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效应”与逆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半途效应”与逆商】

一、“半途效应”原来如此

(一)典故

话说,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贤慧的女子。

有一天,乐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心里很高兴。回到家里,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并把金子拿给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乐羊子,然后温和地对他说:“我从前听人说‘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的人不食嗟来之食’。路上捡来的金子,怎么可以拿回家来呢?”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很受感动,就把那块金子又扔到原来的地方。

第二年,乐羊子离开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去拜师求学。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织布,乐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问:“你的学业这么快就完成了?”乐羊子喃喃地说:“学业还没有完成,可是我在外面,天天想念你,所以回来看看。”

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织机上的一把剪刀,嚓嚓几下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了的布剪成两段,乐羊子忙上前阻挡,他的妻子就对他说:“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丝地累积成尺、成丈、成匹,是长期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时间。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立刻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

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才返乡回家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兴地迎接满载而归的丈夫。

(二)概述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因此选择目标的时候不能自轻亦不能自大,恰到好处最合适。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因此要求培养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逆商”并不陌生

成功之路上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新概念:挫折商(逆商)。IQ、EQ、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IQ(20%)+EQ和AQ(总共占80%)。

逆商AQ,全称逆境商数,亦称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大量资料显示,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21世纪,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逆商培养作为着力点。积极进行学生的逆商培养,使其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增强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AQ不仅是衡量一个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它还是衡量一个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AQ可以帮助产生很高的成绩、生产力、创造力,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的心情。有研究显示,AQ高的人手术后康复快,销售业绩也远远超过AQ低的人,在公司中升迁的速度也快得多。

高AQ是可以培养的,并且最好是从小培养,所以许多教育机构都在提倡挫折教育。

AQ由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四个部分组成。控制指自己对逆境有多大的控制能力;归属是指逆境发生的原因和愿意承担责任、改善后果的情况;延伸是对问题影响工作生活其它方面的评估;忍耐是指认识到问题的持久性以及它对个人的影响会持续多久。

1.控制感

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信念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或挫折时,控制感弱的人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而控制感强的人则会凭借一己之力能动地改变所处环境,相信人定胜天。

控制感弱的人经常说:我无能为力、我能力不及;

控制感强的人则会说:虽然很难,但这算什么、一定有办法。

2.起因和责任归属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造成我们陷入逆境的起因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属内因,由于自己的疏忽、无能、未尽全力、亦或宿命论。往往表现为过度自责,意志消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第二类属外因,合作伙伴配合不利、时机尚未成熟、或者外界不可抗力;因内因陷入逆境的人会说,都是我的错、我注定要失败;因外因陷入逆境的人会说,全是时机不成熟、事前怎么就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起因,并甘愿承担一切责任,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再次爬起。

3.影响范围

高逆商者,往往能够将在某一范围内陷入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仅限于这一范围,并能够将其负面影响程度降至最小。

身陷学习中的逆境,就仅限于此,而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与家人吵架,就仅限于此,而不会因此失去家庭;对事争执,就仅限于此,而不致对人也有看法。高逆商者能够将逆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不至扩大到其他层面。越能够把握逆境的影响范围,就越可以把挫折视为特定事件,越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不致惊惶失措。

4.持续时间

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有影响范围问题,又有影响时间问题。逆境将持续多久?造成逆境的起因因素将持续多久?而逆商低的人,则往往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事实便会如他们所想。

三、在逆境中永生

任何人并非只有智商一个平面,而是包括个人理财的商数,即财商;个人的道德品质商数,即德商;个人在逆境中成长的商数,即逆商,等等商数。因此,任何人都应做一个立体的人。

面对逆境,如果选择了放弃,也就是选择了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一些人虽然也曾经努力过,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在前进的旅途中遭遇了困难,漫长的,看起来毫无结果的征途使他们厌倦了,于是,他们就会停下来,寻找一个避风的港湾,在那儿躲避风浪。

没有什么比半途而废的放弃和丧失希望对未来威胁更大的了,放弃和丧失希望不仅不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而且还会让我们在未来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有人在对上千个保险公司,为数众多的代理人进行长达五年的研究中发现,对待逆境的态度,在许多方面决定了一个保险代理人是否能够成功。乐观的销售人员卖出的保险单要比悲观的销售人员多88%——尽管他们的才华差不多。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许多人缺乏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他们遇难而退,他们拒绝一切机会,他们忽略、掩盖甚至放弃人类内在的追求进步的本能要求,以及生活给予的许多东西。生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在逆境中愤然崛起也是其中一项。不能面对逆境的人就是忽视了生命中这种潜能的人,它是在有意或无意中逃避自己的人。

