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连环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3
1932年3月18日,救国军(司令王德林)来到了镜泊湖南头地区的阵地。根据作战预案,补充团为主攻部队,埋伏在“墙缝”狭道左侧的崇山密林之中;姚振山团卫队连连长带全连潜伏于狭道出口;王德林率领一个营从敌左侧绕袭敌之后路;独立营营长戴凤令带兵两连,伏于石塘附近从右翼支援补充团;2营8连连长卓景福带全连伏于滴答嘴子一带,从左翼支援补充团,以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同时,炮兵营景瑞山部在小山嘴子设炮兵阵地,掩护各路军队出击。

部队按部署先后都进入了伏击阵地。身临前线阵地指挥的李延禄(救国军补充团团长后任抗联第四军军长),望着“墙缝”一带的地形,心里隐隐地生出一些担忧。

“墙缝”地势险要,蜿蜒2.5公里长的山崖上,岩石林立,光秃秃的没有一点儿树木和野草。山崖下就紧临镜泊湖,靠近山根有条由敦化通往宁安的通商古道。这里也是日军入侵宁安的必经之路。补充团的伏击阵地,就设在临大道的山崖旁边。挖不成战壕,700名战士就依仗大块的岩石作掩护。

战士们三五成伙地潜伏扼守。只要是有大块卧牛石或是巨大的马头石的地方,背后就有黑洞洞的枪口瞄准路上。山崖对面,可以望见牡丹江上源的支流。这时,冰雪刚将融解,青草还没发芽。望过去,直到对面的山上,都是乌黑一片。那边的山脚下,也有一条大道,若是敌军选择那条道走,自然会安安稳稳通过,因为那里没有可以隐蔽的伏击阵地。

但是,敌寇要走那条道,需要绕远,需要渡江,一般来说,他们是不会作那样过于慎重的选择的。因此,由于环境生疏,不摸底细,会直接顺路北上,进入救国军伏击圈的,李延禄在心里暗暗地这样盘算着。但是如果敌寇从瓦房店渡江绕道走,那么补充团在“墙缝”打伏击的计划就会彻底落空。因此,在没有获得敌寇大军从瓦房店直接奔“墙缝”北开的情报,李延禄的心情就不能完全安定下来。

李延禄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一位镜泊湖的爱国猎人用他的生命消解了李延禄心中的担忧。3月18日拂晓,敌小川松本大尉带领的日伪军,以伪军曲团李营为先头部队,经官地向石塘开进。这时,镜泊湖山区的爱国志士陈文起(后被日军杀害)假装为日伪军带路,将敌人引诱到伏击地区。就这样,日寇天野部队以陈文起为向导,从瓦房店连夜出发。

3月20日凌晨,陈文起将上田支队千余人,连同后面的辎重部队,全部引进了“墙缝”伏击阵地。

3月20日拂晓,在依稀可辨的黎明光亮中,补充团的阵地上一片寂静,李延禄从指挥所的山头上望出去,山崖入口处的大道上,依然是空无人影。但所有埋伏在巨石背后的战士们,都已隐隐听见日本军队那种特有的军靴拖踏声。从这些杂乱的步伐声中,他们可以听出来敌寇的骄狂无备。敌人隆隆的车声和马匹的嘶鸣声,也从远方传来。很快,李延禄用望远镜看见日寇军队那由红肩章、刺刀和扛枪的臂膀所组成的行列了。埋伏在沿途的救国军将士刚听到声响,立即各就各位,静候着日军大队的到来。

当日伪军行进到滴答嘴子,预先埋伏在那里的救国军卓景福连按既定计划,将其全部放过。当陈文起将日伪军全部引入“墙缝”一带的救国军补充团伏击区内时,李延禄命令开火,连长史忠恒打响了伏击战的第一枪。接着,埋伏在两公里多长阵地内的救国军官兵一跃而起、向猝不及防的敌人猛烈射击。顿时,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骄狂无备的日伪军东撞西窜,慌做一团。

随着手榴弹的落下,到处是爆炸声、日军零乱奔跑的脚步声和敌人临死时瞬间的惨叫声。还似乎有日寇指挥官的命令声,带着一种意外的惊慌和恐怖。

补充团依崖猛攻、猛打的700名战士,往外抛手榴弹。在山崖入口处的开阔地上,敌寇同样的尸体狼藉,芦草叶子上,血迹斑斑。日本军帽和倒下的马匹以及枪支,到处都是。从望远镜里可以看见,大车底下还有日军的机关枪手匍匐着向救国军的阵地盲目射击。并且,不知道从哪里响起大炮声,自然,炮弹都呼啸着掠过救国军战士的头顶,打到山背后去了。

