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浑水库的陆浑史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嵩县陆浑水库,在洛阳南60公里处,浩瀚的水面下面,埋藏着永不消逝的记忆。

近日,我们沿伊河而行,到达陆浑水库边。

同行的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张相正说,相传很早以前,龙门以南到栾川潭头镇,是一个大湖,叫“五阳江”。

大禹凿开龙门,积水东泻,始显山、岭、川、原,这也造就了古陆浑。

张相正说,陆浑历史悠久,陆浑岭的老樊店村有龙山文化遗址,岭西南5公里的桥北村有仰韶文化遗址,岭东北3公里的窑店村有二里头文化遗址。

史载,陆浑曾有伊国、伊侯国、伊川、豫州、有莘国等多种别称。

《路史》认为,此处为尧的母亲所居之地,是尧的出生地。

“陆浑”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是春秋时期。

史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陆浑戎允姓,从甘肃敦煌县迁此,始名陆浑。”陆浑历史上山深林密、道路险阻,易于设防布阵;胜可驰骋中原,败可回山休兵;若遇兵事急需,西出卢氏走商洛,南经南召窥南阳,北越宜阳、洛宁撼陕、潼,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率数百骑兵攻破万安、陆浑、田湖等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陆浑均有激烈的争夺战。

陆浑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文臣武将、名儒廉吏寓居、著书之处。

宋大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陆浑之屏凤庄讲学、著书,并定居于陆浑之耙耧山下,死后葬于陆浑之白虎山东;大儒邵雍常至陆浑与二程会文议事,死后葬于陆浑紫荆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死于徐州,择葬于陆浑万安山。

唐代宋之问、杜甫、岑参、韩愈,北宋的欧阳修等大诗人、大文学家,都曾游居陆浑,并留下了风格、情感各不相同的大量诗词佳作。

极目远眺,但见陆浑岭自西向东,地势骤然收缩,陷出一狭窄深谷。

吴长现说,现在的陆浑水库大坝,过去叫“陆浑口”。

1959年的最后一天,陆浑水库开工建设。

工程初期,在人工挖土、挑土,人力车运土,少量机械工作的情况下,三班交换、昼夜不停,豫西的8万余名民工住窑洞、睡草棚,为驯服“水神”在工地上争相立功。

1965年8月,陆浑大坝主体工程竣工,从此,陆浑口有了遮拦,作怪的“水神”被治得服服帖帖。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740平方公里,为伊河流域总面积的61%,当时总库容12.9亿立方米。

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工程留下诸多隐患,建成后水库一直低水位运行。

1993年8月末,由于连日降雨,陆浑水库放水泄洪以缓解大坝压力,使伊河水面猛涨,龙门石窟景区浸水,最高达1.3米,景区被迫暂停开放4天。

2003年,陆浑水库全面进行除险加固。

2006年完工后,水库各项安全隐患被消除,蓄水量由以前的7亿立方米增加到13亿立方米,水库面貌焕然一新。

陆浑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殖、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汛期内加强陆浑水库的调度运行,直接关系到伊河下游277个村庄、100余万人、170多万亩耕地和京广、陇海、焦枝3条铁路的安全。

水库可灌溉洛阳、郑州、平顶山3市7县的180万亩旱地,使之变成水浇地。

今年春旱严重,水库增加下泄量,持续灌溉40多天,放水1亿立方米,水库水位下降5米,有效地缓解了灌溉区的小麦旱情,增加了灌区产量。

对洛阳市民来说,陆浑水库不仅是休闲好去处,还是自己的水源地。

陆浑水库还照亮了周边地区。

陆浑电站总装机1.04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482万千瓦时。

除此以外,上游的前河水电站装机3000千瓦,年设计发电量1355万千瓦时。

目前,伊河干流上还有两座规划装机2000千瓦的任岭水电站和装机4100千瓦的山峡水电站待建。

现在,伊河嵩县段发电装机容量达1.697万千瓦,年发电量最高可达5081万千瓦时。

陆浑水库核定养渔业面积4.68万亩,目前水库里的鲢鱼、鳙鱼等常规鱼种年产量在600吨以上,银鱼产量也由前些年的不足百吨稳定在200吨左右,渔业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

陆浑的迎春花长满山坡,每到立春时节,不论天气冷暖,便按时绽开笑脸,向人们报晓春天,被誉为“陆浑春晓”,堪称一大奇观。

水库南岸挺拔的七峰山与北岸飘逸的叠翠山遥遥相望,情意绵绵,仿佛是一对沉于爱河的恋人,被人们戏为“七峰叠翠”。

伊尹祠、尹姑冢、竹林寺,还有唐代监察御史、明代太子少保和知府的宅和墓,以及元代丞相的衙府依次坐落于此。

陆浑水库与小浪底水库、故县水库和刚刚建成蓄水的西霞院水库,犹如四颗闪耀的明珠,镶嵌在洛阳的周边,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提供了丰富优美的休闲度假去处。

陆浑,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