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项链》 谈谈你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这样的判断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相比之下,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流传世间已百余年,至今仍脍炙人口,倍受青睐。人们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往往把她看成一个虚荣心强、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把她丢失项链后十年还债的辛苦看作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
爱慕虚荣,满足虚荣,从积极意义上讲,是对现实不满足而引发的。玛蒂尔德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女子”,因为“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后来只能“将就”着“和教育部一个小科员结了婚。”所以她对现实状况不满意,也是情有可原的。由不满而生出的对改变的渴求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种。玛蒂尔德因为“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她觉得不幸”;为没能过着“高雅而奢侈的生活”而不断地感到痛苦;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暗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简陋而苦恼”。回到我们现实中来,这种不安分的心态,这种追求更美好的东西的心理,又有什么过错呢?穷人想幸福,女人爱漂亮。身为女人,谁不渴望能打扮得光鲜亮丽,出入各种高档场合,得到众人的爱慕,过着优雅的生活呢?热爱生活、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阶级的人最自然最正当的事。所以,玛蒂尔德的想法和追求实在不算过分,这也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大众心理,一种最能体现人生的原始的物质追求。
玛蒂尔德也许曾经虚荣,但绝不虚伪!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她没有出卖人格去达成自己的愿望。
  在莫泊桑笔下,玛蒂尔德美丽动人,充满了幻想而无所事事。评论者们或许正是以玛蒂尔德的幻想为依据,说她如何爱慕虚荣,如何梦想过上上流社会的豪华生活。正因如此,她才有在舞会上出尽风头的欲望,才有丢失项链的不幸和赔项链的辛酸。不错,玛蒂尔德是成天幻想着美好的生活。看到自己的小女仆,心里就会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看望自己有钱的女朋友回来,就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但她从没有因为自己的梦想没得到实现和满足而做出有损于自己或别人的事情来。要知道,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女人可以做“玩物”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的年轻美貌就是“资本”。像莫泊桑另一篇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朗丹太太,就是一个以美貌为资本达到目的的典型人物。朗丹太太沉迷于看戏,并且喜爱珠宝。她利用看戏为名,与有钱人私通,靠出卖灵肉去追求享乐和财富,完全堕落成了一个娼妇。爱美本是人之常情,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出卖灵魂,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便是大错特错的。玛蒂尔德不同于像朗丹太太那样的靠出卖尊严获取财富的可怜虫。丢失项链前,她参加舞会是部长对她丈夫路瓦栽的邀请,衣服项链都取之有道,舞会上她尽情欢乐,并没有非分之举。在那个充斥着拜金主义的社会中,玛蒂尔德保持着诚实的品质和清白的行为。即使在项链丢失后,面临着巨大的债务时,玛蒂尔德也没有想过要出卖自己的人格换取金钱来偿还债务。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按照小说中所说的,玛蒂尔德也是一个天生丽质的漂亮姑娘,凭她的美貌,凭她在舞会上能引起部长的注意的机遇,她完全有机会攀上一个有钱人而隐秘地得到一大笔钱,不用去为生活忧愁。但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坚定地说:“要还!”并和丈夫一起为还债辛勤地工作。她对朋友没有赖帐,也没有出卖人格和尊严去偿还债务。她在那污浊、虚假、拜金的丑恶社会难能可贵地保持着一颗金子般的纯洁心灵,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一个充满幻想的女人,只要她不甘堕落,一样有承担的勇气和力量!
苦难是对一个人最彻底的考验。当玛蒂尔德面对着决定她后半生命运的重大人生变故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天真纯洁,曾整日幻想的小女人,其实有着坚强的灵魂和惊人的勇气。
  丢失项链之后,玛蒂尔德在沉重的打击面前,没有犹豫,而是迅速地回到了现实,毅然地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这种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命运的勇气,不得不让人佩服。不是异常要强、坚韧和有着坚强的灵魂、强烈的责任心的人,恐怕是早就跪倒在命运的无情镇压下求饶了。试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受到一点点挫折和创伤就心灰意冷。因为失恋便绝望自杀者有之,因为遇到困难而失望崩溃者有之,因为受了几句批评便轻易放弃者亦有之,更不用说去面对像玛蒂尔德这样突如其来足以改变其一生命运的遭遇了。作者对女主人公这种勇于承担的气魂也是充满了激赏的,他在小说中是这么说的:“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地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这字里行间无不传达了莫泊桑那种情不自禁的赞赏之情!
