枯死了)。

这样做能帮助禾苗生长吗(不能,禾苗会枯死的)。

这个人的做法对吗?他应该怎样做? (不对, 他应该给禾苗施肥除草, 让他自然生长。

四、复述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