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我工作的小城居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中原地区,两汉文化发源地,颇有北方城市的气质,居民多性格耿直,粗犷豪爽,典型表现就是尚饮酒。小城流行一句话:麻雀都能喝四两。早先年,久居省城的上级单位到小城来检查工作,检查人员未来先怯,怕应付不了喝酒的场面。小城人也确实把客人喝多了作为招待好的判断标准,否则,总觉得没尽到地主之谊。

        小城尚饮的酒风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恐怕有千百年的传统了。著名的刘伶和嵇康就属于本地区人,他们是竹林七贤的主要成员,经常相聚竹林,饮酒纵歌谈玄学,酩酊大醉是常事。《晋书》记载:他们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相传隋末“斗酒学士”王绩,曾隐居在小城附近,以酒诗自娱,闲好种黍,自己配酒,后来在酿酒上造诣很深,并著文《酒谱》。小城旁边有一条河流叫濉水,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多次泛舟其上,诗酒盘桓,留下了“濉水清怜红鲤肥,相扶醉踏落花归”的佳句。史载,元明以后,小城当地酿酒作坊已有二三十家了,“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就是明末隐士任柔节对当地美酒的赞美。到清朝,据说酒坊已有七十二家了。清朝顺治年间,小城当地于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行“乡饮酒礼”,地方官员、乡里缙绅和各作坊主一起品尝各家带来的美酒,直率评议,鉴别优劣。“乡饮酒礼”一年两度,形成乡规,各酒坊相互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当地酿酒工艺水平。乾隆下江南,路过此地,御笔亲题“惠我南黎”四字,宿州牧张开士立碑刻于相山显通寺,事成后,他们曾在相山庙楼上饮酒赏雪,耳闻目睹酒乡声势与饮酒习俗后,挥笔作诗“雪霁冈峦人倚玉,岁逢萧鼓户飞觥”。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田劲松,了解当地的酿酒盛景后,写下了“七十二泉通大海,濉溪美酒仙窟来”的佳句。

  如今,在小城,三五好友相聚,一人五六两白酒的场面更随处可见。还没到下班时间,或者周末放假,同事朋友就开始相约,“晚上找个地方喝两杯?”,“有事啊?”,“没事,喝闲酒”。被约者无需多言,即刻心领神会,欣然前往。饭店不必太大,更不必豪华,街头小店即可。酒也不必太好,条件稍好的,五六十块一斤,便宜的也就一二十块一斤,品牌无所谓,白酒就行。更有甚者,小面馆里也能约两三个对脾气的,买点卤豆腐干、卤羊蹄、水煮花生米,凉拌个黄瓜,最多再炒个土豆丝,其中一位,带来一两瓶白酒,桌前落坐,对饮吹牛,山南海北、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地调侃。那一刻,天下都是他们的。兴致高时,还能“炸雷子”,或是搞个“小呲花”。白酒喝完了,再来几瓶啤酒“涮一涮”。喝到舌头短、头发晕、走路飘之际,大伙做鸟兽散,各回各家。

        我大学毕业就在小城工作生活,至今已二十余年。虽然我从小在皖西南长大,但性格却像个北方人,在小城,我算是如鱼得水,同事朋友很快就把我视为同类,喝酒也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刚来小城时间不长,有天中午,同办公室的两位同事喊来一位朋友,我们一行四人相约去喝酒。小城人嗜辣,我们就去单位对面小巷子里的一家叫老重庆的火锅店,随便找了张桌子坐下。吃的很简单,就是一份漂着红通通辣油的火锅,免费送十来个素菜。烧的是瓶装液化气,不像现在都是电磁炉。气罐就放在我们身边,蓝幽幽的火舌窜得多长,发出丝丝的声音,锅里红汤沸腾、香气袅袅,坐上高谈阔论、酣畅淋漓。我们四人中,我和一位同事喝白酒,另外两位要了一箱啤酒。白酒是火锅店老板自己泡制的药酒,没有牌子,至少得有五六十度吧,入嘴辛辣无比,一口咽下去,随着酒的流动,你能明显感觉到食道、肠胃,一路火辣辣地烧。也不用小杯,一人面前一个能盛半斤酒的大玻璃杯。就这样我们边喝边聊,那两位喝完了一箱啤酒,我和另一位一人喝了两杯白酒,算一算就是一人一斤。那应当是我人生第一次一顿喝一斤白酒。喝完酒,回到办公室睡了一下午。事后据说,除了睡觉,我没有明显的失态。幸运的是,那时没有禁酒令,劳动纪律管得也不严,领导们都不知道我们中午喝酒了。

