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8-19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源于中胚层的多能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如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等,广泛分布在胎儿和成体的骨髓、骨膜、松骨质、脂肪、滑膜、骨骼肌、胎肝、乳牙、脐带、脐带血中,其中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高、纯净、数量多。
根据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M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以及肺间充质干细胞等。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种优点,如胎盘和脐带中的干/祖细胞更原始,具有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免疫原性低,功能活性低,不会触发免疫反应及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易于分离、纯度高、无成瘤风险;可制成种子细胞冷冻储存,多次使用,冷冻后细胞损失小;潜伏性病毒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及传播几率比较低;采集时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任何危害及损伤;采集方便,伦理学争议少。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归巢能力、定向分化能力、增殖效应、分泌功能以及免疫调节能力等五大特性。它们能够随着血液系统自动聚集在损伤的老化组织之中,分化成为相应的细胞,达到替代修复的效果;体外给予一定的刺激,就能获取大量间充质干细胞,满足多次治疗的需求;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出多种细胞因子,促进周围组织和细胞的生长;能够抑制T细胞的增殖,抑制NK细胞的活性,达到免疫调节的目的。
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应用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中,涵盖人体多个系统疾病,如骨组织、神经系统、心血管、肺部疾病、肝/肾脏疾病、免疫系统等疾病,为越来越多的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新思路。临床研究涉及的疾病种类已达上百种,如骨缺损、软骨损伤、肌腱损伤、缺氧缺血性脑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脏衰竭、肺纤维化、哮喘、肺气肿、自身免疫性肾病、肝损伤、肝硬化、肝纤维化、系统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多集中在创伤学、神经学、心脏病学和免疫学领域,其中包含当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如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类风湿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
据统计,全球已有近1500项临床研究登记注册在 clinicaltrials.gov上,其中大多数研究属于II期临床或1期临床,适应症集中在创伤学、神经学、心脏病学和免疫学等领域。随着干细胞研究领域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人们对干细胞的了解将更加全面,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也是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创造世界奇迹的时代,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将有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