这时候,补充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只要在这些岩石的空隙间,有日军的小股部队冲锋,企图向崖上攀登,救国军的手榴弹就纷纷向那里集中投去,因之,敌兵的尸体和伤员,都在那里积压成堆。

激战2小时,日军发起四次冲锋,但均被补充团战士击退。战斗到下午2时,终因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日军停止了进攻。小川松本指挥残余日军迅速后退,救国军马桂林连奉命勇猛追击;预先埋伏的救国军戴凤令、卓景福两部又于途中夹击,小川被击毙。

这时,日军铃木旅团长已得到前方战败的消息,他传令伪军曲宝市团长,在官地附近收拢残部,准备反扑。救国军伏击部队因驻守在西山岭的戴凤令营已撤出战斗,李延禄也率部撤离了战场。

这次“墙缝”伏击战,补充团大胜。李延禄派人打扫战场,发现了日军的三个集体火葬点。此战共毙敌小川大尉以下120名,缴获给养车17辆、辎重车25辆;此外,还有一大堆遭焚的枪支残件,以及被日军埋藏好的完整枪支二千多枝。这些枪支和残件经过修理后,全部用来装备新成立的救国军补充第2团。救国军一战得枪二千多枝,军威大震。救国军在作战中阵亡连长以下军官3名、士兵4名,负伤9名。

日军天野部队于3月20日在南湖头的“墙缝”战斗中受挫后,其余部离开南湖头,绕道向宁安方向败退。

李延禄和作战参谋李延平、连长史忠恒两人商量后,一致决定穷追敌寇,在敌人的前头再次截住他们,予以打击。

那么,在哪里能够截住天野部队呢?李延禄和李延平等人又开始了算计。他们经过分析,料定天野在地势险要的“墙缝”处吃了大亏,要退向宁安县城,绝不再敢走镜泊湖边“墙缝”中的古道,只能绕过镜泊湖,再过松乙沟向宁安退去。

松乙沟这里虽不如“墙缝”险要,但因群山环绕,中间是一葫芦式的峡谷,遍地草木丛生。它没有林立的山峰、悬崖和岩石,却是一个实施火攻的好地方。只要划根火柴,就像当年诸葛亮火烧葫芦峪似的,定会把天野的全部残兵败将火葬在那里。

李延禄当机立断,决定在松乙沟再次伏击天野部队。事不宜迟,兵贵神速。李延禄带领部队稍事休息后,便立即命令史忠恒在队伍里挑选熟悉松乙沟地形的战士做向导,由补充团1营营长崔永贤和作战参谋李延平两人指挥。这两人率领500名战士,每人增拨5枚手榴弹,并另发一盒火柴,在松乙沟的前、后路口堆上树枝干柴,静候日军的到来。三天后,松乙沟火烧天野部队的战斗打响了!

受到惨重打击的天野部队,果然离开南湖头,绕过镜泊湖,绕道松乙沟,经东京城向宁安方向退去。天野部队一路上如惊弓之鸟,不敢贸然前进,时走时停,极为惊慌,本是两天可以到达的路程,他们却走了三天才进入松乙沟。

天野暗喜,部队终于绕过了那些令“大日本皇军”吃够苦头的林立的山峰、悬崖、巨岩,他不由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却没想到,在远山环绕的松乙沟那草木丛生的空地周围,补充团的500名战士,已在那里露宿了两天,怀着急切的心情“盼望”着天野他们的到来。

此时正值阳春三月,草木易燃,是个火攻天野的好日子战士们等了三天,终于把敌人给“盼”来了。

当天野所率领的3000残兵全部进入补充团设计的伏击圈之后,李延平一声信号枪响,四围战士就纵起火来。南风又猛,一时乌烟弥漫敌我双方隔着烟雾射击。补充团的500战士,在南、北两个堵塞口之外阻击。烟雾中人喊马嘶,乱成一团。风大火急,日本兵身上背的弹药来不及解开,就纷纷爆炸了。

敌酋天野少将,开始是命令突围回窜,但回窜时迎面扑来烈火,他又急忙命令掉过头来往前冲。但3000人马这时已经集结成一团,道路阻塞不通了。后来,天野少将突然转到上风头,在烟火包围的圈子里放起火来,预先烧出一小块空地。在这些零零碎碎的三五处被烧光的空地上,日军匍匐倒卧,躲避火焰扑来,最后只剩下四百来人和十几头驮炮的马匹得以死里逃生。

