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为何要修建北京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明初建的北京城(今内城)东西宽为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为五千三百一十米,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

城南面三门,东、西、北各两门,共有九门。它的城市干道和胡同基本沿元大都之旧,因南北向的城门不相对,城内没有南北贯穿的街道,东西向的城门虽相对,却受积水潭与皇城阻隔,也未能形成横贯全城的街道,各城门内的大道的尽端大都是丁字街,成为北京城市干道的特点。

城内由主、次干道形成纵长矩形的街道网,网格内即街区,街区内为横向的胡同。城内大道作丁字街在巷战时可阻碍敌方骑兵冲击,有利于城市防守,可能是与蒙古骑兵作战得到的经验。

新建的紫禁城宫殿在元宫基址上南移,其四周围以皇城。皇城内主要布置为宫廷供应、服务的机构,因其西侧包纳了三海苑囿区,所以形成偏向西侧的布置。

宫城、皇城基本占据了城内的中心部分,自南城正门正阳门向北,经大明门、承天门、端门,穿过宫殿的午门、前三殿、后两宫、玄武门,再经景山、地安门,北抵鼓楼和钟楼,聚集了全城最重要、最高大壮丽的建筑物。

形成一条长四千六百米的城市规划中轴线和天际线,并在皇城前部左右集中建中央官署,最大程度凸显了高度中央集权王朝的都城的气势。

由于皇城居中,遮断了城中部的东西向主要通道,北京最重要的表现帝京街道面貌的只能是崇文门内大街和宣武门内大街两条南北向长街。在它们与东、西长安街和朝阳门内、阜成门内大街相交处各建有牌坊,作为路的阶段标志,并打破长街的单调。

在朝阳门内大街、阜成门内大街相交处的十字路口所建的四座跨街的牌楼的周围形成商业集中区。作为居民区的胡同虽可直通大街,但在胡同口设有栅栏,并建有供看守人居留的称为“堆拨”的小屋,以管理居民夜间出入,明清北京并不是一座居民不受限制、昼夜都可自由出入的完全开放的城市。

北京的街道基本为土路面。它的下水道系统基本沿用大都之旧,并随新城南拓有所发展。街渠有明沟和暗渠。干渠为明沟,暗渠大多用砖石砌成,上盖石板。史载乾隆时内城小巷沟渠长九万八千一百丈,明代虽小于此,也应有相当规模。

这些暗渠虽考虑到利用夏季雨水冲刷清淤,但每年仍要轮番挖淘污泥,届时即形成城市的重要污染源,且常有行人失足陷沟的记载。明代历朝都有命有关官吏巡查,及时修理,防止地沟淤塞或遭到破坏的记载,表明它始终是城市维护管理上必须时时注意的较严重的问题。

明自正统以后,北方边警频传,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俘获了明正统帝,北京震动。至明嘉靖年间,蒙古俺答部又屡次入侵,明廷遂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决计修筑北京外城。

原计划四面都建外城,总长七十余里,但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完南面部分十三里左右后,就因人力、财力困难而停工,北京就由初建时的矩形发展成在南面建有外城的凸字形平面。

南外城东西宽约七千九百米,南北深约三千二百米,南面三门,东、西面各开一门,北面两门。由三条南北向街与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垂直相交,形成干道网。建外城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长度增至七千六百米,城区面积也增至六千二百五十万平方米(下图)。

南外城原为关厢,西侧曾是元代由南城(金中都)到大都的通道,形成几条由西南向东北走向的斜街,只有西侧靠近前门大街的部分,因为明初官府在这里修建了若干排称为“廊房”的出租房屋。

供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暂住,在正阳门外大街的东、西侧形成商业横巷,并逐渐发展成北京的重要商业、手工业地区。新建南外城后,商业手工业更为繁荣,还出现大型酒楼、戏楼,成为明后期北京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也带动了北京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大城市中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出现暂住外来人口,元大都虽未见记载,但从发掘出的西绦胡同元代联排简易住宅遗址,证明已有此类建筑。

明初在南京也建有联排的商业用房,供出租之用。现存正阳门外的廊房头条等就是这种由官府有规划地成片建造的出租廊房的遗例,是商业发展后城市中新出现的建筑类型。

扩展资料:

近现代改建

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皇城城墙和东安门。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1937年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这两个其实是豁口)。

1949年之后,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东四十条、小街、新街口等豁口。

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于1950年代拆除。内城城门和城墙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