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疗愈性”故事,一网打尽孩子的各类行为和情绪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比如胆小害怕;爱发脾气或抱怨;急躁或缺乏耐心;不诚实和小偷小摸;懒惰或不讲卫生;吵闹或打扰他人;伤害别人或喜欢打斗。

很多父母会采取要么鼓励劝慰、要么说教威胁,甚至惩罚的方式,来纠正孩子这些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明显。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了半天道理,孩子当场保证得好好的,但一转头就忘记,继续我行我素。

那么,有没有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轻而易举地改变孩子的不良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苏珊·佩罗在《故事知道怎么办》这本书里告诉我们: 运用编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情绪。

一、为什么故事可以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情绪?

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很喜欢掐人。在幼儿园里,跟她玩的小伙伴,都被她掐得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她妈妈说教、威胁、惩罚,什么方法都用过了,可就是无法纠正她的掐人问题。正在妈妈苦恼时,一位儿童治疗师针对孩子的行为,创造了一个叫《张牙舞爪的小螃蟹》的小故事,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

儿童治疗师给小女孩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海滩上,有一只小螃蟹不讨人喜欢,因为它总是经常伸出钳子使劲乱钳,小伙伴们都被他掐得受伤了。

听完这个故事,小女孩恨不得马上戴上温暖舒适的手套,慢慢地,她就不再掐人了。

为什么这个故事比跟孩子说一大堆道理要有效得多呢?因为枯燥的说教会使孩子产生防御和抵触心理,并找理由推脱责任。

而故事就不同了,故事不但生动有趣,并且说的是第三方,不是说孩子本人,这会使孩子减少了防御,同时形象的隐喻又能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跳脱出自己身处的位置,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审视“这个爱钳人的小螃蟹”,并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如,在故事中,小螃蟹爪子钳人隐喻孩子的攻击行为,小乌龟编制的手套,隐喻着爱、关心和接纳,同时还隐喻着对不良行为的限制。

但这种限制并没有给小螃蟹造成任何负罪感,因为手套是温暖的,不是冰冷的带有惩罚意味的手铐,而当小螃蟹戴上手套后,小伙伴就都愿意和它玩了,这又让孩子感觉被理解和接纳,从而使他潜移默化地做出改变。

所以,我们与其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磨破嘴皮,强迫他们低头认错,不如用故事的力量,疗愈孩子的心灵,使他们自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如何编造能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故事呢?

这类具有“疗愈功能”的故事应该包含三个要素: 隐喻、情节和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编造一个好故事。

1 、解决方案,是指故事要能够提出解决不良问题的方案。

比如孩子爱说脏话,解决方案应该是用合适的、得体的语言代替脏话,礼貌待人;孩子内向害怕社交,解决方案就应该是让孩子变得自信,勇敢,愿意跟人交往;孩子怕黑,解决方法就是,让他觉得自己在黑暗中是安全的。

在小螃蟹的故事中,小乌龟以理解和体谅朋友为基础,提出编制手套,就是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2 、隐喻

好的故事一定会运用隐喻,因为太直接就会显得枯燥,而且会让孩子一下子明白说的就是自己,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而隐喻能让故事生动有趣,还能使孩子和故事保持距离,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故事,同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想象的世界里,理解自己和别人的感受。

那么,我们在编造故事时,如何找到好的隐喻呢?

我们可以找到孩子最喜欢的事物作为隐喻,这个事物可以是宠物、玩具、故事书等等。因为故事里如果有孩子喜欢的元素,他们就很容易被故事吸引。

比如,有一个4岁的男孩总喜欢乱跑、踢人,没法安静下来。老师发现他痴迷于骑马,于是老师就为他编造了一个叫做《乱跑乱跳没个停的小红马》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说完故事,老师让围圈而坐的孩子们轮流来到圆圈中间,接受其他孩子的轻轻抚摸,享受刷毛——就跟马儿一样。

很显然,故事中的小红马隐喻喜欢乱跑、踢人的小男孩,农夫隐喻想照顾男孩的老师,马刷子隐喻关爱和理解男孩的小伙伴们。

故事运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做隐喻,只描述小红马的特点,从头到尾都没有人指责小红马,都想去帮助他解决烦恼,让爱乱跑的小男孩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畅游在想象的世界里,联想到自己,感受到大家对自己的照顾、关心和爱,而其后孩子间的互相抚摸更加深了他对爱的感受,从而纠正了不良行为。

3 、故事情节

选好隐喻以后,我们就要设置故事情节了,也就是编造故事发展的过程,就像编小说一样。

情节可以采取如下这个模式:主人公有什么行为——遇到了什么困难——什么人采取了什么方法帮助他解决困难,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他自己克服了困难。可以说,困难和帮助构成情节,目的是暗示孩子,你的问题不可怕,总有办法可以解决。

在编写故事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设置情节。 年龄越小的孩子,为他们设置的情节应该越简单、温和,可以在故事中不断地重复一些关键的情节,帮助孩子熟悉整个故事。就像孩子喜欢一遍又一遍的问我们同样的问题一样,他们也喜欢一遍遍听重复的故事。

也可以在故事中加入一些有韵律的歌谣,增加趣味。比如作者在编写《爱抱怨的小鲸鱼》这个故事时,就让那只爱抱怨的小鲸鱼总是唱抱怨之歌:我不喜欢这个,也不喜欢那个,我不想要这样,也不想要那样,我不想做这个,也不想做那个,我的生活就是一团糟。

当孩子大一些后,就可以增加更复杂、曲折的情节了。

第二、只讲故事,不说道理。 故事的魔力在于悄无声息的,让孩子自己自由想象,领悟其中道理,从内心拥有改变的动力。

而如果说完故事,再加一段分析解释总结,就又变成了孩子不爱听的说教,失去了说故事的意义。比如很多父母在说《狼来了》的故事时,都会总结一下:“这个故事教会我们不能撒谎,撒谎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了。”

这样把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强加给孩子,不仅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机会,还是孩子觉得索然无味,觉得父母又开始说道理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