  决定了承担责任之后,玛蒂尔德便开始了她漫长又辛酸的还债之路。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包揽了“家里一切粗笨活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她甚至到到店铺里与店主人讨价还价,在别人的嘲骂中“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约她那艰难的钱。”这样的生活她整整过了十年!她也有留念美好时光的时候,“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令人倾倒啊!”但她只把这美丽的回忆藏于心底,始终没有在还债之路上动摇和退却过。她并不沉缅于往事,她在和命运抗争时是一个真真实实,令人佩服的实干派!她以坚强的意志,以实实在在的行动,顶住了命运的捉弄。
  十年的艰苦劳作,使玛蒂尔德青春不再,她变得苍老了。原先高贵美丽的她变成了胡乱地挽着头发,歪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的粗俗妇人,这样的变化,使得她的好友佛莱思节夫人在公园遇到她时,“一点儿也不认识她了”。但玛蒂尔德看到依然高贵的佛莱思节夫人时,坦然并主动上前去和她打了招呼,告诉她事情的真相。在玛蒂尔德尚是个美丽动人的女子的时候,看望她的这位女朋友回来总要哭上好几天。当她变成穿着简陋的粗俗妇女时,为什么反而如此的坦然了呢?她不是应该自卑和妒忌吗?不错,十年辛劳虽然把玛蒂尔德的昔日风采给磨走了,但她的心灵却因此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可以说这时的玛蒂尔德不仅没有丝毫的虚荣,也没有丝毫的自卑,而是一位经过十年辛劳荡涤,心灵得到了净化的朴实的妇人。“她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是露出了微笑。”是的,这笑是自信与骄傲的表现。她自信,因为她内心得到了充实;她骄傲,因为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面对依然如昔的好朋友,玛蒂尔德不再自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2-14
她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她为此也付出了十年艰辛的惨痛代价,但是可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谈论,小说的主题从来都是在批判法国社会的同时,对马蒂尔德持以批评的态度。
第3个回答  2015-12-14
可怜的玛蒂尔德在我续写的们的项链中死了,小女仆取代了她。追答

项链(续)
佛来思节太太意犹未尽,路瓦栽夫人早已晕倒在地,人事不知。
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回来了,路瓦栽先生上个月出差到勃雷大涅省筹办教育成果展,工作间隙,想到家里正缺人手,于是再次邀请了以前在家里帮工的小女仆,未曾想小女仆如今已是貌美如花,纯洁似玉的大姑娘,还没有恋爱呢。看到路瓦栽先生的到来,小女仆喜出望外,和路瓦栽先生聊起了十年来琐碎的乡间生活,路瓦栽先生静听安然,一一牢记于心。
路瓦栽先生公务繁忙,立马起身带着这个美丽姣艳的乡下姑娘一路风尘仆的登上了返回巴黎的高铁。
在皇宫街一家金店里,人们看到时有警察进进出出,忙个不停,据说是教育部秘书处处长路瓦栽先生的夫人被诈骗了一条名贵的项链,这条项链当时最少值四万法郎。十年来巴黎的金价如疯长的狗尾草居高不下,节节攀升,经专家评估,路瓦栽夫人的那条项链市值三十余万法郎,其至有个收藏家愿出四十二万法郎将其收藏,此案发生在十年前,至今迟迟未破。
香榭丽舍大医院的病床上一动不动的躺着形容枯槁的路瓦栽夫人,她的病情每况逾下,由惊悚而晕倒,后脑着地,脑血管破损严重,失血过多,抢救又不及时,日前院方已下了病危通知书,陪护她的是那个姣艳无比的乡下姑娘,路瓦栽先生称其名曰骆赛尔小姐。
据巴黎通讯社最新消息称,教育部在勃雷大涅省主办的教育成果展圆满结束,瓦尔栽先生回到了教育部秘书处。又一个好消息是关于项链的,香榭丽舍警署经过全力侦办,终于在法兰西银行金牌会员伏来仕洁的保险箱中找到了路瓦栽夫人历经十年辛苦换来的那条项链,原来,伏来仕洁与佛来思节是同一个人,即路瓦栽夫人的朋友佛来思节太太,此人目前涉嫌在十年前提供给路瓦栽夫人一条假项链而诈取其真项链的事实而遭警方讯问,所属项链已完好无损地物归原主,暂由骆赛尔小姐保管。
风光旖旎的赛纳河依旧流淌不息,河边散步的人成双成对。月光下,秘书处处长路瓦栽先生紧挽着骆赛尔小姐的胳膊轻轻松松的漫步在花草间,且时不时地回头瞧一瞧挂在骆赛尔小姐颈脖上的那串项链。
路瓦栽夫人终究没能醒来。姣艳无比的骆赛尔小姐简直就是路瓦栽夫人的完美化身,在路瓦栽先生看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