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门禁卡来谈谈IC/ID复制卡的原理和知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3

揭开门禁卡背后的IC/ID复制技术之谜


门禁卡,作为RFID技术的小小载体,承载着权限控制的重任。刷卡即准入,无卡或权限受限,这背后的IC/ID卡复制原理,是科技与安全的较量。首先,我们区分一下IC卡与ID卡:ID卡,如T5577,以125kHz的低频运行,其卡号固定且唯一,但不可写入,安全性较低,易被复制;相比之下,IC卡如M1卡(如M1-8k),如S50卡,采用13.56MHz的高频,容量达8k位,M1卡的SAK值是判断类型的关键,08对应NXP的M1卡,不同SAK值代表不同厂商和功能。


SAK值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读卡软件读取,如08代表M1卡,这就像一张卡片的身份证明。然而,M1卡的早期版本曾因加密算法的不足,遭逆向工程破解,如Crypto1在2015年被攻破,因此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金融和政府应用中,M1卡的使用受到限制,而CPU卡如ID-5200,由于其16字节密钥和可定制性,成为更安全的选择。


在复制技术上,M1卡虽然可复制,但CPU卡的复制难度则大大增加。T5577等ID卡可以被写入变身,而UID卡通过修改扇区实现复制,CUID和FUID卡则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保护,如CUID的0块非指令修改可能被检测,而FUID的0块写入一次且不可更改,增加了破解的难度。


具体到T5557卡,作为非接触式IC,其125kHz频率和E2PROM的330 bit结构,使得0块的设置模式和可能隐藏的密码成为破解者关注的重点。M1卡,如S50,拥有16个扇区,其中0扇区固化重要信息,扇区间有独立密码和访问控制,防火墙机制如ID和IC防火墙,通过检测卡片ID或密码修改来防止复制。


然而,防火墙并非绝对防护,如M1卡的PRNG安全缺陷,易被Proxmark3等专业设备利用漏洞快速破解。破解手段包括穷举密钥、暴力破解,甚至借助GPU加速。在读卡设备方面,PN532是入门级选择,ACR122U则软件完善,适合初学者;而Proxmark3作为研究平台,功能强大,价格较高,适合专业破解者;变色龙侦测卡则进一步增强了破解能力,常集成在Proxmark3的升级版本中。


总结来说,选择IC/ID卡时,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CPU卡在高安全需求的场合更胜一筹。但同时,了解卡片的漏洞和破解手段,也是我们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技术与创新的共舞,始终在门禁卡的世界里上演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