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发展目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误区 目前,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功能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结果人为地窄化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若不及时澄清,我国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德育途径论。该观点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德育的一种途径。

诚然,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某些心理发展水平密切联系,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无论从问题的特质、内容、还是从产生源上看都不是一类问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其发展中伴生的个人问题,较少直接涉及与社会规范关联的道德问题。

从功能看,心理健康教育应促进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中包括德育目标的实现,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看作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途径,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心理障碍矫正论。

这种观点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作用就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等心理问题。不错,心理问题的消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其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防范性教育,而应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 3.人格补救论。

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人格有缺陷学生的一种心理补救,目标是使这类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之功能,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针对少数有人格缺失的学生,而应促进全体学生人格的完善。

同时,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也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它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生理素质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长发育的条件,科学文化素质主要靠学校文化科学教育(智育),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学校德育和社会教化的任务。心理素质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呢?这是传统教育中没有回答的问题。

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心理素质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它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者应首先弄清什么是心理素质,学生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要弄清心理素质的涵义,首先得弄清素质概念。

现在研究者对素质概念的认识不再囿于某一学科范畴,素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一般认为,素质既包括了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着后天习得的素养,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和成熟,并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而形成或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具有发展潜在性的品质。

这种品质具有基本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功能衍生性和发展潜在性等基本特征。个体的良好素质不但应具备素质的基本特征,而且各种素质之间应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居于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之间,它既制约这两种素质的形成,又反映这两种素质的发展水平,起中介作用。 我们将心理素质的基本涵义概括为: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 *** 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这个表述体现了心理素质形成的生理、心理和外部条件,概括了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基本性、衍生性和整合性等基本特征,表明了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同构的自组织系统。心理素质这个自组织系统是由哪些维度构成的呢?我们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具体化为22种成分。

在心理素质结构中,各维度的作用是不同的。认知维度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是心理素质最基本的成份,包括一般认知和元认知两个亚维度。

个性维度是指人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活动中的个性心理表现,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分。适应性维度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

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个体适应—发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1.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的这样一种有利于正常成长的态势之中,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且可塑性大,及时给予心理指导或训练,有利于开发其智慧。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培养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身心健康的目标怎么写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即是使教育对象知识、观念、行为改变的统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目的: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手段:*语言教育方法: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小组座谈。

*文字教育方法:卫生标语;卫生传单;卫生小册子;折页;卫生报刊;卫生墙报;卫生专栏;卫生宣传画。*形象化教育方法:图片、照片、标本、模型、示范、演示等。

*电化教育方法:广播、投影、录像带、VCD等。效果评价:*近期效果评价:主要是对知识、信念态度的变化进行评估。

主要指标有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平均分数、健康信念形成率等。*中期效果评价:主要是指目标人群的行为改变,评价的指标为:健康行为形成率、行为改变率等。

*远期效果评价:是对健康教育项目计划实施后产生的远期效应进行评价。包括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

主要评价指标有:生理指标、心理指标(人格测量指标、智力测验指标、症状自评量表)、疾病与死亡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等)、生活质量指数(生活质量指数、ASHA指数、功能状态量、生活质量量表等)。健康传播技巧:*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

这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标语、板报、宣传单张、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向社会人群传播信息的过程。

*组织传播:是指通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而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这是人类进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目标包括
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功能是发展性功能,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发展,从而发展自我,成就自我,使自己的人生体现新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个功能是预防性功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心理状态与身心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心理素质,自觉调整心理状态,增强免疫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心理预防的目的。第三个功能是弥补性功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出现了心理问题、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就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健康观念,克服心理缺陷和消极心理,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起到心理弥补的效果。
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有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的、心智的和社会道德的完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 。

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有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的、心智的和社会道德的完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WHO曾对心理健康作了一个定义: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可见,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各方面都良好的状态。那麽对于心理健康,又有一个什麽样的标准呢?到目前为止,心理活动正常与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判断标准。

国内外心理学家,从不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 1、社会适应良好 2、性格健全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 5、反应良好 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7、注意力集中 8、思维健全 9、情绪稳定协调 10、心理防卫功能良好 二、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最要的标志之一。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情绪健康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行为协调标准,是指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表现在意识与行为一致,言行一致,即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 5.人际关系适应。

个人能正确对待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际关系适应,对人的心身健康适应起很大作用。

人际关系协调,达到了心理适应,使人产生安全感,舒适感,满意感,情绪安定,有益于心身健康。 6、行为反应适度。

行为反应适度,指对剌激有相应的反应,不过敏,不迟钝。 7、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标准。

心理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活动特点与其年龄的心理特征基本是相符合的,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8、“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相符。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即是说,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认席子识、控制、评价和自我培养、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等。 三、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999第四届中日专家"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上,近百名中国专家和近40名日本专家云集申城,展望了21世纪的儿童心理健康,就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需要,提出了几条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 1.经常保持愉快心情,有幸福感; 2.符合年龄特点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3.具有健全的人格,富有和谐的思想和习惯; 4.恰当的自我控制,行为符合常规和年龄; 5.能适应环境,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6.乐于交往,易相处,能得到社会的公认; 7.身体健康,智力正常; 8.能根据自身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及价值取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日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提出四条幼儿园健康领域总目标,即: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具体表述如下:

小班:

1.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洗手、刷牙的基本方法;学习穿脱衣服;会使用手帕或纸巾;养成坐、站、行、睡的正确姿势;能及时排便;有良好的作息习惯。

2.进誓时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独立进誓;认识最常见的食物,爱吃各种食物,主动饮水。

3.了解身体的外形结构,认识并学习保护五官;能积极配合疾病预防与治疗。

4.知道过马路、乘坐交通工具、玩大型运动器械时要注意安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

5.知道自己的性别。

中班:

1.初步学会穿脱衣服、整理衣服;学习整理恬动用具,能保持玩具清洁;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结合品尝经验,进一步认识各类常见食物,爱吃各类食物的同时,懂得要科学合理地进食,逐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逐步形成接受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处理常见外伤的最简单的方法,知道快乐有益于健康。

4.认识有关安全标志,能够在成人提醒下遵守交通规则;不接触危险物品;遇到危险时能告诉成人,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5.愿与父母分床而眠。

大班:

1.保持个人卫生,关心周围环境的卫生;进一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初步理解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身体需要各种营养;会使用筷子;进一步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

3.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重要功能,并懂得简单的保护方法;了解有关预防龋齿及换牙的知识;注意用眼卫生。

4.初步了解应付意外事故(如火灾、雷击、地震、台风等)的常识,具有粗浅的求生技能。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 -----
C、保持人格完整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扩展资料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