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需及时剪“枝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呼——呼——”狂风吹着,树枝在狂风中摇晃,使人在冬天的早晨更加不敢把手外露。父亲、母亲却带着剪刀、箩筐等工具去山上给花椒树剪枝条。

“哪个退休了的老人像您这样?咱家又不是吃不上饭了,还要在这么冷的天去地里干活?”我不停的埋怨着,见老俩口没有搭理我的意思,又继续嘟囔“明年摘花椒的时候,我都给您们砍了!”

母亲生气的说:“你还想给我砍了?当初如果不修剪你们,哪一个能成才?”我一愣,“再不剪,那些花椒树就长残了。要想树长的好、收获多,不仅要及时施肥,更要在该剪枝的时候,不耽搁”母亲继续说道。

原来我们是被修剪过的花椒树?剪枝是为了更好?细细想来,我们四姐弟都读大学毕业,而今又都走上教育岗位,确实离不开父母的辛勤修剪。当初因不想读书而被‘修剪’的情景也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教育不也一样吗?要及时剪枝丫。

远远的,看见两个男生凑在一起低声的交谈着什么。再定睛一看,不是智和伟吗?从看到他俩,我的心里就犯嘀咕:不是一个年级的,怎么会凑在一起?随着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传入耳朵的话也越来越清晰。

“呵呵,霖的脸是我揍的,敢不听我的话。”

“老大,老大,我第一个支持你”

“……”

难怪霖的脸颊时常青紫一片。惊愕的同时,我内心的愤怒也不由自主的泛滥起来。怒气冲冲的站定在他俩面前,明显感觉到他们表情、脸色、语气、动作瞬间紧张起来……

“霖的脸是你打的?”边呵斥,边直接把他俩拎进教室面壁站着。

“到头来给监狱养孩子”虽是一句玩笑话,却值得警醒。社会上许多犯罪的事实证明,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理应得到正确的引导。我得管,更得好好的修剪他们。

虽然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可是修剪是不是属于体罚或变相体罚?

“一想到让屡次打架的同学站着听课,心中便掠过一丝恐惧。我的心里又慌又乱,时而心跳加快,时而手足无措,脑里一片混乱,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家长会不会来学校讨说法?我不敢往下想了,那颗惴惴不安的心越跳越快……整个晚上都在盯着手机,甚至将手机调成铃声加震动放在枕边,夜里醒来便会翻看信息,生怕错过家长群里的风吹草动。等看到一切如常,纠结许久的心才平静下来。”这是我以前的一种心理障碍,而今又出来扰乱了。

踱步窗前,望见那一棵棵挺拔的树木。在这之前,主人曾辛苦的为它们剪枝丫。想到被点头哈腰的唤作“老大”,我那焦躁不堪的情绪被瞬间点燃。此时的障碍已被无声的擦拭掉,我必须做点什么。

通过沟通,得知智在家里常常遭到爸爸和后妈的家庭暴力。处在少年期的孩子心理非常脆弱,坏的言谈举止已在他心中留下阴影。因此,当他遇到令自己不快的事时,也往往选择用暴力宣泄不满。而像霖这一类性格懦弱一点的孩子,忍气吞声更是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

仅站在那里接受批评和反省是远不够的,及时剪除生活中的阴霾至关重要。

就这样,午饭后和智谈心成了我每天的功课。从兴趣、爱好到零食、游戏,从颜色、服饰到偶像、歌曲……渐渐的,他敞开心扉告诉我伤痛的记忆,他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爸妈离婚,我就成为了别人议论的对象,总在不经意间被人说成没妈的孩子。每当我做错时,爸爸就会打我。我只能独自待在某个角落,于是我慢慢变得敏感,孤独。”

摸清家庭情况,我便开始对他的父母进行沟通。“最好的教养是家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除了给他的父母沟通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还将关于家庭教育的视频发给他们。许是被我的细心感化,他们对智也更加的耐心、细致了。在谈到父母的时候,小智的脸上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知道,父母的爱没有因为分开而变少。可见,我的剪刀勇敢对准家长也是颇有成效的。

“小智的教辅被妈妈交完了,是咱班第一个网上操作的,你妈妈真棒!”听到我的表扬,小智开心的笑了。

课下,孩子们经常与智进行聊天,陪他玩耍。孩子们最经常说的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大家心贴心的陪伴下,小智变得更阳光了。大家试着去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去感受美好的东西。

其实避免校园欺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双方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视彼此。这样,孩子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

在教育学生的路上,老师那剪枝的大剪刀,不能耽搁。心中应时时想着——剪枝,是为了更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