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简介

介绍鲁迅,如果可以再说说他的作品《杜戏》

第1个回答  2006-10-15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第2个回答  2006-10-21
《社戏》的主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忆恋儿时伙伴,怀念童年快乐,有的说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的种种优良品质,有的说是向往美好生活,甚至有人说是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农民问题。本文拟就该小说中的两个疑问另行思索探讨,提出显异于历来诸家说法的看法。
一、堂堂鲁迅,竟如此拙劣?
社戏》入选为课文时,被删去了前截的一千五百多字。被删文字的末尾作者写道;“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我看那好戏的时候……恐怕我不过十一二岁”,课文末尾亦即全文的末尾,作者又感叹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好戏”,“好戏”,“很好的好戏”!如此说来,那夜所看的戏必是顶好无疑了。其实不然。只要读读课文中从“最惹眼的是”到“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一段(八个自然段,九百多字)文字,便会确认那晚赵庄的社戏在“我”和小朋友们的眼里相当糟糕:那戏是“我最怕”的,只能使人扯呵欠、打瞌睡而无法撑熬的,是“十分扫兴”而惹人“破口而骂”的,怎么会是“很好的好戏”呢?看社戏之前的一千一百多字写孩子们神往社戏。如果社戏确实理想,则无疑是正面的渲染烘托,但盼到的结果却是“十分扫兴”,这神往与扫兴的强烈反差又把那社戏显得更扫兴而该骂了。看戏之后回归途中的偷豆情节中,大伙是多么轻松,多么兴奋,多么畅快啊!这无疑又与看戏时的困倦、扫兴、怨愤构成鲜明对比,更反衬出当晚的赵庄社戏糟糕到了极点。虽然那十分扫兴的戏中也并非毫无可看的一点:“忽然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又振作精神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最好的一折。”但是这两句话中,不但毫无欣喜赞美之情,反到露出几分遗憾之意:整晚的戏,可看之处仅此一个短小细节而已,它比起大伙喜爱和“我”所盼望的“铁头老孙连翻八十四跟斗”和“白蛇精”、“跳老虎”来,不知有多乏味!即使就算这两句话是纯粹的美言吧,也才仅仅寥寥六十多字,而文中直接写那戏难看是一千来字,加上反衬该戏扫兴的,竟多达三千四百多字,是“美言”的五十多倍!这有如说是在写戏好看,倒不如说是以其中丁点儿的醒目之处反衬整夜的“社戏”非常扫兴。作者反复赞叹那戏很好很好,却又调动多种手段把那戏描写得很糟很糟,岂不是卖矛又卖盾?堂堂鲁迅竟如此拙劣?《社戏》开头的一千五百多字写我在京城所看的两场“中国戏”,头场是“咚咚皇皇之灾”,不及入坐便“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第二场虽然强熬着看了许久,但最终还是“省悟到这里不适于生存”而逃之夭夭,并从此便“与中国戏告了别”。接着引了日本学者的话评议道:“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演出。” 京城里的这两次“咚咚皇皇”、“毛骨悚然”之灾与题目“社戏”,与我们素来所抱持的《社戏》的那些中心思想里的任何一说,都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但作者却为之用墨如泼,文字竟达全文的四分之一,这已够令人大惑不解了。但作者却似乎竟然还嫌离题不够远,写完“咚咚皇皇之灾”后,刚刚提起儿时所看社戏,却又立即将它撂开,放开笔墨去大写“掘蚯蚓”、“钓虾子”、“牛欺生”。文题是“社戏”,这些内容与题目有什么联系?以上两部分共二千一百多字,占全文的百分之四十,岂非下笔几千言,离题数万里?这究竟是鲁文笔之大弊还是我们理解的偏差呢?
