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儿童老照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雷尼诺恩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现在看来,这些影像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直观展示了清末的 社会 生活场景。他在摄影上表现出强烈的悲悯情怀,虽然身处帝都,但他的拍摄对象主要还是底层民众,而不是达官贵人。这其中,雷尼诺恩拍摄的儿童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

那时候家里孩子多,都是大孩子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爹妈去忙生计。把这些照片呈现的晚清儿童生活,跟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对比一下,你会有何感想?

戴眼镜的贵族男孩。

注意形象。

爸爸带着孩子玩,这在晚清是很难得的一幕,那时候养孩子都是女人的责任,男人去谋生。

那时候没有什么“亲子互动”的概念,但凡自己能走路了,就得自己出去玩了。

晚清也没什么儿童教育,能上私塾和官学的毕竟是少数,孩子大多数都是在散养中成长。

模拟两个孩子的心情:好想坐船去闯荡世界!

骑驴的少年,似乎是学着做买卖的。

护城河河沿,妈妈洗衣,孩子们在一边无聊地等待。

结伴玩耍。

两个穿棉服的儿童。

一根树枝,就是玩具了。

耕地的爷孙俩。

买花生的孩子。零食不多,多了也没闲钱买。

这些儿童大多来自劳苦大众之家,他们衣着比较简单朴素,甚至有的非常破旧。他们正处于接受启蒙教育的年龄,但因为家庭贫困,父母拿不出足够的钱来供他们读书。家族里若有“义塾”,可以免费读几年书,扫扫盲。

中国 历史 上,官方没有承担起教 育儿 童的义务,虽有官学,因为规模小,将大部分孩子排斥在外。所以,孩子们不得不去读私塾。但是,上私塾的费用又不是每个家庭都出得起的,尤其是在农村。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教育改革。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开启学前教育法制化、规范化的先河,催生了第一批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相当于今天的幼儿园,专收3-7岁的儿童,设在各省府厅县以及大市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各地出现了一批官办或民办的幼儿园,但它们主要设立在城镇,对广大的农村孩子而言,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

雷尼诺恩拍摄这些照片时,《章程》已开始执行多年,但孩子们显然没有享受到这个利好,仍然在街头晃荡。他们的未来,只不过重复过父母那一辈的生活。

每当翻看这些照片,特别想知道这些孩子们长大后的命运如何?他们躲过清末、民国的战乱了吗?他们能丰衣足食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