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第七中学的学校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马鞍山市第七中学的前身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属半工半读性质,校址在原霍里园林场,1964年8月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时任市委书记谢潼关、分管农业的书记陈礼宽、宣传部长赵辉亲临开学典礼现场祝贺。学校开办时仅有两个班、91名学生、教师5人,第一任校长是梁毓志同志。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其简陋,被果园包围着的13间草房是学校的全部家当,“两个车间当课堂,办公住宿破草房。”“照明学习汽油灯,晴天一二一,雨天上自习。”是当时学校现状的真实写照。
1965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因故停办,在五中校址(一段时间叫华东重型机械厂职业技校)上新办第七中学。五中迁至江边后,原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教职工和部分五中教师并入七中,当时的七中位于前中岗村和后中岗村之间。
文革期间,七中受到冲击,学校停课闹革命,各项工作陷入混乱。1968年,军宣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的革命工作。1969年3月,七中被整体下放,归佳山公社管理。1972年,学校全体师生齐动手,填平校外征用来的水稻田做操场,学校的面积有所扩大。1973年至1974年,先后建成了近400平方米的宿舍楼、楼前柏油路以及部分球场等设施。1974年底,七中回归市教育局管理。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学校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 1998年1月15日,七中第四届教代会召开,学校首次提出建成省、市一流水平的示范性初中的奋斗目标,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创建历程。11月,全市首次“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教学周”在七中举行,随后市“教学研究基地”正式挂牌。同年,学校整体发展规划通过市教育局和市规划局的审批。年底,学校荣获市“园林化单位”称号。1999年1月份,市教育局对该校申报“省示范初中”进行初步评估。年底,学校首次获得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
2001年,学校的基本建设全面展开,市教育局拨出专款,支持学校完成整体绿化。2002年,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就。中考成绩创新高,有三位同学考取二中理科实验班,孙波同学获得中学生物理竞赛全省第一名,陈宏景同学获得国家级中学生创新发明一等奖。学校成为市文明单位标兵单位。科技楼竣工,天象馆投入使用,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足球场正式使用,学校新大门建成。这一年,该校还承担了省陶研会年会分会场的接待任务,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省电视台“金点子行动”活动。
2003年,学校先后配备了局域网等现代教育设施,七中网站也正式开通。学校工会获得“省模范教工之家”称号。学校获得“省青少年科学院二级分院称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2004年至今)
2004年4月9日,市教育局在七中举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现场会。11月15日,省教育厅专家评估组来七中,对七中创建省特色初中进行评估验收。评估组听取了专题汇报,学校全方位接受评估。评估组对七中的申办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意七中通过省特色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11月29日,省环保局、省教育厅专家组对该校申办省绿色学校进行检查验收,专家组同意七中通过验收。这一年,是七中建校四十周年,市委副书记鲍寿柏、副市长陈苏汉等有关领导亲临该校祝贺,学校围绕校庆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2005年8月学校被评为“省绿色学校”、“安徽省创建绿色学校先进集体”称号。11月学校被评为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11月11日该校被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首批“安徽省特色初中”,并于12月5日在校运动场举行揭牌仪式。
2004---2010上半年,学校各项工作再创新佳绩,教育教学成果丰硕。2006届毕业生有191名学生达省示范高中录取线,其中卞雨晴同学以总分421分名列全市中考第一名;2007——2010年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达省示范高中(二中、红星)录取标准。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绿色学校”先进学校、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市首届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连续四次获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在2007、2008年度全市中小学学校目标综合考核中,该校均被评为“优秀单位”。学校科普特色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培训基地、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人才幼苗培养基地、省少年科学院二级分院,并多次获得省科普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有多人次在国家、省科普活动中获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