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金盆寺山,高山深处的红色丰碑,古刹今昔有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5

金盆寺山,也称秦山。 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游历华夏名山大川,曾登这山之巅,眺长江、瞰江南、心中大悦,封之名“秦山”。该山 位于江西九江柴桑区(原九江县)、德安、瑞昌三县区市的交界处,海拔637米,峰顶为瑞昌、德安、九江三县区市分界点。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德安县志》载:“巅有方池数亩,若金盆然,四季不竭,山下居民赖以荫注,寺因此名。” 峰顶处有一池清澈甘洌,四季不涸,名叫金盆。故而得名。 九江柴桑区(原九江县)称之金盘,而德安、瑞昌均称为金盆。

我先后三次登金盆寺山探访采风,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8月的一天 。我们从九江柴桑城区出发驱车15公里,抵达岷山乡,然后又行程10公里到达该乡金盘村的黄家岭自然村。 岷山乡境内有大、小岷山, 传说有神仙想用神鞭移山填海,神鞭一甩,山即裂开,神鞭收回,山即泯合,因此取名泯山,后演变成岷山。

岷山乡 历史 悠久,人杰地灵,是东晋伟大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赣北的革命中心地区之一 ,赣北党组织以这块根据地为中心,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控制南浔线(铁路)牵制敌人的兵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为捍卫中央苏区做出了贡献;赣北红军主力北上后,留下的同志仍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他们又转入抗日救亡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这块红土地,为革命捐躯有记载的烈士300余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追悼在这块土地上牺牲的革命烈士,在 金盘村东南1公里的半山腰,建有“岷山革命烈士纪念塔”,现存有根据地办公旧址、小阳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战壕、阵地等遗址。 1983年重修,现已定为九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岷山乡被江西省政府列为革命老区乡。

从黄家岭自然村步行上山 ,沿着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山路攀登,一路上茂林修竹,翻山越岭,跨沟越涧, 1个小时就能到达金盆寺山顶。 山巅之上有测量标志,周围只有一些稀疏的小树和矮草,三县区市交界处竖有界碑。

原金盆寺遗址,就在主峰下面20米的一个山谷之中,仅10分钟路程可达 。据德安县志记载:山巅有方池,若金盆,四季不竭,因以名寺。这座寺始建于宋代,“金盆涌日”原为瑞昌市九源乡的八景之一。原寺门有联:“秦岭白云笼梵宇,金盆明月照禅心”。清初德安才子丁应乾有诗:“髫年拂剑走秦山,万叠层崖次第攀。下马台边风飒飒,方塘池畔水潺潺。烟笼草色侵疏雨,云锁松枝立白鹇。四壁参天星可摘,恍疑身在斗牛间。” 把该山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

民国十六年(1927年)10月3日,中共九江特委书记林修杰、中共江西省早期领导人沈剑华、徐上达同志率领星子县起义的农民来到金盆寺,召集九江、德安、瑞昌、星子四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研究决定建立岷山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不幸被国民党发现,对其进行围剿,并将金盆寺烧毁。

1968年在金盆寺的原址上,九江县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曾设在这里,在这里重新修建了一些房屋。房屋前面仍有一个方形池塘,旁边还有一口井,里面有水。但方塘四周的石块已坍塌,池边杂草丛生,井也长期不用,井水浑浊。原共大的一些房子历经40多年的风雨,只有一些墙基依稀可辨。

如今的金盆寺为2011年庐山东林寺一僧人来此重建 。该寺建在山顶东侧的一块平地上,距峰顶20米左右地方,前方是方形金盆池水,其后是一口水井。 数年来该僧人一直在此居住管理。

昔日金盆寺山的红色故事,让我们了解这里峥嵘岁月,今日的金盆寺山却是绿得可爱 。置身山顶,放眼眺望,山峦起伏,郁郁葱葱。在德安方向,数十个笔直挺立白色的风车巍然屹立,瑞昌这边,田园景色,仿佛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柴桑区那头,山清水秀,风光宜人, 让你感觉到金盆寺山秀美的无限风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