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寨是什么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问题一:知寨什么官?宋代 宋朝的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知寨,寨有的时候又写做砦,是一个临时的军事据点,宋朝异族入侵,汉族百姓鼎用结寨自保,同时在边境地区,比如西夏边境双方拉锯作战,也常在刚打下来的地方结寨作为防御的据点,因此知寨就是军事据点的老大,也很难按军衔来评定,硬要评定,估计也就是一个营级干部,少校军衔。
按照寨的大小,最多算镇一级的,那么花荣的级别算是镇武装部部长或者武警大队大队长。

问题二:水浒传里的知寨是个什么官职? 北宋在边境和军事要地都设有寨 驻扎军队 分为州属寨和县蜀寨 州属寨是县级 清风寨是青州直属寨 阀就是县级单位 花荣是知寨也就是通常意义的知县

问题三:教头,知寨,节级,都监,团练使等是什么官 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部分有实差的官又叫做职事官,用以区别寄禄官。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水浒中,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则是差遣。
宋代设有路“都监”,掌管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有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资历浅的武官担任“都监”职务时,称“押监”。
官职为正八品
团练就是俗称的民兵队长
官职为正八品,是个小官
管营: 管营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 差拨就是狱警头目。没品。
施耐庵基本上是把官、职、差遣混在一起的,常常只给出了一个,也不管是官名还是差遣。比如说把团练使置于都监之下,其实两者一个是官名,另一个是差遣,毫不相干、也没有上下级关系,团练使本身就可以兼都监这个实差。

问题四:《水浒》中的各种官职,提辖、制使、教头、知寨、节级、都监、团练使等是什么官? 首先讲述三点宋代背景知识:
第一,官制改革。宋徽宗的父亲神宗推行变法是北宋政制的分水岭。宋代许多官名、职事在改制前后不同。比如废掉了北宋前期的三司、审官院等,权重归六部,官职、差遣分离现象由此亦趋统一。徽宗时又进一步作了部分改变。必须注意北宋前期与后期官制的不同,许多人有误会。
第二,官阶与品秩。所谓“七品芝麻官”引起众人的误解,其实宋代七品并非小官,县令不过从八品,武官五品已极高(三衙最高长官的马、步军都指挥使不过正五品)。元丰改制后,采用寄禄官阶对应品秩,即某一品中再分数阶。官员的资序、俸禄取决于官阶,而不一定是官职。徽宗政和时,自从一品至从九品(正一品为三公、王等加官)文官阶从“开府仪同三司”到“迪功郎”为三十七阶,武官阶从“太尉”到“下班祗应”为五十二阶。
沿用改制前的通称,武官从九品到从八品称“小使臣”(级别),正八品为“大使臣”,统称“三班使臣”。从七品为“诸司副使”、“横行副使”,正七品为“诸司正使”。正六品到正五品为“横行正使”,横行又称横班。正使的官阶为“大夫”,副使、使臣为“郎”。官阶高端的“太尉”、“节度使”、“团练使”等虚衔后面专讲。
第三,军制改革。神宗时也进行了军事改革。宋初旧制,军队编制为厢、军、指挥(营)、都四级,而推行将兵法、结队法后演变为军、将、部、队四级。两者并不对应。禁军改分系将、不系将。系将禁军两套编制并存,而不系将禁兵、厢兵(杂役)、弓手/土兵(公安)及部分乡兵(民兵)沿袭旧编制。按旧制,都一级副长官以上称“将校”,为军官,以下的军吏称“节级”。
一、教头
存在。教头宋初便有,即军中的武术教练,由武艺出众的军吏充任。教头的普及则是神宗大行教阅,加强军事训练的结果。除教头外,尚有都教头、指使、训练官等。教头与都教头均为无品的军吏,指使在军吏与小使臣级军官上下,训练官则为大使臣以上军官。由此可知,“教头”乃最低一级的教练,无非是旧军制都以下十将、将虞侯,新军制队之引战、旗头一类的节级,甚卑微。在宋代,官与吏有着身份性的根本差别。军官称“员”,军吏称“人”;军官升迁可称“转官”,而军吏只能称“转资”。
教头人数亦颇多,如元丰二年集教开封一地的大保长就用禁军教头二百七十人。禁军在宋代也非指中央军甚至禁卫军,而指从事军事训练的战斗部队,分布全国各地。厢军则渐演变为脱离军事训练的杂役兵。两者已失去“禁”、“厢”的原意。所谓“八十万禁军”是指仁宗时全国八十万战斗部队,并无特别,徽宗时只有四五十万。
《水浒》无疑拔高了宋代教头的实际地位。而有人称其为“中校副团级”甚为不妥,教头顶多相当于排级士官。相比林冲,徐宁作为禁卫班直的教头,带御器械,则地位较高,可能是三班使臣。
二、提辖
虚构。《宋史?职官志》有“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因此有人称《水浒》中的“提辖”就是“提辖兵甲”,且武官担任,甚至是“排长”。非常错误!“守臣”是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长官,他们中的一部分兼任路经略/安抚使。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军事长官――路总管(部署)、路分钤辖、州钤辖,及部分路分监押、州监押,武官任副职。资深者称“都”,即“都监”(都监押)的由来。所谓“提举兵马”、“提辖兵甲”便是他们的此类 *** 。因此如果“提辖”是指“提辖兵甲”便不是低级武官的官职,而由路、州两级的文长官兼任,等同于总管、钤辖、监押一类。而鲁达这样的低级军官担任的“提辖”,梁中书随便就能提拔的“提辖”,只能是编造的军职。既然子虚乌有,......>>

问题五:古代知寨是何官级 非正式官职,可看做宋朝时巡检的官员。分文知寨和武知寨,文知寨为正武知寨为副。武知寨是带兵的。知寨就是巡检寨巡检的别称,一般为七品官。

问题六:鲁智深的提辖 宋江的押司 花容的知寨 谁的官大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曾有过官职的地位都很低,大多属于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封官位最高的宋江也只得了个“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按现代的说法,充其量仅是个“独立团团长”。
教头宋时“教头”地位很低,位列“都教头”之后,“都教头”仅为中下级军官。教头略相当于现在的营级干部。
提辖宋时一路或一州所置武职中提辖兵甲者的简称,略相当于现在的排长。
押司宋代官衙中的吏员,负责办理案牍等事务,为低级事务人员。
都头指挥使之下的下级军官,略相当于现在的连职。
制使原意是皇帝所派出的使者。杨志谓制使,可理解是朝廷派出办理公务的官员。
节级日行千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居此官职,为低级武职人员,相当于副排职。
知寨小李广花荣司清风知寨,相当于镇长。
保正晁盖谓“保正”,大体相当于村长。
巡检大刀关胜曾任蒲东巡检,职位略与都监相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