当时,松乙沟已经全部在乌黑的烟云笼罩之下,两三公里之外的村庄,都能看到冲天的浓烟。实际上,那片大火一直烧到第二天还没有熄灭。这次战斗,救国军几乎不费一枪一弹,就烧死、烧伤日军数百人,缴获战利品甚多。

敌寇天野率领那四百多残兵逃到宁安城,军容极为狼狈。据宁安县1959年3月所作的抗日史料调查《关家小铺战斗简况》所记:天野率领的四百余人部队开到宁安具城之后,驻所营前,就用装沙土的麻袋搭起堡垒和战堑来,可见敌人内心还极紧张。他们每天排着大队,扛着太阳旗,夜出西门,晨进东门,故作增援声势,迷惑群众。

3月23日拂晓,天野旅团残部及其驮炮的马匹从宁安县城出发,向海林县城退去。路经关家小铺时,他们又遭到救国军的伏击。

关家小铺是高岭子、宁安至海林车站必经的公路,南距宁安十五六公里,北至海林车站十余公里。东、西两山相夹,山崖陡立。两山中各有沟壑,形成左、右两翼,是掩护部队的好屏障。

救国军便选择了这个地方伏击天野旅团残部。参加关家小铺伏击战的部队,是从驻防绥芬河的第21旅张振邦第660团各营中临时选拔出来的,以张宪廷的8连为骨干,还从五虎林调来补充团的2个连兵力,此外9连也参加了战斗,共五百余人,组成了两个战斗队。

8连连长张宪廷,是东北讲武堂毕业的年轻爱国军官。张宪廷指挥的8连埋伏在主力阵地窝狼圈,9连与补充连埋伏在东、西两座山头上,从五虎林调来的2个连驻在沙虎,均作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日寇走出宁安县城后,均换上了伪军的灰布军装,想以此迷惑抗日救国军。6时许,日军及二三十辆辎重车从沟口外的公路上进入抗日军伏击圈内。

伏击战还未打响,日军突然发觉又中埋伏,于是疯狂地向第21旅第660团张宪廷连据守的窝狼圈进攻。由于敌人是有计划、有掩护的撤退,并占据了有利地形,加上其装备精良,敌我双方态势已发生变化,原定的伏击计划已难于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是硬打还是转移,指挥官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时,以英勇善战得号“赵子龙”的张宪廷挺身而出,他说:“我们不能动摇,指挥部已经调五虎林的部队前来增援,他们驻在沙虎,听到枪响就会过来。再说,东、西两翼还有我们9连和补充连隐蔽着。打起来之后,还可以内外夹攻,不打对不起咱们的东北父老,以后在抗日救国军面前也不好抬头。”说罢,他向日军打响了第一枪,伏击战也随之转为阵地战。

日军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形,疯狂地向救国军攻击,救国军各部英勇作战,接连打退敌人三次冲锋。激战从早晨开始,一直打到午后2时。

这时西山葡萄沟一带已完全被日军占领,救国军伤亡很重。张宪廷在身负重伤后,仍旧组织起28人,上起刺刀与敌进行肉搏。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日军西山阵地后面突然响起了救国军的冲锋号。原来,救国军的补充团已从五虎林方面赶来,在敌人占领的西山顶上展开激战,大刀队冲入敌群,一阵猛杀猛砍。日军抱头鼠窜,不得不边打边向海林车站方向溃去。

关家小铺战斗中,救国军击毙日军二十余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救国军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作战,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自身伤亡人数高出日军伤亡数字4倍之多。

日军退走后,李延禄立即赶到海林车站,秘密联络了地下党领导下的铁路游击队,在高岭一带的盘山道设下埋伏,并拔掉铁轨上的道钉,拆断铁轨,截住了这列逃往哈尔滨的日军军车。

26日,天野部队所乘列车行至高岭子转弯处,铁路工人游击队立即集中火力向敌军车进行猛烈射击。日军顿时车翻人亡,死伤二百多人,损失惨重,敌酋天野少将也被击毙。至此,天野少将带来“围剿”抗日救国军的“万人大军”,仅剩千余人狼狈逃回,其余的均被歼灭。

“墙缝”伏击战、松乙沟火烧日军、关家小铺阻击战、高岭伏击战等一系列战斗,前后经过14天的时间,包括四次大的战斗,歼灭了骄横日军天野旅团大部兵力,缴获许多枪支弹药,给日寇对吉东地区的大规模“围剿”以沉重打击,这就是救国军发动的轰动一时的镜泊湖连环战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