逃避逆境者往往想过那种得过且过的生活,他们会说:“这就足够了。”他们找到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放弃了梦想,放弃了追求,选择了自认为是一条平坦、较轻松的人生道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逆境。逃避逆境者遭受的痛苦比他们直面挑战、勇敢的面对现实而承受的痛苦大得多。毫无疑问,一个人可能面对的、让人肝肠寸断的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回首平庸辛酸的一生。只有那些敢于面对逆境的人,才能收获成功。这种人不畏艰难,在逆境面前保持微笑,并将一生定义为“面对逆境的挑战”的过程。

这类人就是我们所定义的立体人,他们勇往直前,无论环境有利还是不利,人生幸运还是不幸,他们都不会停止前行。他们在逆境面前保持一种生命激情,决不让年龄、性别、身体缺陷、或者任何其他障碍阻挡自己去实现成功愿望的脚步。

立体的人具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存在于立体人本身,每当他们遭遇困难时,这种信念就会释放一种巨大而神秘的力量拯救他们。他们坚韧、顽强而有弹性,心中完全没有退缩的概念。对待逆境,立体的人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们会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寻找更合适自己的道路。

人们对待逆境并不陌生,我们的生活总是在不断地遭遇和克服无穷无尽的逆境中度过的。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许多人的成功和进步,并不是因为他们经历的逆境少,而是恰恰相反,实际上,许多成功者正是在逆境、困难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成功者懂得,逆境是生活的一部分,逃避逆境等于逃避生活。

四、意志力从来不是天生的

当人们追求一个目标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时候的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这样就容易导致半途而废,心理学上称之为半途效应。

教师或者父母可以将要让孩子形成某个习惯,或养成某种能力,可以将这个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的目标,然后分布引导实施。在孩子达成小目标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表扬或鼓励。最终可以让孩子形成这个习惯或能力。

(一)耐挫折教育的内容及阶梯

挫折涉及到自然、社会、个体需要等多种因素,耐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维的、多方面的。在实施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到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螺旋发展拾级而上,又要兼顾挫折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要素。遵循耐挫折教育科学合理的阶梯。依次为: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的挫折的一般认识、了解;对生活、生存中可能出现的挫折的心理准备及疏导对策;对学习上遭遇到的大小不同、程度不一的挫折的态度及其转化机制;对实现各类个体需要的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挫折的反应和利用;对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造成的挫折的正确处理协调;对动机与目的、能力与愿望不相符所衍生挫折的自我防卫;对前进道路上暂时性挫折的清醒认识及必胜信念;对受到各种挫折后自我心理保健的常识教育和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指导。

(二)以史为鉴,觉悟耐挫

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通过开展日历上的“红黑页”、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回顾、不屈不挠斗争故事等多种方式,形象生动、客观立体地阅读近现代史,从而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艰难,当然更彰显挫折中的抗争,呈现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诸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南京、天津、烟台、伊犁、马关、辛丑等20多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民族遭受巨大损失,蒙受巨大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挫折压倒,而是愈挫愈勇,奋力前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种历史的、形象的、宏观的、广阔的教育背景中渗透挫折教育内容,说服力强、感染力深、震撼力透、立足点高、理性意蕴深,会收到显著成效。

(三)挫折中悟耐挫

少年儿童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具体的、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触发联想。进行挫折教育如果空对空地讲道理、列条条,很难收到实效,必须遵循“从游泳中学游泳”的基本原则,从挫折中悟耐挫,多利用报载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耐挫事件,不失时机进行教育。

1.自然环境挫折

自然一旦发生淫威,人的力量就显得渺小和苍白。但如果这时人的心理堤坝没有被冲垮,那就还能实现特定意义上的“人定胜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环境正是要人来改变的。”、“人也生产着社会。”

2.社会环境挫折

由于社会条件的某些限制,人的某些需要和动机可能无法实现。如果对此准备不足,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如在学生干部选举差额投票前可先开展“假如我落选?”、“为啥别人不投我的票?”的小型讨论,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3.个体需要挫折

荣格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常常为未来的目标而奋斗不息,以求达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完善,这就是自我实现。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某学生一贯自以为演讲水平高,可参加全市“爱粮周”演讲却名落孙山,老师抓住这件事,开展主题活动,使大家明白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任何时候既要想到“过五关”,也要准备“走麦城”。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挫折耐力就会渐次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安然,将胜利、失败都作为零的起点。

(四)客观辩证认识世界

教学中往往剔选尽善尽美的教育内容,描绘白璧无瑕的神州大地,孩子脑海中只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现实,没有“霪雨霏霏,浊浪排空”的风云变幻。一旦社会上不正之风、阴暗现象、污垢潜流等直接作用于儿童、青少年感官的时候,他们往往目瞪口呆、手足无措,觉得不可思议。

