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声律启蒙《第二十三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水煮声律启蒙《第二十三章》

云对雨,水对泥,白璧对玄圭。献瓜对投李,禁鼓对征鼙。徐稚榻,鲁班梯,凤翥对鸾栖。有官清似水,无客醉如泥。截发惟闻陶侃母,断机只有乐羊妻。秋望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老规矩,读三遍)

上一章老高推荐过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当时没想到这一章也用得上。《采薇》说的是两个文科男的矫情,《非攻》讲的是两个理工男的严谨。

理工男A叫墨翟,也就是墨子。说墨子是理科男,估计会有很多文科男表示不服。好多人知道墨子,都是因为他那伟大的思想。这两年我们开了很多会,要解决“四风”问题,这“四风”分别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老高看来,所谓“反四风”基本上是墨子思想的重述。墨子作为短衣草鞋帮(墨家)的老大(矩子),带领门徒以兼爱非攻为美、以吃苦节用为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用黑社会的组织模式做了很多红十字会应该做的事。每当读到墨子的事迹,老高每每感慨“世无墨子遂使郭明义成名”。

当然了,春秋战国是思想家的黄金时代。如果搞一季“我是思想家”的比赛,墨子胜算不大。毕竟他的墨鱼粉绝大多数都买不起门票,当不上大众听审。但如果他去参加当季“大周好科学”,仅凭“小孔成像”和“景(影)不徙”两项研究成果,就基本可以内定冠军了。一个理工男玩跨界,写点文字表达些思想不是什么难事,比如老高心中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刘慈欣,学的就是水电。而一个文科男跨界搞自然科学,鼓捣出来的基本都是奇葩,比如柯云路的《发现黄帝内经》。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老高更愿意把墨子归类为理工男。

理工男B叫公输盘或者公输般,都没什么印象?好吧,我们说他的微信昵称。因为他是鲁国人,“般”和“班”在古时又可以通用,所以大家都叫他鲁班。他是土木工匠共同的祖师爷,时至今日,建筑行业的最高荣誉还叫鲁班奖。和墨子的文理双修不同,鲁班是典型的理工男,更准确地说是工科男。传说锯子、曲尺、墨斗、石墨、雨伞这些东西都是鲁班发明的,可惜那个时候没有专利概念,搞这些民用发明没什么效益。于是鲁班把精力转移到军用发明上,他从楚王那里申请到一大笔项目经费,为楚王造了一个攻城利器,云梯,也就是鲁班梯。楚王为了在实战中演习一下云梯的功用,决定找一个小国家打击一下,他选中了宋国。

墨子的国籍有争议,通说是鲁国人,但有颗宋国心。于是,一个鲁国人,为了宋国人民的安危,不远万里,来到楚国,找到了他的老乡鲁班。老乡见老乡,即没有泪汪汪,也没有开一枪,而是在楚王宫里玩了一局BOTA(刀塔),那时候还没有计算机,所以这局BOTA更像是一场桌游。墨子用衣带弯成弧形,向着鲁班,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算是英雄和道具。墨子和鲁班各自操纵木片,是回合制还是即时战略老高并不清楚,只知道鲁班用了九种战术,始终攻不进墨子的城。于是楚王果断地放弃了这次军事行动,得罪一个弱小的国家无所谓,得罪一个强大的极端组织犯不上。

当然,鲁班表示不服,事后他给墨子展示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一只竹木鹊,打开机关可以在天上飞三日不落。但墨子不屑一顾,“这个飞鹊,还不如木匠做的车轮,三寸之木可以承载五十石的重量。有利于人民的才是巧,无利于人民的就是拙。”我们姑且不论这段故事的真假,但两千年后的历史告诉我们,鲁班做的这个鸟其实是有用的,而墨子的思想其实没什么鸟用。

墨子和鲁班的这些事儿主要都是墨子门徒记录的,他们这些理工男在中国正史中的痕迹寥若晨星,即使墨子这样的超级双修男,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只有24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后面11个字很啰嗦,意思就是生卒年不详。

普遍认为墨子和鲁班都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春秋和战国是人为区分的,我们有必要科普一下区分的依据。还记得第十章中把智伯的头盖骨当酒壶用的赵襄子吗?没错,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就是“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了韩赵魏三国的合法地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际形势重新洗牌了。在这之前,鲁国史官对国际新闻做了连续的报导,分春夏秋冬进行记录,我们就称之为春秋。在这之后,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连年战争,我们就称之为战国。

一听说战国开始了,魏国就发动了对中山国的战争。魏国统帅叫做乐羊,乐羊有一个软肋,他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果不其然,中山国君杀了乐舒,还煮成肉羹送给他。没想到乐羊一口气全给喝了,然后攻占了中山国。

而在《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了一位奇女子叫乐羊子妻。话说有一次乐羊子捡了块金子回家交给妻子,乐羊子妻说了一句名言: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让乐羊子把金子扔了。还有一次乐羊子在读书期间请假回家看望妻子,乐羊子妻则操起剪刀剪断了正在编织的布,告诫乐羊子“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断机只有乐羊妻说的就是这个事儿,当然其实断机的还有个孟母。《红楼梦》中薛宝钗、林黛玉合用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前句就是用的这个典。

后来明人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为了热闹,把乐羊和乐羊子合二为一,但老高怎么也不相信那个对妻子超体贴的乐羊子会吃儿子的肉。乐羊子妻是不是乐羊的老婆我们姑且不论,他倒是有一个有名的后人,就是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他的事迹就不讲了,但我们从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来看,这是一个和管仲、诸葛亮相同级别的大咖。

说到诸葛亮,我们再聊聊《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第一章中有一个不起眼的人物,陈蕃。陈蕃在担任豫章太守时,十分欣赏名士徐稺(稚)徐孺子,从不在家接待宾客的他专为徐稺特设了一个榻,徐稺走后就悬挂起来。这个榻就叫徐稚榻或者陈蕃榻,前者说的是使用权,后者说的是所有权。《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就把这个关系说的很清楚。

公元168年,陈蕃辅佐汉灵帝登基后不久,被宦官害死了。徐稺也死于那一年。当时,曹操14岁,刘备8岁,而我们第十一章讲过的三国最后一位名将羊祜要53年之后才会出生。

羊祜在主政荆州时有一位参军叫做刘弘,后来他也当上了荆州刺史。有一次刘弘对一个年轻人说:“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说人话就是“我看好你呦!” 这个年青人就是后来的荆州刺史陶侃,我们之前讲过“曾三颜四,禹寸陶分”,这里的“陶”说的就是陶侃。陶侃为官清廉,招待客人要母亲买头发。截发惟闻陶侃母就是说这个。陶侃是古人圈里不算太有名,但和乐羊有后人乐毅一样,陶侃也有一位很有名的后人,他就是下一章的男主,陶渊明。

作为预热,先上一首陶渊明的《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谨以最后两句送给周二晚间战平香港的中国男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