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的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
因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认识,即它们的治所就叫邺城,又因古邺城已不复存在,特别是邺县移治安阳后,安阳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邺城。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都是指的安阳城,如李白《邺中赠王大》中的“邺中”及杜甫《石壕吏》诗中“三男邺城戍”等。
唐代常常把兵士戍守的大范围边疆地区叫做“军” ,戍守的小范围边疆地区叫做“守捉”或“镇”。安史之乱后,内地各州纷纷效仿边疆设置军和镇,戍守要地。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薛嵩成为相州刺史,兼相州、卫州等六州节度使,总揽六州军事。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薛嵩被封为高平郡王,他的军队被称为昭义军,昭义军最初戍守相州城。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昭义军转戍磁州。从此,相州与昭义军脱离。
五代后梁初,相州隶属天雄军节度使管理。据《旧五代史·末帝纪》记载,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在相州城设置昭德军,任命宣徽使张筠为节度使,辖相、卫、澶三州。后梁末期,张筠放弃相州,昭德军遂撤销。后唐灭掉后梁之后,相州又重归天雄军节度使。《资治通鉴·后晋纪》记载,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相州城设置彰德军节度使,把澶、卫两州作为属郡,彰德一名开始出现。后汉、后周和前朝的设置一样。北宋依照旧制也在相州设置彰德军,隶属河北西路。宋景德三年(1006年),增筑安阳城(包括今安阳城和北魏天兴元年之安阳城)周长19里。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相州被金军攻陷。公元1129年,金政府在相州设置彰德军。《金史·地理志》记载,公元1192年,金政府把相州升为府,用军名给它命名,取名彰德府,隶属河北西路,下辖安阳、汤阴、临漳三县和林州。这就是彰德府产生的经过。
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彰德府城被蒙古军队攻陷。元朝时把彰德府改为彰德路,隶属中书省,下辖安阳、临漳、汤阴、辅岩等县。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政府撤销辅岩县,把它划入安阳县。明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安阳、汤阴、临漳等县和磁州。清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省,最初辖区同明朝一样。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把直隶省大名府所辖的内黄县划入彰德府。清末,彰德府共辖安阳、汤阴、临漳、武安、磁县、林县、内黄等七县。
现今的安阳城为明彰德府城,呈方形,周长9里113步,裁得原宋安阳城之半。墙高2.5丈,厚2丈,外砖内土。有四门:东曰“永和”,西曰“大定”,南曰“镇远”,北曰“拱辰”,门上各建有楼,又建4个角楼,40个敌楼, 63个警铺。城外周围有护城河,阔10丈,水深2丈。城中央建雄伟壮观的三重檐鼓楼,北大街中段建钟楼。城内街道90多条,主街道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东西大街,全长1657米,南北大街,全长1548米。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有9府18巷72胡同之说。
中华民国成立后,撤销安阳县,把其辖区划归彰德府。1913年,撤销彰德府,暂时把府直辖地改为彰德县。不久,正式定名为安阳县,隶属河南省河北道。1937年11月4日,安阳城被日军攻占,日伪政权把安阳县改称为彰德县,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9月以后,彰德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就不复存在了,但提起彰德府,现在安阳市和武安市、涉县的许多老人仍然觉得很亲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