教育应努力克服这种片面性,多引导孩子辩证地看世界、看祖国、看社会、看人生。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趋势中炮火不断;突飞猛进的新科技革命中蕴藏着新的生态威胁;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免不了泥沙浊水;廉洁高效为主体中残留的歪风邪气;富庶文明的那一边依然有贫困与愚昧;热诚敦厚的人群中不乏狡诈残暴之徒;铺满鲜花的甬道上会蔓生棘针蒺藜……

应知天地宽,何处风云动?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挫折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必须客观辩证的认识,既多看主流,多看光明,又看到黑暗,看到挫折,才能迎难而上,勇敢出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在主题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磨练

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学校可组织诸如远足、野营、登山、自炊、值厨、拉练、支农、学工、军训等专题活动,从室内拓展到室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于敢于承担风险,从“坐而论道”发展到“起而力行”,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自我锤炼。

可以与家庭取得联系,以团队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每月学会一件事”、“我是父母好帮手”、“怎样解决生活难题”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

(六)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往往把某些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挫折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的丰富性。

1.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为榜样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必须努力学习才能有所进展。历史上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19世纪20年代,俄国青年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在创建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新论的过程中,蒙受许多人的嘲弄、攻击,说他是“疯子”、“怪人”、“胡闹”。但是,罗巴切夫斯基把个人蒙受的一切侮辱和诽谤置之度外,勇往直前,继续他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所以意志坚强还是薄弱,对人的学习,乃至一生的事业关系极大。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有意志坚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精神。反之,那些意志薄弱、知难而退、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即使具有超常人的聪明才智也很难获得成功。

2.以全国著名的同龄人英雄为榜样

成洁,失去双臂,谱写生活新旋律;边荣唐,用7岁的稚嫩双肩支撑起一个残破家庭;杨云和,由不识字的奶奶领养大,蛰居6平方米的小阁楼内,却两次摘取了国际信息学竞赛的金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中的武高梅、周婷婷、季洪波也都是身处逆境自强自立的典范。

3.以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为价值尺度

注意找寻学校、班级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某校一名学生自小丧父,进初中时又丧母,但她不甘沉沦,勤奋进取,在全市演讲及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学校以“挫折丛中一朵花”为题开展主题活动,效果良好。

当中小学生能自觉地用这类“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时,其挫折就会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新的成功的台阶。

(七)建立心理防卫机制

挫折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学校应努力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强化学生的挫折内驱力,消除挫折负面效应,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

1.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自不量力、目标过高容易受挫折,要适当调节自己的志向水平,实事求是估价自己,这样容易获得良好情绪体验。

2.要学会大度豁达,保持心理平衡

努力提高自己接受精神刺激的能力,同学之间不为点滴小事斤斤计较。为人处事能够拿得起、放得下,钻得进、出得来,收得拢、想得开。

3.要善于积极转移方向进取

选不上班干部就发挥自己某方面兴趣特长获取成功,东方不亮西方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条条大道通罗马。

4.要挖掘内在潜力,积聚强大的心理代偿能力

视觉失明,听觉代偿;听觉失聪,感觉代偿;两手致残,双足代偿;生活艰辛,事业代偿;功败垂成,信心代偿……百折不挠,愈挫愈强。正如“拿破仑情结”或“矮人综合症”一样,通过自我补偿机制,发展成为能力卓越,事业兴盛的人物。

5.要创设相宜情境促成挫折转化

多点设立的知心电话,心理咨询站是一种好形式,它能给予受挫学生以关心、疏导,为其提供一种宣泄的场所,使之安全度过焦虑期,得到新的心理平衡。

(八)“高目标,小步子”进攻策略

所谓高目标,是指人们要具有远大目标,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以求达到最后的目的。

所谓小步子,是指在生活道路的每一个阶段,给自己设置一个可接受的、具体的,具有一定困难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逐步实现目标。

这样,人的行动便在大小目标的导向中前进。如果只有大目标,没有小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引起沮丧,从而放弃目标。如果只有小目标,没有大目标,容易使人缺乏奋斗的信心,只看到眼前的得失。因此,大小目标相互结合,才能使人对生活充满激情,不断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培养自己的意志,从而形成良好的克服挫折的能力。

1.强化正确的动机

人们的行动都是受动机支配的,而动机的萌发则起源于需要的满足。什么也不需要或者说什么也不追求的正常人,从来没有。人,都是有各自的需要,也有各自的追求;只是由于人生观的不同,不同的人总是把不同的追求作为自己最大的满足。斯大林说,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张海迪身上,我们可以充地看到,崇高的人生目的怎样有力地激发出坚韧的毅力。

