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自考《外国文学史》第十章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0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
20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有以下特点:
1. 现代派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是危机感和荒诞感。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2. 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3.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艺术特征的特点:
1. 象征性。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
2. 荒诞性。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揉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荒诞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
3. 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象征主义:
1.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 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美;表现内心的“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3. 代表作家:瓦莱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法国诗人瓦莱里:《海滨墓园》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
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勃洛克:《十二个》(长诗)
意象派的代表(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美国的庞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隐逸派(象征主义派生出来的另一个诗歌流派):创始人:翁加雷蒂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两位弟子):夸西莫多和蒙塔莱(分别于1939年和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表现主义:
1.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2. 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
3. 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4. 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
奥尼尔的主要作行行冲品:《琼斯皇》: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
《毛猿》: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意识流小说术语解释意识流小说:
1.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
2.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3. 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4. 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以“我”对往事的追忆为主线,展示了“我”出生于富裕家庭却精神空虚的庸俗生活。
福克纳:“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喧哗与骚动》: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未来主义:
兴起于意大利,创始人意大利的马里内蒂。
文学艺术的主题上:未来主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等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
艺术形式上:未来主义者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俄国: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
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
五、超现实主义:
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
达达派诗人:布勒东(创始人)、阿拉贡、艾吕雅
艾略特第一个创作阶段(第一首诗歌到1922年发表《荒原》前):《一位女士的画像》、《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第二创作阶段(1922年《荒原》发表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教前,即“荒原”阶段):《荒原》、《空心人》
第三创作阶段(即荒原后阶段):《四个四重奏》
《荒原》(共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诗篇一开始便写西方人虽死犹生的荒芜景象。
第二章《弈棋》:诗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欲为主体去展示西方文化堕落的景象。
第三章《火的布道》(又译《火诫》):写男性及其情欲。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以象征情欲泛滥与死亡的“水”为主题意象。
第五章《雷霆的话》
理解后简答题简述《荒原》的思想内容。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 他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 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简述《荒原》的艺术特征: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
1. 内心独白的运用。
2. 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
3. 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
4. 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
5. 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这便是他那的“客观对应物”效果。
6. 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卡夫卡 (奥地利)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创作的小说主要有3部分:
一、生前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判决》、《饥饿艺术家》、《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
作品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及变形后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
二、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地洞》整篇小说都是写一只人化了的动物的内心感受,它表现了小动物的恐惧心理和生存环境的非理性。
三、生前未发表过的3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孤独三部曲”)
《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小说在形式上受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