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用纯粹的心态,看待身边的点点滴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

看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原来真的有人能够用天然无矫饰,而且极为灵动的文字,把琐碎的日常生活描述得如此的细腻、美好、温暖。

据说有一个统计,在哈萨克牧民中,迁徙距离最长、搬迁次数最多的人家,一年之中,平均的人群每四天就搬一次家。

不由得感慨这真的是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民族,一直密切依循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他们的生活状态。小时候李娟家同样是举家搬迁,三个女人在沙依横布拉克农场搭帐篷,一次次被风刮倒、被雨水灌溉、睡着会被雨水淋醒。

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从李娟的文字里我没有感受到抱怨与不满的情绪,讲述的更多是经历带来的感受与事实,而不是对周遭发表意见以及观点。在这样绵延不断的雨中,因为塑料袋能够接水,她会感叹塑料袋的传奇,让她们安稳地入睡。

雨季绵延近两个月结束后,她们会用心感受世间万物,充满对生活的热情。用纯粹的心态看待身边的点点滴滴,用真诚的文字把读者代入到她身处的氛围当中,这是我所喜欢的。

在李娟的笔下,外婆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外婆喝一口稀饭:“哎哟!哪个做的饭?煮熟就可以了嘛!哪么煮这么烫?”用筷子搅着稀饭说“老天爷!清汤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

也会在菜里翻一番:“我女娃子切的肉,鱼眼睛那么大,硬是找都找不到!”外婆怪话多又爱找茬,就像个老小孩一样调皮捣蛋。

外婆也是一个通透的人。她会对外甥女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再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

老人家疼爱孩子是发自内心不舍得她受一点苦。在如今的社会里,不结婚会被认为是一种罪过、自私、逃避责任,然而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却有如此开放的心态,体谅生活的不容易。

“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

关于妈妈的那部分,我心里总是感叹李娟的妈妈像颗仙人掌,生命力顽强,同时也是个超人,无所不能。

李娟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她缺什么,她说一切都好,被子薄了点。她妈妈挂了电话立刻买来驼毛,清洗、烘干、弹松、扯匀后,细细缝了纱布,熬通宵赶制了“一床厚到能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又倒了三趟班车,坐了十多个钟头的车赶到乌鲁木齐,亲手把被子交到她的手上。

因为被子再重也比不上爱的分量重,所以理解了李娟乌鲁木齐的街头捏着蛇皮袋不知道给家人买在什么的心情,因为她们给彼此的爱都是溢出来的。

尽力把最好的东西给最爱的人,唯恐给得不够多,不够好。无论贫穷或富有,这份感情永远真挚、温暖。

有好多个瞬间,我是羡慕李娟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她拥有一片大草原,她可以躺在草地上,山坡之上,云彩之下睡觉,天地之间除了她只有无所不至的风。

“仰着脸往上去看,眼角余光刚刚掠过斑斓大地,视觉随之被猛地震动---在视野正前方的天空,整齐而浩瀚地分布着细碎尖锐的、正在被反复撕扯着的云。”

虽然原生家庭给的爱不齐全,但是她有伟大又勇敢的妈妈,有趣又可爱的外婆。除此之外,不由得感叹阿勒泰很美,也很冷,云很好看,乡村舞会很好玩,木耳很神奇……

在李娟的笔下,你能感觉到所有的生命都在自由呼吸,一切又是那么的妙不可言。有的人在文字上是逻辑、理论上的佼佼者。

而李娟的文字是充满原生态的,虽然是记录身边发生的小事,但却不是枯燥的流水账,她的语言描述生动,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

即使李娟经历了那么多,童年也过得很艰苦,她写“ 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化解不了这黑暗。尤其是我自己心里的黑暗 。”

从书籍的内容来看,她笔下的美好在于她生活的激情,在于善于发现乐子的眼睛。同时,不仅她自己是能量体,她的家人也是能量体,所以她的文字才会显得如此有力量。

在李娟笔下的文字充满灵气,抚慰人心。而且她的文字让我想起了三毛,在贫穷的物质生活里活出乐趣和诗意,在恶劣、贫瘠的戈壁又孕育出了有生命力的文字。

配图来源网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