2.从小事做起

李四光向以工作坚韧、一丝不苟著称,这与他年轻时就锻炼自己每步走零点八米这类的少事不无关系。道尔顿平生不畏困难,看来从他五十年天天观察气象而养成的韧性中得益非浅。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生活一再昭示,人皆可以有毅力,人皆可以锻炼毅力,毅力与克服困难伴生。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增强毅力的过程。毅力不很强的人,往往能克服小困难,而不能克服大困难;但是,积克服小困难之小胜也能敦促人不断增强克服大困难之勇。今天,你或许挑不起一百斤的担子,但你可以挑三拾斤,这就行。只要你天天挑,月月练,总有一天,一百斤担子压在你肩上,你也能健步如飞。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量力而行。恽代英说的深刻:立志需用集义功夫。余谓集义者,即在小事中常用奋斗功夫也……在小处不能不犯过失者,其在大处犯过失必矣。小压迫小引诱即能胜过,在大压迫大引诱中能否胜过尚为一问题。如小处不能胜过尚望大处胜过,岂非自欺之甚乎?胜过小者,再胜过较大者。此所谓集义也。不然集义仍然是一句空话。”

小事情很多,从哪些小事情做起,有的人好睡懒觉,那不妨来个睁眼就起;有的人“今日事,靠明天,”那就把“今日事,今日毕”作为座右铭;有的人碰到书就想打瞌睡,那就每天强迫自己读一小时的书,不读完就不睡觉,只要天天强迫自己坐在书本面前,习惯总会形成,毅力也就油然而生。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因为人都有惰性。克服惰性需要毅力。任何惰性都是相通的,任何意志性的行动也是共生的。事物从来相辅相成,此长彼消。从小事情就可以培养大毅力,其道理就在其中。

3.培养兴趣能够激发毅力

兴趣是毅力的门槛,这话是有道理的。法布尔对昆虫有特殊的爱好,他在树下观察昆虫,可以一趴就是半天。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我经常不分日夜地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有人以为我很苦,其实这只是我兴趣所在,我感到“其乐无穷”的事情,自然有毅力干下去了。

人的兴趣有直观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但两者是可以转换的。例如:有的人对学外文兴味索然,可他懂得,学好外文是改革开放、掌握更多知识信息的需要,对这个需要,他有兴趣,因此他能强迫自己坚持学习外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外文的兴趣也就能够渐渐培养起来,这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激发他坚持学外文的毅力。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某项工作发生内在的稳定的兴趣,那么,令人向往的毅力不知不觉来到他身边,也就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

4.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有些人很想把某件事情善始善终的干完但往往因为事情的难度太大而终难为继。对毅力不太强的人来说,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突破口时,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易入难的原则。徐特立同志学法文时,已年过半百,别人都说他学不好,他说,让我试试看吧。他知道自己记性差了,工作又忙,所以,开始为自己规定的“指标”,只是每天记一两个生词。这个计划起步不大,容易实现,看起来慢了一些,但能够培养信心,几个月下来,徐老不但如期完成计划,而且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又慢慢掌握了学法文的“窍门”,以后每天可以记三、四个生词了。徐老的做法很有辩证法。要是一开始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就提出过高的指标,结果计划很可能实现不了,信心也必然锐减,纵使平时有些毅力的人,这时也可能打退堂鼓。美国学者米切尔·柯达说过:“以完成一些事情来开始每天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这些事情多么微小,它会给人们一种获得成功的感觉。”这种感觉无疑有利于毅力的激发。柯达的话看来对于我们干其它事情,也会有启发的。

(九)严爱相兼

应该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应该爱而不溺,爱中有严,严中见爱,爱严相兼。爱孩子不能代替包办,而是应当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做,要有严格的要求。做错了没关系,自己去纠正。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生活的酸甜苦辣。

上海“双十佳少年”魏清的母亲说,小魏清只有残疾的一只手,初学系鞋带时,原先要花费一二个小时,而且额上渗出滴滴汗珠,作为母亲,心如刀绞。尽管母亲帮一下忙,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是这位母亲知道,女儿不只是在学系鞋带,而是在学怎样用一只手去叩开人生之旅的大门,在学做生活的强者。因此,身为父母,必须考虑孩子今后人生道路上会有崎岖、坎坷,要在爱和严的结合中,让孩子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锻炼经受挫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

最后,我们必须“知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一帆风顺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成长总伴随着痛苦,成功总伴随着孤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历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况且,不是所有的花儿都在春天开放,难道不是吗?

丁俊贵

2020年6月11日
相似回答