        从那以后,我在单位喝酒就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随着时间推移,在客户、朋友圈子里,都知道我的酒量还可以。而且,我喝酒不偏科,啤酒、白酒都行,从不挑剔,别人喝啥我就喝啥。喝酒实在,算是酒风好的那一类,敬别人酒的时候,对方可能是半杯,我的杯子一定是满满的,一口下去,杯底基本不剩余酒,分酒器里斟的时候都是一样多,我却往往最先喝完。快或者慢,对我来说也不是个问题,我可以用小杯和别人慢慢品,也可以用大杯子喝快酒。

        后来,小城流行“炸雷子”,一口下去就得一二两,我也不怯。有一次,酒场上喝得正酣之时,遇到一位特别爱显摆的人,挑战和我喝酒,我们各持一瓶五年窖,四两的杯子倒满,那家伙得意洋洋地对我说,哥们,炸一个。开始他以为我不敢喝,谁知我端起杯子,一扬脖子就喝下去了,他倒是愣在那儿了,但不喝面子上又挂不住,在旁边人的起哄声中,他勉强喝下去了。趁他龇牙咧嘴的功夫,我顺手拿过他的杯子,把我俩的杯子一起斟满,告诉他,兄弟,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回敬你一个。还没回过神来的他连连摆手,我没容他说话,就把自己杯里的酒喝下去了。他连说自己喝不了,我不依不饶,一边的人都说“你挑起的事,不能不喝”。他禁不住大家说,皱着眉头,中间歇了几回,才苦大仇深地喝完。饭局结束后,刚出饭店门,他就把持不住,脚下一滑,摔了个四脚朝天。现在想来,逞那匹夫之勇,真是浅薄得很,要是喝出事来,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也曾经喝多过,但是我的自控力很好,喝得再多,现场表现基本正常,不会失态,不会乱说,更不会闹事。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觉得我的酒量甚大。其实,我自己一直坚持一条原则:快撑不住的时候,就尽快回家,尽可能不在外逗留。回到家里,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于是,别人有的酒后丑态,我差不多都有,只不过外人难得一见而已。儿子的小表姐曾经很经典地说我,“姑父酒前是绅士,酒后是魔鬼”。因她经常在我家,亲眼目睹了我喝多回家后发酒疯的丑态。

        喝酒是吃青春饭的。年轻时仗着身体好,喝酒不留量,随着年龄增长,酒量渐小。而且,人过四十,身体开始出一些小状况,不再允许“会须一饮三百杯”了。前几年体检,发现自己尿酸超标,于是从此和啤酒分道扬镳。去年又检查出萎缩性胃炎,好在是初期,医生告诫要彻底戒酒,否则可能会病变。所谓病变,就是如果不治愈,可能会转化为癌症。

        喝酒事小,身体事大,今年过罢春节,我就开始戒酒了。真是不经历不知道,经历了才明白,戒酒也不是个好活。因为我工作的性质,日常应酬较多,每次上得酒桌,我首先就要怀着万分歉疚的心情,向在坐的诸位逐一解释一下自己不能喝酒的原因,时间长了,感觉自己象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说“我现在真不能喝了”。很多时候都能得到别人理解,也有让我为难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位朋友一起聚会,其中一位我并不熟悉,他象一位名医一样煞有介事地告诉我:萎缩性胃炎从得病到病变需要九十年的时间。言下之意,你就别嗲了,尽管放心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除了要逢人便解释不能喝的原因,坐在椅子上也没有什么话了,别人都在热火朝天地频频举杯,觥筹交错,自己和他们没有了共同语言,只好闭嘴坐在一边,连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别人敬酒,自己又象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反复向对方道歉:真是不好意思,对不住您,身体不允许,我只有喝水了。服务员上道菜,自己突然找到了用武之地,赶紧给左右的人夹菜,以此来刷存在感。别人自然客气谦让,自己赶紧陪着笑脸说:不能喝酒,只好给大家服务服务。别人尴尬,我也一脸地尴尬。有时请客户喝酒,碰到酒量大的,同事们都豁出去了,全力应战,我坐在一旁干看着,这也是我最难受的时候,总觉得太对不起同事们了。

        不管怎样,酒还是要戒下去。假如有一天,大家都觉得“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或者是“花开半朵,酒饮微醺”,喝酒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戒酒恐怕也就不会再愁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