如果仅从“社”和“戏”的本意去理解“社戏”,如果仍然抱持我们过去所概括出的“社戏”的主题,便只能认定《社戏》的内容自相矛盾且过半文字离题万里,只得承认鲁迅先生的“杜戏”的构思拙劣透顶。如果要否定这种与鲁迅先生极不相宜的看法,便必须突破字面去探索·《社戏》的主题。俗话说,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戏”、“剧”通常都有本义和比喻、象征义,还可能有本义与比喻或象征兼用的双关义、三关义。人所共知,鲁先生喜欢并擅长比喻、象征、暗示、双关等修辞艺术。戏剧范围的概念的双关使用也不乏其例。如《赠日本歌人》:“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罢演封神。”其中的“歌舞”和“西游”、“封神”用的都是双关。如果视“社戏”中的“戏”为双关,则戏前戏后的情节都是“戏剧”情节,戏内戏外的人物都是“戏剧角色”。这样,《社戏》所写诸事都是“戏”,而《社戏》中所有人物都是“角”,那么其中看似与题目无关的文字也就紧扣题目了。如果视“戏”为由其本义与象征义构成的双关,因而视文章前部那作者反复四次以“中国戏”称之的两场京城戏为中国社会生活的象征,则这部分文字不沾主题之嫌也就可以排除。如果不视为兼象征义,则京城的“中国戏”与文中的儿戏便毫无联系而不能构成对比,因为它们各属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而毫无可比性;如果视“戏”兼有象征义,则京城戏与农村社戏和儿戏都象征人们的社会生活,因而处于同一领域而具备了可比性。也只有视“戏”兼象征,赵庄社戏之前之后的情节才能算“戏”,社戏》里边才有“好戏”;《社戏》里有那么多“好戏”,该文所谓“自相矛盾”之嫌便烟消云散了。可见,“社戏”中的“戏”必须作兼有象征意义的双关理解。
“社戏”中的“社”用的同样是本义与象征构成的双关义。第一、既然“社戏”中的“戏”为双关而含义广博,那么其中的“社”就不大可能仅用其本义而含义单薄。第二、“社”的本义是土地神,引申为“社庙”,即祭土地神的地方,又引申为祈、酬土地神的活动;由于人们对土 谷神的崇拜,“社”与“稷”组成“社稷”则表示帝王的土谷神祭坛,又象征王权和国家、民族;后来还演变成区域名称,当代用作行政区划名称。可见,用“社”象征国家完全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第三、小说题为“社戏”,但文章直到中部才用“社戏” 点了一次题;奇怪的是文章开篇便说“中国戏”,而且说了四次,这反反复复的“中国戏”岂不是在暗示:“社戏”即“中国戏”,“中国戏”即“社戏”,“社戏”的“社”即“中国” 吗?否则作者为何不用“京戏”、“粤剧”之类常用剧种名目而偏要在“戏”之前冠以“中国”而笼里笼统地说“中国戏” ,且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呢?如果这“中国戏”不是“社戏”,那么写“中国戏”的一千五六百字岂不离题?应当说,文中的“社戏”便是“中国戏”,这是作者的暗示性点题。 第四、鲁迅小说中的“社庙”一词通常用象征义。最典型的是《长明灯》中的“社庙”,表面上指的是吉光屯的土地庙,实质上却象征着整个华夏,象征华夏民族传统的意识、观念、政治、文化。另外,祥林嫂捐门槛的“土地庙”,阿Q栖身的“土谷祠”也不无类似的象征义。“社戏”的“社”的用法当与《长明灯》的“社庙”相同,象征中国。第五、“社戏”的戏场“赵庄”,也颇耐寻味。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的姓,不少地方被赋与了象征性,如“赵”、“钱”、“华”、“夏”、“孔” 、“鲁” 等,而尤其引入注目的是“百家姓”之首的“赵”。“狂人日记”中那险恶的狗是“赵家的”,这“赵家”显然象征中国的治人阶层;《阿Q正传》中竟有三个治人者姓赵,连阿Q也一 度自诩姓“赵”,结果是讨了赵太爷的几个嘴巴。因此,这“赵庄”即“赵家庄”的“赵”字也应该是“中国”的象征。这一象征无疑也是“社戏”的“社”兼用了象征的旁证。第六、华夏众生对“社”的信奉、尊崇、敬畏、祭祈、酬赛,是其意识信仰的集中表现,也是其迷信、愚昧、奴隶主义和愚顽、奸诈及王道、霸道的戏剧性会演。在这“社”里,人们懵懵懂懂、昏昏沉沉、虽活犹死,这“社”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人们的灵性在其中不断地被毁灭。争“社”、抢“社”、兴“社”、灭“社”,打打杀杀,“社”是 战场;弱肉强食,尊吃卑,贵吃贱,长吃幼……“社”是生灵的屠场和人肉的筵宴。令人“十分扫兴”的,令人“头昏脑眩”、“毛骨悚然”,毁灭着人的灵性,使人难以生存,这就是“社戏”中的“社”,这便是《社戏》中的“社戏”的深层含义。

参考资料:www.baidu.com

第3个回答  2006-10-24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第4个回答  2006-10-15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第5个回答  2019-11-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