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闯红灯!”——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父母身旁孩子成长#

下午两三点,路上并没有多少车,零零散散的路过。我站在十字路口等着绿灯,旁边有一对母子,孩子四五岁的样子。孩子妈妈一见左右无车,就想拉着孩子的手跑过马路,不等绿灯了。

孩子一见这架势,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妈妈,我们为什么要闯红灯?你不是和爸爸说过不能闯红灯的吗?

可能还是没有反应过来,就说:现在也没车,咱俩赶紧过去就行了。没事。

孩子不依,拽住了旁边的我:阿姨,我妈妈为什么说了不闯红灯还要闯红灯?!我不要闯红灯!我们老师说了也不能闯红灯!闯红灯不对!闯红灯危险!

我看了过去,孩子妈妈一下羞红了脸:对不起,XX,是妈妈错了,我们等绿灯。以后也不闯红灯。

这其实只是很小的一个事情,但却让我感慨万千:孩子真的都是先向父母学习的。可能父母很小的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的教育,或者百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父母身上。

在小孩子七岁之前,就像一个感官信号接收器,接收着来自父母的言行作风,这些言行作风会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三观形成。

《格林童话》里就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同堂。爷爷老了,手没力气,有时候还老是抖。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爷爷手拿不住碗,不小心把碗摔碎了。

儿子儿媳妇当即破口大骂,说以后要改用破木盆给老人盛饭。而且他们还不让老人上桌吃饭,把老人赶到了角落里。

这话自然被一旁老人的孙子米沙听见了。

过后没几天,夫妻俩看见小米沙在地上摆弄小木块,看起来试图在做个碗。他们问他在做什么。

米沙回答说:“爸爸,当然是在练习做木盆啊,等你和妈妈老了的时候,我就可以用这些做好的木盆给你们盛饭吃!”

夫妻俩听后,面面相觑,十分羞愧。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老人道歉后又重新把老人请上桌吃饭,从那之后细心照顾,没有一丝怠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事实就是这样,模仿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来源。孩子总是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不断向父母靠近。

孩子不仅学你说什么,还学你做什么,而且学你真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地铁上,小女孩不小心把手里的爆米花撒在了车上。小女孩的妈妈看到,并没有生气或者责怪孩子,更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掏出纸巾,让小女孩与她一起把撒在地上的爆米花捡了起来,并向周围被打扰的人们说“对不起”。

很多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但小女孩的妈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小女孩:担当。错了,就要承担责任。

孩子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晰照出父母在他们身上的投影。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会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渗透到他们的身体灵魂中。

教育家福泽谕吉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如果家庭是一个复印机,那么父母就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

好的习惯,由父母影响产生,坏的习惯,同样来自于父母的言行促成。诚如文章一开始说到的闯红灯问题。如果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闯了这次红灯,则会给孩子留下一个认知:妈妈讲的话不一定对的,闯红灯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造成的后果,往小了来看,可能只是一个闯红灯的问题,以后孩子一看左右无人就过马路了,是违反交通规则。往大了来看,也许她慢慢地不再听取父母的教诲,因为“反正就算不这样也没什么关系”,或许很多错误、犯罪的事情,她也会去“尝试”。

所以, 永远不要低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

比如说,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校园暴力事件中,那些作为施暴者的孩子,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父母的暴力对待。

我的同事最近正在发愁的一个问题,就很能反映这个问题。

他本身是一个十分脾气火爆的人。生气起来就是急眼、爆吼那种。他有好几次带着孩子在小区楼下玩,小孩子不懂事,想要玩同行小朋友的玩具,人家不愿意。他家小孩一上去就给人一顿暴力的捶打。

他当场就黑了脸,直接“教训”,在对方家长的劝告下,更是怒火攻心,边说“以后不准打人!”边带着怒火揍孩子。

但几次三番,并没有让孩子霸道打人的毛病变好。孩子甚至有次还怼上他:“你不是也揍我?凭啥我不能揍人?”

从小让孩子在一个暴力表达的家庭里,却让他不打人,怎么可能呢?

好在,我的同事正在反思这个问题。

亲戚家的孩子十分聪明,却有许许多多不好的坏习惯,比如说爆粗口。

当他第一次不知道从哪里学了粗话,说出“滚”“放屁”这样的话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当回事,宠溺孙子的爷爷奶奶还一笑了之,笑笑着说乖孙这是在哪学的话?以后可别说咯。

没有严厉制止,没有适当处罚。结果就是,他不顺心不如意的时候,对谁都是“滚”,好几次甚至说出过让他爷爷“滚回老家”的话。

无知者无畏,父母无心的言行,都可能为他们埋下善良或者作恶的根。

如果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视而不见或者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结果就是小问题越来越大,像滚雪球一样,变成根深蒂固的恶习。

不要总是在孩子身上找问题,更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前苏联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 育儿 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 育儿 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意义。

意思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除了“言传”还有“身教”。

孩子都是看着大人说话、学着大人行为慢慢长大的。唯有自己努力变得更好,培养出的孩子才会更优秀。

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讲卫生,在家随地乱扔垃圾,又凭什么要求孩子爱做家务?孩子甚至还会反驳你:你不是也乱扔垃圾?

同样的,如果父母自己都不爱看书,成天玩手机看电视,又凭什么要求孩子放下手机好好学习?

如果自己都言行不一,答应孩子的事也会出尔反尔,又凭什么要求孩子说到做到?

如果父母自己都肆意挥霍,铺张浪费,又凭什么要求孩子勤俭节约?

.......

你要求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努力做到什么样的人。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小视频:

早高峰大堵,红绿灯的间隙,坐在后座的孩子将喝完的酸奶盒随手扔出了窗外。趁着红绿灯的间隙,父亲二话没说马上下车捡起酸奶盒,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教育。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位爸爸有点小题大做,但是他却在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孩子: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所以, 育人先育己。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如果你要求孩子做到什么事情,首先必须要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给孩子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良好的榜样。

李亚鹏就曾分享过他和女儿李嫣一起成长的故事。

比如,从李嫣一岁半开始,每年新年都会去爬山,到五岁的时候,李嫣自己就能爬上海拔2000米、路程17公里的高山了。

比如,会在每一个节气,风雨无阻,陪李嫣去十三陵水库,进行科学观测,观测自然界的神奇。

比如,为了培养李嫣多方面的兴趣和格局,他还带着李嫣去参观故宫,多达四、五十次。

对此李亚鹏说:“因为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自己认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模仿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李亚鹏的影响下,李嫣喜欢读书和 探索 ,也坦然接受了自己生命中不完美,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坚毅、独立的女孩。

优秀的品质,从来不会无端长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慢慢灌输给孩子的。

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