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于印度来说,一种什么称谓从古代沿用到现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9

中国和印度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彼此之间又相互为邻居,因此两个文明在古代也进行过非常多的交流和沟通,早在公元1世纪起,汉王朝就和印度的政权有了沟通。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足足有十几个,西汉汉元帝时期,张骞受命出使西域,在公元128年的时候他们到达了帕米尔高原的国家大夏国,得知了南边还有这一个庞大政权所统治的地区,于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张骞就就将其称呼作为“身毒”。

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太好,实际上是根据印度梵文自称“Sindhu”所音译过来的名字,“身毒”也就成为了当时汉朝人对于印度普遍的叫法。《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汉、魏晋南北朝期间还有贤毒、身度、辛头、信图的称呼。

到了唐朝时期,对于印度的称呼也参差不齐,大多都是对于“Sindhu”音译,唐朝人觉得一个国家名带有“毒”字多少有一点不雅,因此也产生了另外一些版本,比如说贤豆和天竺,后者成为了唐代对印度主要的称谓。

有意思的是,唐朝中期因为一场战争,改变过对天竺的叫法,唐太宗时期,唐朝和印度大陆的各个王朝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贞观二十一年,唐朝派遣王玄策为使节,、蒋师仁为副使带着礼物出使印度,作为回礼,印度当地几个国家的国王都派遣使者带着财务和王玄策回唐朝参见,但当王玄策一行人来到中天竺的时候,恰逢国王尸罗逸多去世,其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趁机篡位。

那伏帝阿罗那顺看见唐朝和各国使节带了这么多金银珠宝,立刻见财起意,在他们经过中天竺的时候,发动部队进行埋伏,当时所有使节全部被杀,只有王玄策和蒋师仁逃离了出来,这个消息传到唐朝,所有人对于中天竺背信弃义的做法非常的气愤,一度将其改回了“中天毒”的称呼。

王玄策两人并没有返回唐朝,而是留在了印度当地,说服西天竺以及尼伯尔等尊敬和服从唐朝的国家发兵,公元647年,王玄策发布檄文征集了1200的吐蕃兵和7000名尼泊尔骑兵,率领他们进攻中天竺,在乾陀卫江俘虏了抵抗的阿罗顺那和皇后绘制。王玄策将这一批人押送回了唐朝长安,被唐太宗封为朝散大夫,如今游戏里面的“百里玄策”参考人物正是来自于他。

而后来,出使西域的和尚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这是因为后来的印度梵语有自称为“indu”,玄奘的称呼在唐朝以后得到了肯定,最终被确定了下来,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而比起中国对于印度复杂多变的称谓,印度又叫中国什么呢?印度人倒是“很懒惰”,对中国一个称呼一直持续了数千年,沿用到了至今。那就是梵语“Cina”,这个称谓也从印度传向了世界,成为拉丁语系国家对于中国最为常见的叫法,如今的“China”正是从此而来。“cina”翻译过来,是佛语“震旦”的意思,印度佛经中有这样记载:“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这也就是他们将中国称呼作“震旦”的理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