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有哪些特点 请举一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 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 形式. 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 氛与格调.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 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 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 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 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 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 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 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 "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 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 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 单从词性、 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或单边集句.如: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
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称为集句联.
( 三 )
在着重介绍了对联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后,接下来谈谈对联分类的问题.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
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 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庄严的.当然,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 看成名胜联.
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 联、 集句联、谐趣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